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立足时代和实践需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陈家刚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有机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从鲜活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现实中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方向和基本路径。只有立足于时代和实践,才能创造出既体现自身历史文化与价值,又能够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及时适应并回应时代要求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释。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确立了“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因此,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推动“六大建设”、实践“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个全面”、增强“三个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适应时代需求,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才能够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当代中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还存在着许多的挑战。例如,有的总是在马克思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上面打转转;有的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有的是曲解,甚至歪曲、扭曲马克思主义;也有的则将自己的观点附加到马克思身上,误导人们。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有悖于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需要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有机地,而不是片面地、零碎地、表面地、割裂地去研究和了解马克思主义。阅读经典、理解经典、掌握经典,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需要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只有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实用主义的、庸俗化的理解,才能够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从鲜活实践经验中汲取养分

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从鲜活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现实中汲取营养。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从改革经验中吸取养分,汲取生动的表达方式,善于归纳、总结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概念和理论,可以丰富我们对于理论的思考。直面现实的问题、困难和挑战,则赋予我们新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能只走经院之路,不能仅仅从概念到概念,不能在书斋里解决问题,要立足中国的实际、直面中国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将研究建立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与此同时,坚持批判性借鉴的原则,积极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成果。纵观我国的历史,大凡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时期,都是最为开放和包容的时期。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密切跟踪和关注国际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时刻关注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社会现实。认清现实,承认差距,才能够有动力奋起直追,有动力推进建设。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清醒地看到我们自身的水平和地位,才能够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要求。从总结中国的问题和经验出发,才能够为解决世界的、全球性问题提供启发性的思路和办法。

持之以恒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遭受挫折、继续探索并取得成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不能期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讲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坚守社会责任,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对于党政机构或者管理者来说,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创造宽容、宽松的制度环境,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多些宽容、多些引导,多些支持,多些帮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成果不是管理出来的。在部分应用研究领域,创新成果也不都是计划出来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久久为功。

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模式和路径

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与世界,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解释中国、解释世界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中国、解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任务。但是,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是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现为自身的概念理论和逻辑的解释模式与路径。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建构自己的解释模式和路径,积极参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交流中提升自己。首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新的方法总结提炼中国自己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其次,熟悉和了解国外的价值体系、话语体系、话语习惯、话语理解力等,寻求话语体系建设的统一性要求与多样性表达之间的平衡。善于利用话语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避免自我中心、自说自话。再次,既要善于设置话语议题,也要善于设置国际学术组织。鼓励中国学者参与国际项目,同时鼓励国际学者参与中国项目。在传播和交流中,检验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就,增强国际影响力。

上一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与途径(人民要论)
下一篇:彰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活力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