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中国好书”评选活动,旨在通过好书推介传递正能量,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自2013年举办以来得到广泛好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此后每年的年度中国好书评选,更是成为一项备受各界关注的文化盛事。
2016“中国好书”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当天揭晓,在之后的两个多月间热度依然不减。本版特此组织8位专家学者,对入选的30部好书进行分类评点,以飨读者。
敏锐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作者:黄如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2016年“主题出版类”图书在32种中有12种入围,最终入选6种,总体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围绕重大活动和重大问题确定选题。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著名党史学家金冲及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重点展现党在各个生死攸关重大历史关头的艰难抉择,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壮大,以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对读者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重要帮助。王新生的《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以长期的研究积累、翔实可靠的资料和亲历者的回忆为基础,吸收学术研究最新成果,辅之以通俗易懂的叙事和精当点评,全景式再现红军长征的历史。陈先达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十五个有关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二、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解读展示。解读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展示新的伟大成就,是主题出版的重要职责。王义桅的《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从历史、经济、文化、外交、全球化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一带一路”进行解读。王鸿鹏、马娜的《中国机器人》,深刻揭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抓住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将民族品牌机器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意义。
三、及时跟进党和国家前进步伐和社会关切热点。及时跟进党中央的部署和国家社会进步的步伐,跟进社会关注热点,出版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广泛需要的作品,是主题出版掌握主动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王锦秋、洪建国的《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书就是例证。该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对我国参与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三次派遣解放军302医院救援队赴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斗争的整个过程,做了真实的全景记录。
四、选题多元,形式多样。怎样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是主题出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次的入选作品,基本体现了上述要求。其中既有事关党和国家发展道路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宏大理论选题,又有党和国家当前大政方针政策的实践性选题;既有影响深远、群众关注的选题,又有以小见大、展现我国科技进步、建设成就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选题。
五、把握方向,注重可读性。主题出版的作品,应当是思想性和趣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结合。这次主题出版的入选、入围作品,大多体现了上述要求。很多作品都是本专业学有所长的专家积多年之功的潜心之作,又具有敏锐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注意了作品大众化的要求。
精彩的故事 独到的讲述
作者:白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直面中国现实、立足本土文化,而又讲究文学意涵、讲求艺术品质的较高追求,使得2016年“中国好书”文学艺术类作品在众多的图书中脱颖而出。
文学方面的三部小说,分别以独到的角度和精到的叙事,讲述了作者眼中的中国故事,以及内含的中国精神。而三部作品联系起来,正好构成现代、当代到当下的故事演进与叙事“接龙”。
葛亮的《北鸢》,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中国故事。作者以自己家族的先辈为原型,选取了家族内部成员的角度,来表达有关中国家族的独特故事。主人公卢文笙,堪为民族知识分子的典型,饱含传统的人文情怀。作品的叙事,从容不迫,精雕细刻,功夫用在剔掘日常生活之中的历史元素上;作品的意蕴,丰繁浑厚,重点放在个体生命在时代变局中的无奈沉浮上。
格非的《望春风》,是当代乡土中国的故事。作品以一个少年的视角状写一个村庄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变化的全过程。在“我”的眼里,村子里的人们既有着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又因为这些人际关系而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微妙的平衡和内部和谐。行云流水的叙事,波澜不惊的故事,都在自然而然地展示江南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自有的内在秩序。
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讲述的是当下中国都市打工者的故事。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进入大都市之后,生活恍若梦境,现实也充满艰难。阅读他们的故事,既有五味杂陈的感受,更有肃然起敬的纫佩。在他们对艰窘的打工生计的韧性坚守中,既饱含了不灭的理想,又内含了应有的尊严。
