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英雄故事未忘怀

  

  

  

  毛泽东和共和国将帅们(油画) 陈坚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美]史沫特莱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彭德怀自述》

  彭德怀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传记丛书》

  编写组 著

  解放军出版社

  

  《陈毅传》

  《陈毅传》编写组 著

  当代出版社 

  1955年,我军十位开国将领、军事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本版推荐其中部分元帅的传记,我们希望,这些点亮我们的文字,也能够点亮更多的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阅读这些传记,了解英雄的一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集聚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而同时我们不该忘却,90年的建军历史,是一段牺牲的历史。牺牲的名单很长很长:有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有毛泽东诗词“偏师借重黄公略”中的黄公略,有陕北领袖刘志丹,有东北抗联总司令杨靖宇……更有不计其数的未能留下名字的我军将士。

  一寸山河一寸血,英雄故事未忘怀。

  《彭德怀自述》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这样一部《自述》,既为我们留下了彭德怀不朽一生的珍贵记录,更留下了党史、军史、革命史的珍贵史料

  不少共和国将领写过自传,《彭德怀自述》是其中很经典的一本,它是彭德怀在生命的最后年代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是迄今为止关于彭德怀生平最详细的记述。

  彭德怀开始记述自己的时间要追溯到1959年。

  1959年岁末,彭德怀从中南海迁居北京西郊花园。在这里,他读书、劳动,也开始回顾历史。他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并把记录存放进档案。

  彭德怀去世之后,人们将他的遗稿清理出来,集结成《彭德怀自述》,是为纪念。

  该书出版前,经过了彭德怀生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战友们的校阅,因而它是彭德怀革命一生的真实记录。

  关于彭德怀的童年,人们一向知道得很少。在《自述》中,彭德怀叙述了他自幼母亡父病,家境从下中农堕入赤贫的悲惨情形。他说:“在以后的日子里,常回忆幼年的情况,鞭策着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他用一生的简朴,信守这句誓言。

  由一个湘军军官走上革命道路,这一段人生经历曾给彭德怀带来猜疑和诽谤。在《自述》中,彭德怀讲述了他从小受太平天国革命传说的影响,少年时参加饥民闹粜,进而立志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从一个秘密组织救贫会会员到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的过程,为人们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旧社会的黑暗中向往真理、探求光明的坚强意志和曲折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等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在1959年以后曾成为历史的禁区,彭德怀在《自述》中畅述了平江起义从酝酿、发动到成功的详细过程,批驳了一些人对起义历史的歪曲和诬蔑,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关于这次著名起义的第一手记录。

  该书还为我们提供了彭德怀早年结识的一批革命者的情况,其中有秘密救贫会的最初成员,有彭德怀的革命引路人,有参加领导平江起义的湘军独立第五师内的共产党员、红五军的第一批领导骨干,有苏区开创时期地方党的一些同志等。他以热情的笔触描述他们的革命活动和献身精神,每谈到他们中某一人的牺牲,就流露出深切的缅怀和痛惜之情,使我们感受到他那表面严肃凝重而内心像火一样的情怀。

  这样一部《自述》,既为我们留下了彭德怀不朽一生的珍贵记录,更留下了党史、军史、革命史的珍贵史料。

《朱德传》历经42年的波折

  这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在作者遗嘱执行人的同意下,由专家对原稿进行了编辑加工,中文版于1979年出版,成为中国领袖传记中经典著作之一

  1979年4月,一部生动描述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著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在中国问世。不过,该书的作者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革命的赞颂者和同情者、美国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这不是一部新作。从最早问世的日译本(1955年出版)算起,该书当时出版已有20多个年头了。一部描写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优秀传记,其中译本来到传主的祖国,何以要花费20多个年头?中文译本校者在序言中说的第一句,就道破了天机——“《伟大的道路》中译本终于和我们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粉碎林彪、‘四人帮’的一个胜利成果”。

  1937年1月,作家兼记者的史沫特莱来到了延安。在此之前,她在中国已经待了8个年头,对中国当时的局势,也有一些了解。但是,为什么有成千上万正直而勤劳的农民、工人,满怀理想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甘冒生命风险,赶赴陕北这片黄土地,并不惜为一种信念而奋斗甚至牺牲呢?她决定亲自去陕北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那块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甚至有许多神奇色彩的地方。

