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祁文辉
特色小镇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一个特定区域。特色小镇正日益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平台。加快打造体现河北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需要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发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路径。
精准定位,强化特色产业支撑
特色是小镇的生命力和核心元素,产业特色则是重中之重。因为,特色小镇的繁荣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有产业才能提供供给、产生需求、聚集人口。而特色小镇要有活力和竞争力,产业定位必须突出特色,不能“百镇一面”,应与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力求“特而精”“特而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精”就是每个特色小镇都要聚焦我省特色产业集群和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兼顾皮衣皮具、红木家具、石雕、剪纸、乐器等历史经典产业,优中选精,不能搞“大而全”。“强”就是要利用京津产业技术外溢和消费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建设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旅游、金融等现代特色小镇,做到最有优势、最有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一镇一业”,主攻最有基础、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尽量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以彰显自身特色。
那么,特色产业从哪里来?依托特色产业升级。我省拥有多个特色产业名镇,滦南县宋道口镇钢锹产业,平乡县河古庙镇童车产业,清河县葛仙庄镇羊绒产业,青县流河镇红木家具产业,曲阳县羊平镇雕刻产业,正定县新城铺镇裤业等,都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产业依托。依托特色产品延伸。河北各地有很多地域性的特产,如承德山楂、唐山板栗、保定石雕、衡水内画鼻烟壶等,可以通过这些土特产品衍生打造一个或多个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特色小镇。依托特色文化塑造。比如,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我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开发优势,可以通过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小镇。
突出功能集成,推动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发展
功能集成“聚而合”,是特色小镇的鲜明特征。所谓功能集成,就是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建设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功能集成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力求“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是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体。“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真正产生叠加效应,而不是简单相加,生搬硬拼。
要深挖文化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挖掘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文化特质。我省石雕、白酒等历史经典产业都有上百年的文化积淀,主攻这些产业的文创小镇要重点挖掘历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吸取工艺文化精髓。
要嵌入旅游功能。特色小镇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会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是独特的旅游题材。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按3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站位要更高,按照4A级以上景区标准打造。特色小镇除了具有传统的景区旅游功能外,还可以开发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制造业特色小镇要围绕生产、体验和服务来设计旅游功能。
创新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
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作用。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引导,就是政府部门要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提供要素保障和政策保障,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打造产业空间,集聚产业要素、做优服务体系,吸引各方力量一起建设特色小镇。企业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入龙头企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企业为主推进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市场营销、项目建设等。市场化运作,就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市场模式,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投资要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产业链高端,确保投资的“有效性”。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不合格的予以退出,确保建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