丰繁而绝妙的中国艺术,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也是中国故事的一种积淀与呈现。如何用深入浅出又形象生动的方式,把这些特殊的中国故事讲好,艺术类图书中的《古乐之美》《水墨戏剧》《中国艺术史》和《林散之年谱》,各以独到的视角、别致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苏泓月的《古乐之美》,评述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从音乐与文学、艺术与历史来解读涵盖在乐器中的天地人伦、五行节气,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脉络和哲学思考。戏剧专家洛地与艺术家洛齐父子合著的《水墨戏剧》,则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观众是戏剧的上帝”这一传统戏剧的根本出发点为核心,从点戏、说破、虚假、团圆四个方面着手,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完整、深入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方闻的《中国艺术史九讲》,从探索中国艺术特殊的视觉语言及艺术风格入手,通过中西绘画传统的深入比较,凸显中国艺术“独一无二”的独特价值。邵川的《林散之年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再现了一个艺术大家的生命历程,记录了一个历史老人走过一个个历史场景的鲜明足迹。
得文化之精韵 弘艺术以佳篇
作者:叶培贵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
门类众多的中国艺术,近年来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历史机遇,艺术图书亦是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本届“中国好书”千挑万选,艰难取舍,最终入选四种:《中国艺术史九讲》《林散之年谱》《水墨戏剧》和《古乐之美》。
它们有一个典型的共性特征:由艺术导入,而进入文化的深处。
洛地之论中国戏剧,时刻以西方戏剧为比较对象,而牢牢扎根中国历史、社会和心理,揭示了中国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方闻积数十年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的功力,提炼出中国艺术的独特手段和特殊价值,描述了中国艺术的生长史,是国际语境下讲述中国艺术故事的重要文本;苏泓月的《古乐之美》,以优美笔调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意义;邵川的《林散之年谱》,是年谱类出版物中别具情怀之作。
随着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资讯的膨胀,一般艺术知识的获得越来越趋便捷,图书出版如何展现其优势?我以为这四种图书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
首先是可靠的学术性。《中国艺术史九讲》的作者方闻是“一位成功地使中国艺术史在美国一流大学扎根并使之成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权威教授”,《水墨戏剧》的作者洛地毕生精研诗词、戏曲、戏剧,其《词乐曲唱》《词体构成》也早已是诗词学界的名著。
其次是深度与广度。洛地对诗词曲剧形式极其熟悉,分析如庖丁解牛,缺乏如此功力,则文化的解说必然虚浮。反过来,若无对历史、社会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则形式的分析也难以搔到痒处。方闻熟知西方学术和西方阅读的习惯,以之反观中国艺术,无论观点的提炼、史实的裁剪还是问题的表述,都始终能够在坚持中国本土立场的同时关注到国际视野,从而产生了东西方文化间对话的巨大张力。《古乐之美》与其说是在介绍乐器,毋宁说是借乐器以说中国审美和中国文化。
最后是艺术的呈现。四种书的编排设计都很大方。特别值得指出的则是《水墨戏剧》和《古乐之美》,前者的插图源于中国水墨画,但是构图、形象和色彩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质素;《古乐之美》则独具中国特色元素。
地道的中国艺术,深刻的文化阐释,精美的编排装帧,使四种获奖图书犹如四颗晶莹的明珠,熠熠生辉。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建设,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中国式童年”的新书写
作者:李东华 (《人民文学》副主编)
“2016中国好书”里仅7本少儿类图书入围,可说是披沙拣金式的近乎苛刻的挑选。这些入围图书对现实的关注、对童心的守望、对艺术性的坚持、对想象力的捍卫和对新人的提携,既彰显了这一奖项的遴选标准,也呈现了2016年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出版阅读的新取向、新走势,显示了写作者对书写“中国式童年”的新探索和新收获。
从个体经验出发,根植于辽阔深厚的现实生活展开童年叙事,是入围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一点在长篇小说中尤为显著。张之路的《吉祥时光》、黄蓓佳的《童眸》、吴洲星的《居民楼里的时光》,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童年回望的视角,通过个体的童年回忆勾连起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百态,充满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童话《布罗镇的邮递员》和《面包男孩》,也是扎根中国现实生活土壤的。童年不是孤岛,孩子生活的不是真空世界,只有把他们放置在浩瀚的生活中,形象才会更饱满,诠释生活的能力也会更强。
充满温情与暖意是这些入围作品的又一特点。刷刷的《向日葵中队》把目光投向了自闭症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向日葵中队”的孩子们面对一个自闭症女孩,从起初的不解、困惑乃至冲突到最后的包容、接纳和陪伴,这样的经历过磨砺的真善美更具生命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单纯却不单薄,天真却并非不通世事,它需要的是大智慧和大情怀。因此,入围作品中也有像《伟大也要有人懂》这样更具深度的著作,让孩子们在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述中,感受伟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人生,从小就培养宽阔的胸怀和视野。
坚持“儿童性”,张扬童年精神,保护想象力,也是入围作品的宝贵品质。写作者始终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无论是两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还是小说,里面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细节,这些细节像轻盈的翅膀和快乐的音符,带着这些故事在孩子的心间飞翔。
此外,还有一点是不能不提的,入围作家既有曹文轩、黄蓓佳这样的著名作家,有韩毓海这样的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有李姗姗、小河丁丁这样的新锐作家,更有郭姜燕、刷刷这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人。这些充满锐气的年轻作家为儿童文学创作注入了新鲜的审美经验和生命体验。
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2016年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努力的方向、成长的迅速以及未来所拥有的巨大的提升空间。那种深入地贴近今天的中国孩子的精神世界的作品是有的,但显然还不够多。这个奖项让我们看到原创儿童文学的收获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它有了更多和更高的期待。
“中国好书”中的科学技术
