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刘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以及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提供了繁荣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应以此为基本遵循,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通过追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渊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指导地位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强调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是现实需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学说流派纷呈。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研究都绕不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我们党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历史的进步指明了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有机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依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由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否则,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着眼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毕竟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或历史局限性。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新台阶,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从总体上说,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予以科学地说明和解答,由此便产生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就是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遇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也遇到一个如何把它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贡献。在当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中,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本遵循。
时代化,就是顺应历史潮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进入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给人类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一系列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这个时代“战争与革命”的特征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首先推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改良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摆脱殖民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走上独立道路,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不同程度地开始了改革的实践。这一切使当今时代呈现出“和平与发展”的特征。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关系中既有对抗,也有合作,但和平的因素在增长,合作的范围在扩大,求和平、促发展已成为历史潮流。我们党要充分利用“和平与发展”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加速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必然要走和平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然要反映出这些方面的内容。
大众化,就是让理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在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大众化的前提是“大众”能够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虽然并不玄奥,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还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将其通俗化才能为“大众”所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应该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并以其所取得的成就为依据而深入人心。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使这个新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一些新的“范畴”与“现实关系”实现最大限度的吻合,使其真正发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科学解释社会现象、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道理深刻,语言朴实,切合实际,通俗易懂,不仅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同时也是继续推进这项工作的典范。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根本途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切实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用于指导对问题的研究和具体工作实践。
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说过,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矛盾;对外开放的扩大,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各国政党之间竞争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党自身的建设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自身永葆先进性,巩固长期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