  到达延安的当天晚上,史沫特莱便与两位朋友一起去见朱德将军。史沫特莱以记者采访的方式,提出了许多关于朱德个人经历的问题,朱德简洁而真诚地做了回答。在朱德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史沫特莱感受到朱德的每一个声音、动作,都显示出大丈夫气魄。而对一个有这样经历和品格的人,陕北之外的人们却很少了解。

  史沫特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为这位当时并不被人深入、深切、深刻了解的人写一部传记,因为他真实的面貌与当时国民党报纸所描述的形象有太大的差异;而他的经历和性格,又有更多可以透视这个国度、这个红色政权的地方。

  1937年3月左右,这项写作计划开始实施。这项工作进行得并不容易,诸多困难中的很大一个困难是,尽管朱德有着极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但是,由于其本人和家庭、友人对自己的过去并不十分留意,鲜有资料留存,加之参加革命后,朱德不断转战,本就不多的资料又多有散失。在没有足够的信件、日记、文件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朱德无法对一些重要事件提供较为准确的记忆……这些,对于想写出一部翔实传记的史沫特莱来说,实在是个大难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工作仍在缓慢进行中。每个星期,他们都会抽出两到三个晚上进行交谈。一般由史沫特莱提问,朱德回答。有时由着朱德展开思路,尽情发挥;有时遇见朱德谈得不够翔实,或不大乐意深入下去的话题,史沫特莱会刨根问底,“逼”着朱德详细讲出来或就这一话题延展下去……所以,尽管进展缓慢,但史沫特莱手中的材料仍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这样的近距离观察和采访,并没能持续多长时间。几个月后,朱德率军东渡黄河抗日,向山西前线挺进。此时,对朱德的生平记录,也就是《伟大的道路》的材料搜集,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因为战争,这次有重要意义的访问,就这样被阻断了。

  而留在后方的史沫特莱,患上了慢性胃溃疡,后背还受了伤。《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真正开始写作,已到了距最初采访8年后的1945年。当时,史沫特莱已身处数万里之外的美国,为了搜集材料,她只能求助于朱德本人。

  按照史沫特莱的要求,朱德寄去了一部分资料。其中包括由红军各级百余人所写的诗歌、故事、特写、日记等编纂而成的两卷本《长征》;刘白羽写作的《朱德传》部分手稿,以及朱德自抗日战争到当时所发表的颇具纪念意义的各类文章。

  对史沫特莱来说,这次的写作不是件愉快的事,思路的不畅,材料的不完备,常常给她带来很大的焦虑。史沫特莱在后来写给朱德的信中说:“这是一本不容易写的书,因为它不仅是您个人的生平,而且是您的贯穿着60多年中国历史的生平。这一生平的背景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冲击,这也必须写进去。”远隔重洋也加大了写作的难度,“我必须为这本书从事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书中所涉及的每一历史时期都准确无误。”

  直到1949年初,史沫特莱才完成初稿。此时的史沫特莱,胃病已经非常严重了,身体很孱弱。但是,她仍孜孜不倦地修订书稿。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随时会出状况,她写下遗嘱,遗物交朱德处理,而主要遗物,就是这部仍在修订中的《伟大的道路》的手稿。她同时要求,将自己的遗骨埋葬在中国,葬礼上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50年5月6日,史沫特莱因病去世。今天,人们走进八宝山公墓,可以在陵园西侧见到一块大理石墓碑。碑上镌刻的,是朱德亲笔书写的题词:“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这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在作者遗嘱执行人的同意下,由专家对原稿进行了编辑加工,中文版于1979年出版,成为中国领袖传记中经典的著作之一。

  《陈毅传》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中央领导对此书的评价是:不是单纯地讲事实,还能引经据典,像看一部军事小说

  共和国第一部元帅传是如何诞生的?故事要从1979年讲起。1979年7月,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提出了一个编写 《陈毅文学传记丛书》的计划。

  紧接着,1980年春,中央军委决定为几位元帅立传,并由南京军区承担《陈毅传》。南京军区党委开常委会议决定,由常委、政治部主任孙克骥负责此事。孙克骥就把编写《陈毅传》的任务交给创作室的《陈毅文学传记丛书》编写组,统一称为“南京军区陈毅传编写组”。