作者:刘兵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为面向公众评选推荐的“中国好书”,科学普及与生活类的好书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最终的评选结果中,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航天育种简史》和《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3种,反映出当下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和生活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涉及健康生活、医疗保健、航天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等内容。
除了关注的话题是热点之外,图书作者、内容的权威性和趣味性、可读性,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学普及观念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对前沿科学技术进展的普及传播的图书,也越来越注重关于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的历史的相关知识。以《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为例,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这些新的传播内容甚至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我们熟知的“四大发明”。此书详尽考察分析了88项具有突出原创性,能够反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先进水平,在全球史视野下考察、盘点中国古人独创的科技发明成就,展示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重要的影响及贡献。
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以人们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为切入点,系统讲述相关专业知识,不仅让读者学习实用的切身的知识,也提高了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如入选《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把复杂的人体生理科学知识、医学知识,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增加了可读性,使读者理解人体疾病的真相,从而对于那些来源不明的“偏方”“秘方”“保健品”之类知识的真伪,提高鉴别能力。
此外,通过对大型科研项目的介绍,让读者了解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全面理解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有助于理解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增进普通老百姓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航天育种简史》一书的意义即是如此。
总之,这些优秀作品既体现出了科学技术在当下社会中的重大影响,又反映出了与之相关的传播普及热点,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中国问题 阐释中国思想
作者:孙伟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6年中国好书新鲜出炉了,在人文社科类中,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贾康、苏京春的《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许进雄的《文字小讲》,郑开的《庄子哲学讲记》,王澍的《造房子》等榜上有名。
静心品读这些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浓郁的“中国情结”。几本获奖图书都是关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著述,无一例外。《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对战国至明清各类古建筑进行的“复原性”研究;《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讨论中国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文字小讲》通过讲解209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引领人们领略汉字王国的奥秘;《庄子哲学讲记》旨在发掘蕴含在《庄子》文本中的哲学新义,倡导自由、逍遥的哲学精神;《造房子》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但着力点却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当代建筑。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中国汉字体系既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和象征;庄子是中国古代最具魅力的哲学家,庄子的哲学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中国古代建筑概说》通过复原古代文化的形象化语言——古代建筑,解析了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理念,再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妙之所在;《造房子》则注重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寻找建筑灵感,在明清园林的赏析中探求传统文化之美,在中国哲学智慧的引导下探索当代建筑之路。
再次,为现时代的中国问题寻找可能的答案。对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关系现代化命运、关系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问题,这个“坎”是攸关国家的发展之坎、命运之坎,也是攸关国人的收入之坎、幸福之坎。相比经济发展,庄子对沉沦于物欲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对自由、和谐的精神追求,对国人反思当下的生存状况,追求生命的本真意义,明显具有警示和启迪意义。甚至像《造房子》这样的专业著述,也是直面纯粹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主导的造城运动,以及当代建筑存在的同质化的钢筋水泥森林等问题,对“什么是好建筑”“如何才能造出复归传统的好建筑”的深入思考,体现了“造房子”、建设美好家园的哲学智慧。
综观这些优秀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藏匿其中的“出版秘密”,即人们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兴趣点,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扼要地说,即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精神,直面现时代的中国问题,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大”家写“小”书
作者:闵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人文社科类图书素以学术性见长,过去大抵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生产于象牙之塔,束之高阁于学术殿堂。如今,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走向为大众阅读,而且颇受欢迎,这些入选图书究竟有什么特点?
