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纸上硝烟今犹在

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上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兵妈妈》成亚平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王树增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刘统、袁德金、金立昕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后方》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 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本报首席记者 顾学文

金戈铁马,已经被高速公路上如过江之鲫的车流所取代;战火硝烟,也早被城市森林中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所消融。

沧海桑田,战争与革命已经过渡到和平与发展。

今天的一切,似乎与久远的苦难、牺牲的过去不再相关,但当我们以飞快的速度走向未来时,不担心前面等待我们的,会是一个无根的未来吗?

今天的一切,不会与过去毫无关联;走过再长的路程,仍需记得最初的出发。

一个民族的崛起,一定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积,更需要信仰与精神的崛起,而信仰与精神,烙印在人民解放军走过的90年历程中。

90年前,那些为了民族救亡和民族复兴,最坚决、最勇敢、最能奋斗、最富牺牲精神的灵魂的出发,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

历史从来没有割断,也不可能割断。阅读历史,是为实现今天的担当。

了解军史的入门书

所有的了解,首先需要找到正确的入口。

关于解放军的历史,有很多著述,但可能都没有这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那么详尽、权威。

这套上下两册厚厚的书,详细地讲述了从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到解放军一路走来的90年光辉历程,客观记述了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各场战斗和不同历史时期军队的变革与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支人民军队是如何从弱到强、提高战斗力的,是如何打胜仗、锻造不朽军魂与本色的。90年的历史表明,人民解放军无愧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书的后面部分,有专门篇章讲述军队由单一军种向合成军队转变的过程,包括指导思想、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在内的军队建设的情况,以及国防科技的新成就、军队在参加国家救灾抢险和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等内容。

从过去到当下,从有形的战场到无形的战场,要了解人民解放军的全貌,这套简史无疑是适当和可信赖的入门书、工具书。

这套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4名军史专家历时3年编撰而成。他们是:黄玉章,中将,二战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会长;田昭林,军事书籍编著专家,曾主编《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下册》《燃烧的土地:著名战役录》等;彭训厚,少将,军史专家,中央电视台《军史天地》顾问;王聚英,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院长。

反映三段重要时期

在全面了解了解放军90年历程的基础上,可通过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系列非虚构作品中的三部作品,《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来重点了解军队发展历史上这三段最重要的时期。

《长征》出版十周年,多次获国家大奖,迄今销售已逾50万册,是很多当代青年重走长征路的必备图书。

王树增认为,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史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一个人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王树增在最新修订版《长征》的序言中如是写道。

与其他一些抗日题材作品的单一视角不同,王树增的《抗日战争》是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去观察和审视这场历史的。全书以3卷宏大篇幅,记叙了1937年至1945年间的主要战役、战斗,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略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解放战争》是王树增非虚构文学著述中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军队对抗拥有现代武器装备的庞大军队,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最终扩展成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解放战争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演绎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而传奇的诞生中,充满了理想信仰、英雄主义、国际风云、民心向背、政治智慧、军事天才……书中呈现了一段丰饶的历史,讲述了一个浩瀚的故事。

无论是长征、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涉及的战场都非常广阔,参战人数非常多,亲历者遍布各地。王树增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并且,他对每一部作品都有预设主题:《长征》是“永不言败”,《抗日战争》表现民族的“不屈不挠”,《解放战争》则是解读何为“人民的力量”。

读这样的作品,可以帮助年轻人建筑起民族自信。

镜头对准六大战区

最终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是发生于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解放战争。

如果说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是给了这段历史一个全景,那么,由著名军史专家刘统策划并参与撰写的《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则是一个个分镜头,从东北、华北、中原、西北、华东、中南等6个战区讲述这场战争,给读者带来大量有效信息,使读者对于解放战争的认知不再仅停留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而是扩展到更大、更深的层面。

“解放战争系列”聚焦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最后的决战时刻,6册书均以“决战”为名,字里行间,挟一股雷霆之势。它们分别为《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刘统著)、《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刘统著)、《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刘统著)、《决战:华北解放战争1945~1949》(袁德金著)、《决战:西北解放战争1945~1949》(袁德金著)和《决战:中南解放战争1949~1950》(金立昕著)。

聚焦是一种力量,细节带来生动。丛书从细节入手,以一手独家资料,重现藏在档案里的“历史”。

因为工作的原因,刘统有机会进入位于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阅读了大量馆藏的军事档案。

