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是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建设文化体验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是我市重点打造的城市名片之一。
     “开门红呀个好模样,漫天锣鼓敲不够热闹欢畅……”大红扇子舞起来,2015年12月29日上午,伴随着音乐《开门红》,霸州镇牛业庄村综合文化站里,由十几名村民组成的秧歌队正在跳广场舞。
霸州镇文化站占地6000平方米,设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功能区。每天闲暇时间,村民们都会来到站里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
      如今,行走在廊坊城乡,文化基础设施随处可见,城乡文化品牌日益叫响,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协同发展谱写新篇……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书记王晓东说,作为全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我市不断夯实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两大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构筑文化体验战略高地,打造文化体验城市名片,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了解了机制、品牌、队伍、协同四个关键词,也就读懂了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所付出的努力。
关键词之一:机制
      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得到有效保障
      隆冬时节,总投资3.6亿元的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仍在加快建设,3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已局部封顶。这座集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和老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地处县城新区“黄金地段”的文化艺术中心,投用后将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舞台。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无旁贷。”市长冯韶慧介绍,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为抓手,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强力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统计显示,近年来廊坊财政文化投入逐年增长,2014年全市财政文化投入达到5.6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87%。
廊坊市、县两级先后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书法院(馆)、文联美术馆、好人善行功德馆,以及霸州博物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范家坊工笔画院,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固安县大剧院、大厂民族宫及书画院、永清县贾广健艺术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廊坊大剧院、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香河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正在建设中。
     乡镇和农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其中乡镇一级具有承上启下、辐射带动的作用,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均等化的关键点,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核心环节。我市大胆探索创新,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和改扩建设,全力打造“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农村十分钟文化圈”。
     将原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升级为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按照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科学配置功能用房,配置多功能厅、书刊阅览室、文体科技培训室、棋牌娱乐室、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以及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有条件的还配备了数字影厅和展厅等用房。在村一级,依托原有的农村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民综合文体活动中心,配起多功能厅、图书室、资源共享室、棋牌室等四大功能用房以及12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活动广场。
     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廊坊市对照创建标准,围绕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人才、评估考核等六大方面33条具体指标和83项细化指标,按照“建阵地、组队伍、搞活动、惠民生”的思路,真抓实干、克难攻坚,全面推动各项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市本级财政连续两年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并设立每年1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示范区创建建立起资金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从市到县,从城到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为民所用。完成了县级6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10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74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达标建设,启动了市群艺馆改建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统计,市、县两级落实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近6000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300万元,撬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文化投入超过20亿元。
关键词之二:品牌
      各种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
     使文化活动深入惠及到千家万户
      2015年12月2日,由中国合唱协会、京津冀三地群艺馆和廊坊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在市明珠影剧院举行。在这次盛况空前的音乐会上,中国合唱协会授予我市“中国合唱基地”称号,这也成为全国第7个被授予合唱基地的城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树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典型示范,是一座城市永葆魅力的基石,更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副市长刘文萍告诉我们,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是突出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2007年至今,我市每年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举办“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各县(市、区)同期联动,开展文艺晚会演出、公益惠民展演、民俗文化表演、游园庙会活动等100多场次,至今已举办九届。“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从1996年以来持续至今,每到夏秋季节的周末夜晚就在公园广场里如火如荼开展,营造出了“城乡无处不飞歌”的浓厚文化氛围。
      “梦想如歌”廊坊合唱艺术节,“双百双十”农村文化先进评比,国学诵读,“百名画家画廊坊、百名摄影家拍廊坊”优秀作品巡回展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为廊坊百姓提供着一场场丰盛的文化盛宴。廊坊市还组建起133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每年深入农村免费放映数字电影3.8万场次以上,每年送图书下乡10余万册,送戏剧下乡1100多场,送文艺下乡800多场,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
      他们还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建立了104个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安排专业人员分片包干开展文艺辅导培训工作,培养当地文艺骨干,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在廊坊城乡每一个角落。在我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均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读书看报、参观游览、文艺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免费提供。市图书馆、博物馆相继推出“书香廊坊”读书会、“文化沙龙”“廊博伴我成长”等一系列品牌服务项目。