  编写组决定先编写《陈毅文学传记丛书》,再根据《陈毅文学传记丛书》的编写经验完成《陈毅传》。

  编写传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活资料,当时编写组的想法是“历史文件资料固然很重要,但在目前,甚至是近两年,最重要的工作要放在抢救对陈毅同志比较了解的知情人的采访上。因为他们大都年事已高,如果稍有放松而不及时抢救,就会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于是,两年来全组访问了500多位老同志或知情人。为了编写好《陈毅文学传记丛书》,编写组决定先写一本《陈毅北渡》,以总结经验。《陈毅北渡》出版后,受到各方肯定,到1986年已顺利出版了10本,构成了《陈毅文学传记丛书》。

  《陈毅文学传记丛书》写成之后,编写组又写出了一部近70万字的《陈毅传》初稿,经过两次修改重写,拿出了第一次送审稿,除了在南京请孙克骥审阅,还到北京去请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室出面,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各元帅传记组以及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的领导和专家召开审读会。根据审读意见作了必要的修改,并按规定压缩到50万字。1991年初送中央军委军史战史编审委员会审查。

  这一年的8月25日晚,刚装订完毕的500本《陈毅传》被送到了人民大会堂会场,摆放到主席台每个席位的桌面上和每位签到者将领取的纸袋里。次日的首发,将是在人民大会堂第一部元帅传的首发。26日,人民大会堂的三楼大厅,隆重热烈的纪念会开始了。主持人是钱其琛,江泽民同志首先讲话,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江泽民同志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后,立即翻阅搁在桌面上的红皮烫金的《陈毅传》。

  中央领导对此书的评价是:不是单纯地讲事实,还能引经据典,像看一部军事小说。

  经过《陈毅传》的十年磨砺,编写组的成员都有明显长进,他们中有的还成为了知名军旅作家。

“传记丛书”了解历史最全面的方式之一

  以军事实践和军事生涯为主,写作中注意去探索人物心路和情感历程,使读者对人物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升华到对信仰、人格和奉献的思考

  2002年,在庆祝建军75周年之际,解放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传记丛书”。这套丛书由朱德卷《红军之父》、彭德怀卷《雄关漫道》、刘伯承卷《新孙吴》、贺龙卷《洪湖曲》、陈毅卷《旌旗十万》、罗荣桓卷《庄严典型》、徐向前卷《高山魂》、聂荣臻卷《大漠长空》、叶剑英卷《每临大事》组成。

  这套“元帅传记丛书”之所以畅销,与文学传记写出的是生动的历史人物,而不仅仅是写人物的历史有关。丛书作者大多是军队作家和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探索元帅的心灵和情感轨迹,使读者能够在英雄与凡人之间重新比照和理解元帅的人生,在历史的大背景中领略和品味元帅的人格魅力。

  《聂荣臻元帅》一书作者这样谈到他们的写作经历:出版社建议写出历史中的人物,而不是人物的历史;立足于文学性,立足于老帅们的人生精彩岁月,争取好读,字数在30万字左右。开始觉得难度不仅在于这个篇幅不足以充分描述元帅的人生,更在于“好读”是需要大量的采访和创作激情的。当我们得知列出的150余位采访对象名单,经过查找竟然有110位都已谢世时,我们才知道写这本书有多难,却也知道了它的价值。

  据丛书策划人李鞍明介绍,丛书经中央军委批准,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重点选题,由知名军旅作家和军事专家撰写。在创作内容的选材上,丛书作了通盘考虑,选择元帅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和重要阶段,以军事实践和军事生涯为主,写作中注意去探索人物心路和情感历程,使读者对人物的认识升华到理性层面,升华到对信仰、人格和奉献的思考。

  这套丛书的许多作者在谈到写作心得时,都说到写作元帅传记给他们以许许多多的人生思考,教他们如何为人、做事。他们推荐给妻子孩子、亲朋好友读。丛书还补充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对一些谬传进行纠正,这些情节和细节得到专家及元帅亲友和事件亲历者的认同,这使丛书又具有了新鲜和全面的特点。

上一篇:纸上硝烟今犹在
下一篇:决战时刻,热血儿女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