当年叶剑英元帅创建军事科学院时,为了编写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工作。各部队都将他们的作战电报、战斗总结、组织编制、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资料全部上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各军都编写了自己的军史。编者都是当事人,作战过程记录得非常具体详细。军史历史研究部在60年代编写军战史时,采访了许多高级将领,开了许多座谈会,这些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艰难曲折。这些原始史料,电报是抄在学生练习本上的,小册子是油印的,总结是手写的。刘统一边阅读,一边叹服这些前辈,他们的文字如此朴实,故事如此生动,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前所未闻的。

正是在这种不带功利目的的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的刘统,萌发了从细节入手、书写解放军历史的想法,而不是一般通史的写作方法,这便是《解放战争》系列丛书的由来。他决心以写故事的笔法写历史,立足当时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对很多人物的塑造不再是单向度的,而是多向度、多角度,重点对历史人物的内心进行探索和分析,充满了人性的真实感。而对具体战役和事件的描写,则张弛有度。

他说:“过去的著作重理论而轻细节。我是用古代史的方法去研究现代史,重细节,重考证。”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

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90年建军历史:自从1927年八一军旗在南昌升起,一代代女兵前赴后继,浴血沙场……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救亡图存的抗日烽火前线,还是在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地下隐蔽战线,在异国他乡的朝鲜战场,兵妈妈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不拔、刚柔兼济的大爱情怀,和铁血男儿一起,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铸就了人民军队永不言败的军魂。

《兵妈妈》一书,聚焦女兵这一特殊群体,分“峥嵘岁月”“战地英姿”“风雨人生”“绿叶芳华”四大篇章,以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展示和讴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经历过战火考验的老一辈女兵的风采:

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烈士的夫人、红军女战士何子友,走过了坎坷曲折的103岁人生; 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的23军参谋长饶惠谭烈士的遗孀、新四军女战士杨燕,独自一人抚养四名子女、赡养公婆;即使身陷敌人集中营,新四军女战士李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新四军女战士刘毓兰,与同志从假扮夫妻到真心相爱、结为革命伴侣,战斗在我党隐蔽战线;周叔璜是第一位驾机起义、由国统区飞往延安的刘善本少将的妻子,她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下,巧妙周旋,带着幼女奔赴东北解放区,与丈夫一同参加了人民空军的创建,毕生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竭尽全力; 路伟出生于清末官宦之家,却毅然奔赴延安,虽屡遭左倾路线的打击迫害,但矢志不渝,解放后以5个孩子母亲的身份、以36岁的年龄,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女少校。

她们大多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将帅夫人,建国后,她们褪去传奇,走在马路上,与普通百姓无异:也会挤公共汽车,也会在菜场讨价还价,也会没事闲唠家常,病时也会在普通病房里呻吟。很少有人知道,她们曾经走过枪林弹雨,曾经书写传奇。

挖掘和记录兵妈妈们故事的,是电视剧《亮剑》原型、12野战军原军长成冲霄之女成亚平。自2014年春天,她和主创人员赴全国各地采访了上百位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志愿军女兵,通过当事人及其亲属抢救性的口述实录,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历时三年,精心编纂而成这本《兵妈妈》。

书中还有200多幅珍贵的老照片,它们比文字更直观、更立体、更精确地反映了历史中的人和事,用瞬间记录了永恒。

胜负在战争之外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何止一场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源于有坚强的大后方。

《大后方》一书,把战争从铁血前线移向广袤大后方,从拼杀的将士移向支撑抗战的四万万同胞,为读者展现一场立体的、全方位的战争。

全书聚焦战争准备、战争动员、战略撤退以及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社会、救护等支撑战争的领域,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出发,具体入微地呈现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丰富的史料凸显出抗战的艰苦卓绝,深刻展现了抗战军民面对苦难的挣扎、搏斗、不屈与抗争,以及历经痛苦的蜕变乃至最后胜利的过程,讲述了一场不一样的抗战。

同名纪录片曾创下5800万次的高点击量,荣获全国纪录片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

作者穷尽了美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相关主题的830余部历史视频资料,共计276小时,可以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考古,一场浩繁珍贵的资料发掘。

在西方,也有非虚构作品反映人们对“闪电战”的反抗、伦敦以及其他城市如何抵御空袭,但无论规模,还是在细致程度上,都无法和这部书相比。《大后方》的创作者们,将镜头越过战场,对准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对准了坚苦卓绝、足智多谋的人民。

《大后方》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却让读者从中看到希望与温暖。中国为何能战胜日本侵略者?装备落后的人民军队,为何能战胜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胜利的秘密,就在大后方,就在世道人心。


上一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铁血熔铸九十年(三))——从《军事统帅毛泽东》看红军五次反“围剿”
下一篇:英雄故事未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