       依托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和廊坊博物馆两大平台,连年推出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龙凤文化及十二生肖文化展、书画作品展等高水平文化展会活动,成为廊坊市商务会展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在廊坊大地上,一批特色鲜明、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典型相继涌现。我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并先后荣膺“中国书法城”“中国合唱基地”、全国首个“中国龙凤文化之乡”等称号,香河县被授予全国“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先进县”,文安县在全国文化先进单位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安次区的“夕阳红”宣传队和被誉为“老百姓自己的剧团”大厂评剧歌舞团改革经验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誉,全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霸州召开……
      关键词之三:队伍
      基层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
      为筑牢文化强市根基提供了坚实基础
       2015年12月22日,“绽放之时”廊坊市优秀文化志愿者表彰晚会在管道局影剧院举行,王晟、卢和民、张永红等10人获评廊坊市文化志愿者突出贡献奖;安次区公益亲子读书会、3531社区火凤凰艺术团等10支团队获评廊坊市文化志愿者团队突出贡献奖。据介绍,这10个团体和10名个人,是从全市48个优秀文化志愿者团体、53名优秀文化志愿者个人中脱颖而出,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是我市优秀文化志愿者团体和个人的典型代表。
着眼于打牢文化强市建设根基,我市不断夯实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按照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研究建立村(社区)文化管理员财政补贴制度,配齐配好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全市1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已有109个达到3名人员编制;3319个行政村和社区中,已有3302个配备了1名以上财政贴补的文化管理员,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着力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我市建成了104个农村文艺辅导基地,针对农民开展的专业文艺辅导、培训不断提高着农民的文化审美层次。市群艺馆相继举办合唱、指挥、声乐培训和公益培训,聘请了国家级专家、教授系统授课,委派专业文艺辅导老师200余人次进驻50多个部队院校和企事业单位,辅导业务骨干5000多人次。
      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文化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保障等工作,健全和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并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
积极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举办公益性文化展会、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平台,命名了一批“公共文化共建联盟单位”“公共文化精品团队”“公共文化活动基地”,与热心公共文化事业的单位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体验城市,促进了廊坊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全市在册的432家文化传媒公司成为参与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连续多年策划举办“高雅艺术演出年”“戏曲演出年”“儿童剧演出年”“话剧艺术节”“啤酒音乐节”等演出活动,以低票价形式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激活了文艺演出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基层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夯实了廊坊文化强市建设的根基;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廊坊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市组建了近4000人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活跃在城乡大地的花会秧歌队伍超过6600多支,文艺社团队伍3500多个,几乎是村村有队伍、天天有活动,成为民办文化的主体力量。
     关键词之四:协同
     深入推进文化协同
     构建了京津廊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刚刚过去的2015年,廊坊市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好戏连台。
      2015年9月23日至24日,“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首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在廊坊举办。来自京津冀的26支队伍进行了切磋交流,最终评选出10个最佳表演奖、16个优秀表演奖和4个优秀组织奖。
2015年10月21日,“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举行。市文广新局与北京市东城区、天津市和平区及我省秦皇岛市等10地文化部门签订协议,在文艺展演、非遗展示、干部挂职、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与合作,推动形成集中连片的公共文化示范区域,打造共有文化品牌,促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源共享、全面合作、深度交流、整体提高。
      2015年11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匠·艺——2015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在北京王府井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在为期20天的展览中,来自海淀区和廊坊市的45个非遗项目的400多件文化精品,向广大首都群众展示了两地10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2015年11月24日,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优秀书画作品走进廊坊,与廊坊的非遗传承人和书画名家共同切磋交流。东城区的北京绢人、京派内画鼻烟壶、扎燕风筝等,廊坊的高派面塑、五谷粮食画等——京廊两地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项目传承人及书画家,联手为廊坊市民共同献上传统文化精品。
与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合办“名家相声晚会”;与天津市武清区合办“梨园韵·两地情”廊坊——武清区域文化联动戏曲专场晚会;与天津市津南区合办“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廊坊——津南区域文化联动系列活动、“中国梦·廊坊梦·百姓梦”廊坊优秀美术、摄影作品展;联合三地举办首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京津冀飞叉交流展演大会;中国合唱协会和京津冀三地群艺馆举办“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我市加快构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奋力开辟京津廊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我市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三地10个区市文化部门共同签订了《“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战略合作协议书》,携手构建起了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机制,推进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共享,促进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中央歌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国家京剧院等国家级文艺院团相继来廊进行惠民演出;与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秦皇岛结对联动,相互开展惠民演出、专题讲座、座谈会议、展览展示等交流活动;赴石家庄、张家口、唐山、衡水、沧州等地组织演出和展览活动,推介创建成果,交流创建经验,促进了区域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无止境,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无止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止境。”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2016年他们将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一张文化名片、十大文化队伍、百项精品活动、千个文化惠民中心、万户文化示范家庭)工程,把廊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让先进文化之花盛开廊坊城乡。

上一篇:我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下一篇:2016年我省“两节”文化活动安排出炉(全省2016年春节期间重点文化活动安排)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