首先,专家把高深的知识浅显化,语言平实通俗,甚至生动有趣,很容易通读全书。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大家小书”丛书的一种。丛书开宗明义地解释何谓“大家小书”:第一,书的作者是大家。第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人文社科类的8本入选图书,大多具有这种特点。贾康的《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直面“中等收入陷阱”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用非专业人士所能理解的语言,条分缕析,把本来令人生畏的艰深经济学理论,解释得一清二楚。而北大哲学系教授郑开的《庄子哲学讲记》,清华教授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本来就是名师的课堂讲稿,学生能听懂,读起来自然不费劲。
其次,入选的图书图文并茂,设计很美,具有相当的欣赏性。过去,建筑类图书一直是有配图的,因为图例可以说明建筑的结构比例。王澍的《造房子》则不仅于此,他的造房子讲的是情趣,而不是建造技术。读这本书,会被他的建筑美学所折服,而书中的配图,鲜明再现了他的理念和风格。历史类著作过去单纯依靠文字叙述,绝少有插图。然而赵丰的《锦程》,虽重在讲中国丝绸的制造和传播,但是书中华丽的丝绸图片随处可见,给人以唯美的享受。许进雄的《文字小讲》,每个字都配有手绘的小图,生动勾画了这些古字的演变过程。
再次,入选的8本图书分别涉及经济学、哲学、语言学、历史学4个学科。其中的经济学和哲学类著作,过去不太容易入选。《庄子哲学讲记》是一本纯哲学的著作,在大多数的优秀图书评选中,对这类图书都望而生畏,担心曲高和寡,读者寥寥。《庄子哲学讲记》所勾画出的庄子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对于尘世中的芸芸众生,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更何况,探究哲学世界,不必过于注意柏拉图、苏格拉底诸位西哲,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不只是儒学一家。
回到前面的问题。这次入选的8本著作,碰巧多为大家的作品,它们与一般的著作有何不同?学问的深浅,眼光的高低,视野的宽窄等等,比较之下,就会看出作品的不一样。在辛德勇教授的《海昏侯刘贺》出版之前,坊间流传不少海昏侯的传记,但是直到辛著出版,才有了一个相对可信的刘贺形象。原因很简单,要写好一个历史人物,基本前提是透彻了解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辛德勇的学术专长是秦汉史,他笔下的海昏侯是一个西汉时代的人物,而大多数传记的作者都是考古成果公布后匆匆动笔的。今天,网络的发达,资料收集的方便,使人可以迅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写出不错的东西。事实上,“中国好书”的月榜单中就有不少是非专业人士进入角色后写出来的。并不一定只有名家才能写出好书,但是,厚积薄发,写出特色,并不容易。
欣赏历史之美
作者:孟宪实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很多的非专业读史爱好者,绝不是为了研究历史的来龙去脉,而是为了积累人生阅历。那么,什么书籍更适合大众阅读呢?2016“中国好书”中的历史类图书值得推荐。
张国刚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既有令人放心的学术底线,同时又针对非专业人群,于是成为两个最重要指标的保证。全书共20讲,每讲之下,再设三五个小标题。全书的思路,就是以历史事件为核心,讲述《通鉴》的多个侧面。而且,因为作者的分析与导论,会引导读者思考,尤其是人生思考。比如《三家分晋》,《通鉴》开篇,司马光重视的是人才观的问题,于是用“臣光曰”的方式进行讨论,强调人才德的方面是如何重要。作者则把当今的领导学内容带进来,导言指出“三家分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是带好队伍……同时,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这样的导言对非专业读者的阅读有很大帮助。
辛德勇的《海昏侯刘贺》,讲的当然就是刘贺一生的故事,但是,这故事从来就不简单。历史的真相是最核心的问题,历史的记载是又一个问题。由于出现了考古资料,难度再加一层。更复杂的是,历代的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阐述过看法,最新的研究都要面对,层层解剖,一一对话,最终解析所有资料,还原历史真相,运用适当的逻辑,斟酌恰当的评价……看看历史学家怎样工作,确实是煞费苦心。
因为“一带一路”的缘故,让丝绸之路这个原本只存在于学术界的概念大放光芒,成了更加重要的公众话题。丝绸之路的研究视角无穷无尽,什么样的丝绸之路书籍更值得推荐给大众呢?赵丰的《锦程——中国的丝绸与丝绸之路》,成了今年的首选。坐拥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和累累硕果,赵丰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是世界范围内丝绸之路丝绸考古的研究权威。现在根据讲座文稿整理的《锦程》,是他丝绸考古研究的通俗著作,而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他几十年的经验和丝绸视角的丝绸之路。有了这部《锦程》,丝绸与丝绸之路的人类故事,让人一览无余,饱尽眼福。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大众都喜欢阅读这样的学术图书,彻底明白历史叙事和历史虚构之间的根本区别,懂得欣赏真实之美,坚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历史学就会满怀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