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解放周末/言讲:璀璨星空里的传统文化
    ■朱进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的视频栏目《廉洁文化公开课》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和我们聊了聊古代天文学的那些事。

  天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观测的科学,就是通过观察来看宇宙是怎么在自然规律、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运动和变化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跟天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商代,天文就已经很发达了。明代顾炎武在所著《日知录》里记载:“(夏、商、周)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七月流火”“三星在户”“月离于毕”这些关于天文的记述,都在《诗经》里有记载。
  “天文”这个词,追根溯源还得从《易经》谈起。《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淮南子·天文训》 里有这么一句:“文者象也。”也就是说,在古代,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天文就是天象,是天空的现象。天空所发生的现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就是天象;一类是地球大气层内所发生的现象,也就是指气象。目前世界公认,中国是公元16世纪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最丰富的保存者。我国史书中有大量关于彗星、流星、流星雨、超新星、极光等天文现象的详细观测记录,这些已成为研究天体运动、变化、发展极其珍贵的资料。
  古人把学问分成“农、医、天、算”四门,天文学可以说是占据了非常独特也非常重要的地位。咱们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历象之学,一半是制订历法授时给人民,一半是观测天象、占卜吉凶。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公元1199年宋代颁布的“统天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的长度,和现今世界通用的“格里历”完全一样,但比“格里历”颁布的时间早383年。中国的历法把公历与阴历结合起来,是一种阴阳历。既考虑了地球绕太阳的运动,也考虑了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历法。
  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有限,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天时、地宜、人力。天时就是气候变化,天文学家把最早的历书《夏小正》列在天文学里,农学家则把它列在农学里。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二十四节气,这是天文对农学的一个很重要贡献。
  其实天文和人文、文化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于中华民族人文性格、文化特点的养成,天文的作用很重要。《易经》的《系辞》里有一句话:“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中国还有一句夸人的老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妙地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的内涵。
  我们现在用的星座是来自西方的88个星座,但实际上中国古人有自己的一套非常完备的星官体系。我们把天上的星星按照不同的星官起名字,所谓的“三垣二十八宿”就是这么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像西方的星座是基于神话传说,而是把我们日常的生活、生产、劳动,包括整个社会的运转融于其中。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中,包含了一整套的宇宙观,甚至包含了我们整个人生的为官、做人等道理。
  中国古代用天文现象进行天道、人道的说理很普遍。在儒家经典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深得民心。比如孔子在《论语》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是拿天象来比喻,强调道德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个例子就更直观而生动了。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用日食、月食来比喻有品德的人犯错,别人都看得到,而只要改正了,大家都还敬仰他。
  中国有着世界上历时最长、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天象记录,有不断革新又相对先进的天文历法,还有见地深刻的宇宙观,以及那些宝贵的天文仪器。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易经》贲卦的象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阳刚阴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文明而有节制有限度,这是人文。观察天文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用来感化天下人,中国古人真的是把天文和人文放在一起来观察思考的。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上一篇:解放周末/言讲:博物馆,该怎么和观众“说话”
下一篇:司野:集体土地入市,增值收益该如何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