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我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每当闲暇时光或夜幕笼罩、灯火辉煌之时,我市城市与乡村就会上演一台台精彩好戏:市区时代广场上交谊舞、广场舞交相辉映;三河市兰各庄村文体活动广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霸州市文化馆四楼综合活动室里,霸州文化馆下属的河北梆子团成员聚在一起正在唱戏……这一朵朵绽放的“小花”,无疑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实力。站在2015年的时间维度上回眸,自“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市开展的文化工作亮点频现,引领着全市百姓生活,重点打造的“文化体验城市”名片,在京津走廊上熠熠生辉。

以示范区创建为载体 家门口建起“文化圈”

迈入三河市中心的文化广场,北侧就是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投资4.8亿元,经过3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68.19亩、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三河市文化中心现在已成为三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它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中心等十个功能区综合于一体,具备多种文化服务功能。城区市民15分钟都能到达市文化中心参与活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这里已经成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深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了三河市,看到该市的每个镇都建设了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每个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并配建了12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而在每个村,也建设了村民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每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也同样配建有12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活动广场,总投资达1.02亿元。镇村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形成了“镇域3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分钟文化服务圈”。

三河市“镇、村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是廊坊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推进示范区创建,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一环。对此,我市积极推动市县乡村“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全市完成了县级6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313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0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748个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的达标建设,启动了市群艺馆改建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

为了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我市积极落实编制待遇。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在全市1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达到3名人员编制的已有109个;在3319个行政村和社区中,已配备1名以上财政贴补文化管理员的达3302个。此外,积极完成课题研究,开展制度成果实践。联合科研院校和文化机构开展了“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课题研究,完成了3个研究报告,制定了6项规范性制度文件,已通过市政府正式文件颁布实施。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每到周二,从京津等地前来大城县红木大集淘宝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大城县围绕“东部红木文化产业发展板块”的发展定位,倾力打造集红木原材料集散、红木家具生产销售和红木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国第一红木大集”,逐步形成了以南赵扶镇的冯庄、叶庄子为中心,辐射周边50多个村街。目前,全县红木家具生产企业逾百家、摊点1300多家,直接带动就业3万人,年产各类红木家具产品80万件(套)、产值60多亿元。

“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了“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中国扇子文化产业基地、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区、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园、永清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等一批省部合作、部委授牌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投资200亿元的河北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以助力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文创孵化平台为动力,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目前,廊坊市共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家,拥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厂评剧歌舞团每年演出300多场,年创收600余万元。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华影视基地目前已成为我国排名领先的“影视剧制作拍摄基地”。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厂京锐景泰蓝釉料厂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十余种新技术,走出了“绿色景泰蓝”之路。2015年4月17日,廊坊市文化创意产业壹佰孵化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同时,以推动优秀文化企业股权上市为契机,开拓廊坊文创融资新模式。壹佰剧院管理服务公司、廊坊市今实文化发展公司、大厂回族自治县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公司,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

文化执法净化市场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廊坊市文广新局组织对全市歌舞娱乐场所和网吧经营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大检查,配合教育等部门开展了校园周边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非法医疗广告、打击非法广播电台和重要节点期间的专项治理行动,净化了我市出版物市场环境。构建了廊坊市扫黄打非电子监管平台。2012年至2014年,全市扫黄打非工作得到上级扫黄打非部门的充分肯定,连续三年同时荣获国家级、省级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1至2015年度,我市加强对全市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监管,积极优化服务。其中在2015年,加强对全市广播电台9个频率、电视台11个频道的在播广告播放情况的监管检查力度。先后对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下发了《违规整改通知书》7份,对82条违规广告进行了停播处理,为百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音频、荧屏环境。在文化市场监管方面,做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正式上线;做好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演出市场的日常巡查力度,通过有效监管,杜绝了低俗、色情、淫秽内容的表演在廊坊发生。在打击侵权盗版行为方面,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72个部门开展软件使用情况全面自查工作,组织了廊坊市整顿规范印刷业和出版物市场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侵权盗版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非法违法行为。

此外,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2015年以来,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和“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当年底,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5300余人次,检查网吧1300余家次、歌舞娱乐场所610家次、图书音像经营单位430家次、印刷类企业4600家次;收缴违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58000余册(盘);取缔非法广播电台20余座。

上一篇:廊坊协同并进构建文化体验城市
下一篇: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