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廊坊如何在产业协同上发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廊坊如何在产业协同上发力

纪连永 靳校语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明确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篇落子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目前已经进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新阶段。京津冀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发展高地,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可以考虑,把北京现有高端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其他制造业的整个产业链转移到天津、河北,把北京的部分产业发展功能疏解到天津、河北。北京则集中资源把创新的事业做大做强,创新成果到天津、河北实现孵化和转化。目前,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渐清晰,三地产业协同、经济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地处京津雄黄金三角核心腹地的廊坊,是河北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前沿,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廊坊持续推进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协同发展,既是实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政治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廊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廊坊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布局、“一体化”发展,迈开两条腿、对接各部委,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数十家,引进京津疏解转移基本单位近千家。同时,达成了一大批产业链协同成果,为下一步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征程、步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廊坊如何服从服务协同发展大局,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提升产业结构、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议廊坊紧紧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核心,进一步明确发力方向和突破口,有效拓展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深度、广度,坚定不移加快与京津产业互通有无、错位发展、转移承接,着力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承载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区。

首先,进一步厘清产业合作方向,在标志项目承接上发力。2023年5月,工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有关部门以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当年12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其中明确,北京将与天津市、河北省协同培育重点产业链,联合编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打造区域特色鲜明、上下游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为此,建议廊坊围绕京津冀三地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紧盯现代商贸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康养、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高位推进、精准对接、靶向招引,着力抓好标志性疏解项目承接,着力挖掘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将中关村等科技企业聚集、发展空间受限的区域作为重点对接目标,针对有外迁愿望又不想远离北京的“专精特新”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主动对接、上门服务,促进企业外迁和产业合作,为廊坊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是进一步提升协作创新水平,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合作创新是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动能。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端院校和创新资源。廊坊开辟“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绿色通道,仅去年一年就转化科技成果和攻克核心技术180余项,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41.6%。下一步,建议廊坊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面向京津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创新创业需求,全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政策链与京津创新资源深度融合。选择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承载力强的园区、基地、企业,建设一批标准高、功能全、配套优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搭建与京津高端科技要素的对接平台,有效借引京津企业、项目、科技成果、专业化服务等优势资源,推动更多成果向廊坊集中、优质项目向廊坊集聚,加快京津研发成果在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

三是进一步打响“智汇之廊、梦翔之坊”城市品牌,在集聚高端人才上发力。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廊坊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需求,以延揽京津人才为重点,全力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廊坊创新创业,连续五年全职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9人,柔性引进各领域急需专家325人。但是,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决定了廊坊必须面对“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为化解京津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廊坊需要独辟蹊径、错位发展,创新升级产业人才配套政策措施。为此,建议廊坊结合区位特点,把人才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方略,着力建设“智汇之廊、梦翔之坊”。建设“智汇之廊”,旨在打造城市聚才“强磁场”,形成近悦远来的生动景象;建设“梦翔之坊”,强调既要求贤若渴、引才聚才,又要真心实意敬才用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打造“智汇之廊、梦翔之坊”城市名片,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高端人才汇聚的宝地、人人都能梦想成真的福地。通过建立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政策服务体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高端人才能够“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为廊坊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四是进一步强化产业资金支持,在引进金融资源上发力。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离不开资金支持。产业投资基金是扩大直接融资、弥补间接融资不足的重要渠道,是新形势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合作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市域内各类产业基金较少且作用发挥不充分,更缺少通金融、精政策、懂运作的基金管理团队。而毗邻的北京市不仅多个国家级母基金落地,而且,各区的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蓬勃发展,据统计,北京目前有超过6300家LP(基金有限合伙人),集聚效应明显。同时,北京是全国第一个给予LP风险补贴的城市。近水楼台先得月。廊坊需要用足用好区位优势,加大与京津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等的多方位合作,通过基金引入与我市共同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领投或跟投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政策支持方向、有市场前景、缺乏资金的企业和项目。

五是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目前,京津冀三地营商环境协同工作从协议协作进入融合落实阶段,在区域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5大重点领域,推动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234项实现“跨省通办”、200余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移动办”,营商环境协同成效初步显现。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廊坊要清醒认识与京津存在的政策“梯度差”,继续坚定不移地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项目承接、产业融合的基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导向,以市场主体满意为目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我市1个自贸区、2个综保区、11个开发区产业集聚、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优势,以“严细深实准”的作风,加速打造升级版的投资发展环境,着力增强对产业项目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吸纳更多高端要素集聚、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区。

(作者分别系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材料组负责同志)

上一篇:以产业链协同推动廊坊与京津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下一篇: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 创造“幸福同城”美好生活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