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强调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话吹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号角,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明确了新使命。
文学艺术是哲学社会科学宏阔范畴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那些美誉流传的经典文艺力作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动力和思想的火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鲜明的特性——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这也正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思想指针。
文艺工作必须牢牢遵循以人民为根本服务对象的宗旨,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研究工作者,要能够透过各种鲜活真实甚至是驳杂纷扰的文艺文化现象,给予人民生活以深度的观照,拨开表层看本质,厘清是非辨善恶,坚持那些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真正代表社会发展必然方向的文艺研究工作。
要保持海纳百川的胸怀,把自己融入生活中,沉潜到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普通的日子里去。深入生活,目的在于捕捉基层百姓的生活气息和生存脉动,获得基层百姓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共鸣,如此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社会生活的潮流,明确大众的精神状态和生存需要,惟其如此,才可算是做到了熟悉生活。但这样还不够,研究是需要有理论的审视烛照和系统的研析总结,因此,深入生活就不仅包括了与生活的熟稔,还要有与生活的对话,两者缺一不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此曾有所论述总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为了做到在这两者之间游刃有余,研究者就应该在熟悉生活之外,有意识地留出一段距离,一段审美的有效距离,以便获得前所未有的美感体验和鲜活灵动的生活体悟。
文艺工作者在研究文艺命题时,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常态性的研究论题,譬如文艺的一些理论或者文艺创作过程中的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的命题;还有一种就是具有特定时期的特定论题,譬如丝路文学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文学的翻译、文艺电影的未来发展,等等。前者看似古调重弹,其实是不断地在现有的文艺生态中对文艺的再审视和再定位;后者更是需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具有卓然时代特色的全新探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选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全新的视角给予论题以时代的内涵。换句话说,我们要在各种司空见惯了的生活或论题中学会独立思考,努力捕捉新鲜的元素和时代的呼声,寻求研究的“爆破点”,围绕具有原创性、时代性、开拓性的论题深入研究。
学科体系的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不仅包括学术观点、原创论题的创新,还包括不断调整塑造研究者的学科研究系统,通过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视阈的精深,促使学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转化,最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文艺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先说研究知识系统的构架。文艺研究者的知识必须广博,这其中要有两个建构,首先,要有横向建构,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大工夫,矻矻以求,不断扩大阅读面。哲学社会科学包罗万象,文艺的触角同样探及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哲学、历史、地理、宗教、旅游等层面。只有当研究者能够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情怀去解读生活现实时,才可能做到论题的正得其时和正得其势、论述的挥洒自如和大道至简、论据的旁征博引和入木三分。其次,要有纵向建构,在知识的深度上做足功课,孜孜不倦,将文艺理论、文艺美学与文艺批评、文化分析深度结合起来。文艺研究的深入宏大,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深化。在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文本分析中,常常会囿于个体的感性经验,容易就事论事,浅尝辄止,或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或理论无法准确和实践对接,显而易见,这样不仅耗时耗力,往往事倍功半,很难有效打开研究的格局。因此,这就要求研究者要尽可能排除干扰,去读有关专业的书。只有不断地学习,边学边研、边思边进,才能保证思想的活力、笔触的敏锐,以及随之而来的理论与实践的精巧契合。
再说研究理论视阈的专属性。文艺作品不能只有数量而缺质量,同样的,文艺研究也不能只有高原而没有高峰。万丈高楼平地起,打造文艺高峰,追根溯源,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个体研究着手。文艺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大学科,着重研究探讨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各种重要问题,从面上来看,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文艺史的研究。具体来说,文学艺术的一般理论、文艺思潮、文艺流派研究,以及各种文艺形式研究,即文学、戏剧、曲艺、影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雕塑、摄影等部门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研究等,都属文艺工作者研究的范畴。
所谓术业有专攻,面对如此庞杂的一个多元化系统,研究者首先要做的是摒弃浮躁,找好属于自己的研究基点,或者是一个艺术种类,或者是某一阶段的文艺创作,或者是整个文艺思潮的发展变迁,哪怕只是某一个文艺家的创作,一定要和自己的心灵呼应,要和兴趣能力匹配,在此基础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潜心耕耘自己的自留地,逐渐形成自己“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美学风格。随着研究工作进一步的深入,当这种“专业”的研究透彻化、精辟化时,也正是研究从精深到广博的融透、拓展、跨越之际。
文艺研究工作者需要葆有一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锐意创新的拼搏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用优秀的文艺学术成果推动文艺研究、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用个体的智慧和努力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