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我们党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领导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党代会。会议对党执政以后地位的变化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政治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制定了一条指导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党的八大的主要成就和党在八大前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活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党的八大确定的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我们增强道路自信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确定的路线,正是为着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大会的主题就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这就旗帜鲜明地确定了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为了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党的八大确立了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全面的、系统的、正确的路线。在经济上,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党的八大路线的核心;在政治上,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战线,继续反对官僚主义以改进国家工作,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阶层力量;在文化上,要求用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武装群众,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对落后文化的批判,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知识分子的队伍;在党的建设上,针对党的组成结构和人员的变化,提出用正确思想纯洁党的队伍,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实事求是的观点和做法改进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这从总体上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轮廓,对中国后来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重大的影响。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寻找和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什么别的道路, “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页)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党的八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建设实际相结合,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为我们增强理论自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党的八大前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到来之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围绕着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重要战略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并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富有成果的探索。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找到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为制定党的八大路线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原则;《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奠定了党的八大路线的理论基础。刘少奇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也是党的八大取得的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关于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关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关于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等一系列思想,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留下的宝贵财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是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达到的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提出的基本方针,不但直接影响和指导了党的八大,而且在此后二十多年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在今天依然显耀着真理的光芒。对这篇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六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党的八大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成功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提供了可贵的指导。党的八大取得的许多成果,都被吸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中,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事实告诉人们,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三、党的八大初步建立和确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创造了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前后,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八大又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管理体制,对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建议和方针。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创性成果,决定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那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持续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显示了其旺盛生命力和极大优越性。实践证明,它们是基于中国特定历史现实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四、党的八大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了前提条件
党的八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出一条自己的建设道路,为党的八大路线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想原则。鉴于党在民主革命中因为教条主义而走过了很多弯路,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希望建设所犯的错误,不要像革命中所犯的错误那么多、时间那么长”。(《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一条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好更快的建设道路。他还特别提出了“三个强调”的要求,即:“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毛泽东把“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种建立在强大的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正确的思想原则,使党的八大成为毛泽东所期望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良好开端。
在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分析和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比如:在经济建设、经济体制上,提出对苏联经验必须加以分析,不能盲目照抄照搬;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方针和观点;开展了一些非高度计划化的设想或尝试。在对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在国家政治生活上,提出了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民主生活,改进国家工作,反对官僚主义,建立完备的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确认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和科学工作的方针,提出了一些重要论断。在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方面,提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定在党的全国、省级和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在县委以上各级党委都设立监察委员会等。这些寻求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造性探索,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有正确方向的基本原则,饱含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党的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尽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遭到过挫折,但是,它开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所未有,它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历久弥新,它确定和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影响深远,它在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中所坚持的原则和思想方法值得认真学习借鉴。我们纪念党的八大,就是要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李正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