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中国文化报] 河北廊坊:文化自觉的当代构建与引领——廊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验

作者: 李秋云 刘秀峰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右四)视察霸州市文化馆。

  

河北省文化厅领导视察香河北吴村民俗馆

  

廊坊市群艺馆舞蹈培训

  

霸州胜芳文化站所在地张家大院

  

廊坊市博物馆“小画家”参观活动

  

国家级非遗项目屈家营音乐会传承人胡国庆介绍传承历史

  “文化生态建设关乎历史、现实与未来,关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关乎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文化生态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文化生态永远在路上”……这是2014年岁末在全省文化生态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的一段论述。

  时隔一载有余,在调结构、新常态的大势之下,河北文化建设破土前行,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的原则,深化文化管理机制与服务理念,为文化找抓手,为项目找灵魂,神形兼备,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从“种文化”到“文化自觉”,着实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

  近期,河北省文化厅领导再次密集走访全省各地,督导各地文化建设工作,为新机遇下的再腾飞而长远谋划。

  4月6日,省文化厅副巡视员梁扉、公共文化处处长张雪芳一行来到河北廊坊。在廊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一片火热,从2013年11月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在廊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文化系统的推动下,各项目标基本完成,制度设计评审在全国32个创建城市中夺冠。本次省、市、县、乡镇四级文化主管部门联动,查漏补缺,优化巩固,既为了最终的国家验收,更为了让示范效应真正落地生根。

  亮点案例一: 基层文化建设“三河模式”

  三河市位于廊坊的“北三县”最北端,也是河北仅有的两个全国百强县之一。其所辖的燕郊镇,因距北京天安门约30公里,一度成为“北漂族”安居置业的首选。

  在廊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三河市被确定为廊坊制度设计落地实践试点、河北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2015年11月10日,全市示范区推进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同年12月11日,北京市大兴区文化系统100余人来此考察学习。

  概括而言,三河市的创新在于乡镇文化机构的管理权限上移,采取“县管乡用”“县聘乡用”。一是打破用人体制束缚。二是保障专项经费。按照要求,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每年经费20万元以上。三是统一资产管理。通过垂直管理,使得乡镇综合文化服务机构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从原来的无人管理、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周7天免费开放,周周有演出,每个村培养4人以上的文艺骨干,村民文化队伍遍地开花。

  与此同时,三河市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下移,放到了全市395个村上。在102个中心村筹建了标准化、多功能的村民文体活动广场,常年免费开放,吸引周边3个村的村民,形成了“一托四”村级公共文化发展模式。

  泃阳镇兰各庄村,共有548户、2016名居民,文体广场的功能用房建筑面积290多平方米。该村党支书俞永军说,开始动工时,好多老百姓对这项利民工程不理解,投入使用后,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如今,特别是在夏夜,周边的陈各庄、魏各庄、马各庄,以及中门庄的村民,都会赶来一起活动休闲。

  类似的村级文体活动广场,在三河共100多个,建筑面积均达200平方米以上,配备多功能厅、图书室、资源共享室、棋牌室四大功能用房,配建有约12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同时,活动中心直接融合了便民服务站,提供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民事代办等服务功能,打造成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得到了村民百姓的广泛好评。

  目前,三河市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和改扩建设,以市文化中心为龙头、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为枢纽、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为基础的高标准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农村十分钟文化圈”初显成效。

  设施阵地是基础,人才队伍是关键。为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三河以县级层面为主体,依托京冀高水平专业师资力量,实施了“文体界百人培养计划”。自2013年12月启动,被纳入了三河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已举办4期培训,600多人成为城乡文化带头人。

  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在三河调研时表示,三河文化设施建设突出了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建设标准高、设施全,软硬件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真正成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主阵地。

  亮点案例二: 图书馆纵横联盟 总分馆制度落地

  作为公共文化窗口单位,为实现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覆盖更多受众人群,廊坊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综合考察研讨的基础上,开创了“纵横联盟模式”。即以廊坊市图书馆为中心馆,纵向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横向与院校、企业、部队、民间图书馆建立联盟服务。

  为此,市财政两年共计投资700多万元,为试点成员馆配置了软件管理系统、电脑、RFID设备、阅览桌椅等,并统一安排运行经费。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集20个分馆、3个自助图书馆,并辅以门户网站、手机图书馆、短信、微信等数字服务于一体的廊坊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所有成员馆实现系统联通、资源共享、通借通还。目前,系统平台上运行图书达到185万册,数字资源增至47TB,服务读者增至14万人。

  廊坊图书馆副馆长甘义称,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紧密型联盟建设模式,在全国尚属首次,是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的创新亮点,具有全国性的示范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践行“互联网+文化”模式,建设“文化同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将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集信息发布、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艺术点播欣赏、志愿者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重点借鉴团购方式,推行文化培训、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的在线免费预约功能,已吸纳5家民营文化公司加盟公益服务。2015年10月上线以来,推出预约活动100多个,注册用户5万人,点击量超过160万。

  此外,位于固安县孔雀城社区的幸福图书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环北京区域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社区图书馆。该馆由京冀政府部门主导推动,公共图书馆专业指导,华夏幸福基业公司投资建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实施管理运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独特方式,不仅助推该馆加入了首都图书馆联盟,也开创了京津冀公共图书馆协同发展新模式。

  亮点案例三: 霸州,连续19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

  “南有苏杭,北有胜芳”。胜芳,是河北省六大古镇之一,今属廊坊霸州,具有2400多年历史。与白洋淀相对,胜芳位于东淀中部,多条水系环绕,曾为京畿水上运输航线,商贸往来繁盛。

