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李鹏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特别是总书记的讲话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令人耳目一新。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标杆尺度。文化的最大特质是具有较强渗透性和持久性,它触物无声,能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强调文化自信,能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动力与支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助于增强和丰富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文化自信有两重基本含义:一是对主体而言,要相信自己,要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具备这个心理基础,才会认真反思自身文化之优劣,开放地对待异族文化,积极扬弃、批判吸纳,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二是对文化自身内容而言,因文化独特、强大而自信,既对自身先进文化发扬光大,又不担心在传播交流中被“吞噬”;既能把自身的优秀文化传达到其他异文化中去,又能充满自信地去学习异文化的精髓,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自信”,是基于我们党“对人民赤子之心”的理念和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人民赤子之心”是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种精神信仰,它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内核,是文化自觉的持久动力,是文化自强的牢固支撑。没有“赤子之心”这一理念和信仰的认同,所谓“自信”是盲目、空洞的自信。“对人民赤子之心”,是一种理性坚守的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也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自信,既追求“以文化人”更追求“为民兴文”。“对人民赤子之心”,不仅承载着一种精神信仰,而且肩负起一种时代担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自信。
中华文化之所以值得“自信”,是源于其独一无二。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其所造就的文化传统未曾中断。对于文学艺术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和“立象尽意”的审美方式,以及积极入世却又特立独行的人文操守,是值得引以为自豪的。
二、文化自信是文艺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气、神。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创新发展最终要看文艺创作,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潜在的、基本的精神底蕴和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提出,无疑是给文艺创新和发展注入一支强心剂,将有利于克服文艺的“恶俗化”倾向,增强文艺家的担当意识,唤起文艺家高尚的历史使命,催生出憧憬理想、净化心灵、烛照前行的精品力作。
文艺是文化的形象肖像,在文化的记忆、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艺本身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体现出最具时代活力和人生底蕴的部分。在文艺创作中,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有足够的信心,才能产生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审美认同和实践认同,从而使创作获得应有的精神高度、美学风格、表现主题和诗性特征。文艺创作是用自己的价值理想和审美理想去观照现实生活,只有主动与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立场、取向相契合,才能恰当地唤起共鸣和想象。对主题和形式的探究、发现,一定是来自于更好地把握、表现民族的现实存在、历史传统和总体风貌;对美学风格、艺术语言的打磨和运用,一定是来自于对文化母体的情感和尊重;生动细致的叙事安排、表现技法,一定是来自于对表现主体的自信,对民族文化心理、生活质地的细腻感受和丰富触觉。“文化自信”的过程,是对民族文化理性审视、扬弃继承的过程,怀抱这种“自信”,文艺家就能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把个人、民族和时代联系起来,就不会在社会转型中无所附依,也不会对文化传统盲目地顶礼膜拜。就会像神话中的安泰扎根大地而力量无穷,就会不断地听取民族历史的呼唤,不断地获取丰沛的文化感兴。
三、在文化自信中实现文艺的自觉自强
文化自强体现在文艺领域,就是国民艺术素养和精神品位的极大提升,就是全社会审美创造力的极大强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文化范式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口碑载道,广为传播,其文艺产品大量全球输出,文艺生产形成规模和示范效应,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艺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文化形态,文艺创作是最富有自由自觉特质,也是最需要自由自觉精神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艺创作本身的自觉性,显得尤为重要。创作者的创造动力、创作热情,对于创作意义的深刻认识、创作风格的追求,都离不开文艺自觉带来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责任感。
要在文化自信中实现文艺的自觉自强,从文艺创作本身来讲,一要牢牢掌握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权。树立文艺理论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以健康的文化心态,构建健康的文艺理论生态。要打破对西方文艺理论的盲目崇拜,立足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创作经验,面向时代和大众的文艺需求,不断概括提炼现代的、科学的、民族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二要以中国精神作为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要用文艺去刻画民族文化中积淀的精神追求,梳理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描绘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民族的文明进步、独立奋斗和丰富的生产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土壤,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以各种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去反映和表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的变化,谱写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三要把出精品作为文艺创作的责任和担当。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创作追求,特别是要力戒浮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牢牢把握方向,专心致志进行创作,用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焕发为丰沛深沉的文化实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