  如今,走进胜芳,当年显赫的张家大院、王家大院已是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胜芳镇综合文化站所在地。据该文化站站长杨令生介绍,文化站设在古建中并不多见,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古镇的现有资源,对古镇风貌实现了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平台。

  这是一家具有68年历史的文化站,占地面积2648平方米,建筑面积1330平方米。站内现有图书阅览室、资源共享室、培训室、多功能厅、游艺室、非遗办公室、非遗传承室、演出舞台、体育活动室等。下辖乡艺总会、诗书画协会、戏曲协会、花灯协会等协会10余个,是胜芳镇群众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让人称赞的是,胜芳虽然已非当年的古镇,但它的文脉古韵依然延绵。该镇现有南音乐会、胜芳灯会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宣卷、盂兰灯会等省级非遗项目5项,太平鼓子、小车会等市级非遗项目6项,县级非遗项目15项。胜芳镇文化站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河北省百佳综合文化站”“河北省先进文化站”。

  放眼整个霸州市,这个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的县级市,面积801平方公里,人口63万,围绕“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四乡一镇文化品牌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一系列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2013年顺利通过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截至目前,已连续19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称号。“文化自觉”在霸州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

  在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中,霸州按照“基本性、便利性”原则,广泛开展“镇村共建”“村企共建”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15个乡镇区全部建立了高标准综合文化站。建成38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383个农村书屋和文化大院。

  多年来,霸州始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12项,市级非遗项目20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胜芳元宵灯会”。1984年以来,胜芳连续举办了31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灯会,每年展示花灯万余盏,现已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花灯展。

  亮点案例四: 香河,文化是心灵工程

  走进蒋辛屯镇北吴村,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和亲和力,不禁让人眼前一亮。街道两侧的墙壁粉刷一新,分别绘制以“农耕、孝悌、礼义、和善”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六尺巷、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等历史典故,图文并茂,配以绿化创意景观,既弘扬了村民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风气,更展示出新农村的良好风貌,让墙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营造人文氛围的有效载体。

  这是潮白河畔,只有514户、1680口人的村庄。2015年,北吴村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相结合,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街,形成了崇尚文化、追求健康的文明生活氛围,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该村不仅建成了全镇第一个村民俗文化展馆,同时还围绕仁孝、和谐、诚信、尚礼、勤俭5个方面,开展了“五星”百家评选活动。通过真评真选,选出10个模范家庭,以此引领社会风尚、凝聚正能量,为美丽乡村注入人文精神。

  香河县委书记王凯军表示,文化是心灵工程,虽无形,却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香河借示范区创建东风,基本实现文化全覆盖,让文化真正成了润泽人心的甘露。

  为避免示范区建设千篇一律格式化,香河倡导各村镇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力求“一站一品”“一村一特色”。比如淑阳镇文化站室内地面材质采用地胶,方便群众席地而坐看书;安平镇、蒋辛屯镇文化站分别设置了“农家博物馆”和“文化展厅”,记录了新农村改造前后的百姓生活;刘宋镇文化站建有600平方米的大舞台,每周举办“欢乐星期五”大型文艺演出,吸引了天津市宝坻区、武清区等外地群众参与。环保产业园依托“老槐树艺术团”、新开街道办依托“荷花文艺社”等社团组织,广泛开展村街文化娱乐活动;渠口镇魏家滩村的麦野堂诗舍、钱旺镇大河各庄村的竹马会、新华街道办西店村的戏迷俱乐部等均凸显当地村街文化活动室的特色。

  在财政支持上,该县投入3.6亿元,高标准完成建筑规模3万平方米,涵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剧场等多项功能的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县财政设立创建专项资金1200万元,镇、村及社会资金投入近2亿元,用于加大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软硬件建设的投入。

  为充分调动创建积极性,香河采取“以奖代补”奖励措施,按照“先干先奖、后干少奖、多干多奖”的原则,建立了专项奖励资金分配方案。其中,对每个验收达标的镇综合文化站奖励20万元,对每个验收达标的村文化活动室采取“321”奖励机制,即第一批3万元、第二批2万元、第三批1万元。

  截至目前,县文化艺术中心正在进行内部二次结构和外部装修,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全县9个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并投入使用;全县300个村街文化活动室投入使用,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全覆盖。

  结 语

  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要求:“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途径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让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城乡。”

  廊坊市市长冯韶慧坦言:“文化是民生,就像提供自来水一样,政府要为百姓的文化生活提供好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回首2013年11月,廊坊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经过两年多攻坚,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对照国家33条创建标准和72项验收指标,整体创建工作均已基本达标,等待国家验收,更为全市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路走来,廊坊公共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结合,与文化产业结合,与非遗结合,与民俗结合,与传统文化结合,与综合城建结合,这‘六结合’模式的乘法效应,必将进一步改善廊坊的文化生态。”廊坊市文广新局局长邵二玲如是总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发展递延需要高屋建瓴的规划,也需要深入精髓的把脉与骨肉相连的传承。2016年,廊坊把握“一区一城”两个核心,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打造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两条主线,开疆拓土,添砖加瓦,一座前所未有的文化大厦呼之欲出。这考验的不是建筑技术,而是执政者的见地与建树,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自觉心。

上一篇:曲黎敏:回到古老的诗经时代
下一篇:让群众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三河市实施文化惠民工作纪实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