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三河日月新 京东明珠放异彩
潮白河大桥。(本报资料片)
本报通讯员 张德敏 王春良 张勇
1978年,在世界的东方,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掀起波澜壮阔大潮的远见之举、惊世之作。
彼时的廊坊地区三河县也在改革的大潮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书写了全县儿女扬豪情、书壮志的壮丽史诗。
壮阔东方潮,奔流向前方。三河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40年开拓创新,40年攻坚克难,40年招商引资,把一个没有特殊自然资源的平原农业县(市),建成享誉全国的“百强县(市)”。勤劳智慧的60万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智慧和力量、勇气和胆魄,铸就了强市富民的绚丽篇章。
勇于解放思想,挣脱发展束缚
东方风来满眼春。三河原只是传统的农业县,受一大二公所有制形式的禁锢,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的航船,时代的大潮奔流在三河大地上。
1979年,山下庄、西渠头等村率先实行了“联产到劳”责任制。1980年,杨相公庄、桥河等村实行了大包干责任制。1984年,三河县395个村全部实行了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
同时,全县大干快上乡镇企业。到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从833摊增加到10643摊。产值由3600余万元增加到1.7亿元。1985年,原县委提出发展建材、建筑、运输和机加工四大支柱产业。
1984年4月,三河县委、县政府实施了西环路工程,掀开了加快推进县域发展的新篇章。
强势建设“首富县”。1985年,三河县委、县政府调高工作标尺,在廊坊地区率先提出“建设首富县”的目标,开始创新务实、团结奋进,早日实现“首富”之县的征程。
勇于破除藩篱,夯实发展根基
1992年,三河驶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进入了大开发、大招商、大发展的阶段。
开发泃河湾。按照反复勘查、科学论证、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步骤,强势推进泃河湾大开发。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基本完成了道路、楼宇、桥梁、店铺等设施建设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施工,使千年古城展现了新的容颜,亦被人们誉为“三河速度”,实现了“说干就干、干就干成、干就一流”目标。
建设开发区。1984年,燕郊列入对外开放镇。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年时间里,实现了给排水、邮、电、讯、暖、燃气、路网、工业蒸汽和土地平整“八通一平”。筑巢引凤,快速发展,使三河形成“举开放旗、走改革路、吃区位饭、打京津牌”的发展新模式。
1993年5月,三河正式撤县设市。到1996年,三河市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路。城区主次干道路22条,比1984年翻了一番。总长4万延米,比1984年增加了4.8倍。
楼宇。到1996年,公用和民用楼宇,总计达到361栋,面积达到98.4万平方米,分别比1984年增加10.3倍、20.9倍。
电信。1996年底,程控电话达到万余部,住宅电话达到7000余部,移动电话持有量3500部。
取暖。从无到有。1996年建成3座供热热力厂,供热面积达到39万平方米。
照明。1996年底,城区15条主干道路安装路灯841盏。
绿化和给排水。1996年,城区建起水厂,机关、学校、工厂、居民吃上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铺设地下排污管道3万延米。栽花、种草、植树,使绿覆盖率提高到27.3%,比1984年翻了一番多。
大力优化环境,加快发展速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河市积极面对宏观调控加紧、区域竞争加剧、稳定压力加大、制约要素加强的严峻形势,积极拓展渠道,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区域经济高速发展。
打造成本洼地,实行招商选资。经过艰辛努力,燕郊开发区实现“十通一平”,整体区域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化覆盖率达到43%以上。不断完善入区企业的金融、保险、公证、商检等配套管理和服务机构,具有容纳高精尖项目的吸引力、承载力。
实行了引进项目环保一票否决。
治安综合治理上,防控结合,确保一方平安。公共设施和城市文明创建上,载体不断完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引资与引智并举。7个博士后工作站、20余家科研机构、8所高等院校相继落户三河,使燕郊高新开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之城和人才高地。
到2017 年,三河GTP 按可比口径计算,由1993年的14.5亿元,加增到510亿元,增长35.2倍。财政收入由0.65亿元增加到104.58亿元,增长160.8倍。累计引进域外资金由2.5亿元增加到1500亿元,增长600倍。各级各类由37家,增加到内外资企业17804家,增长480倍。其中内资企业17610家,外资204家,并连年跻身全国“百强”行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河市在中、省和廊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狠抓环境治理,全面提速发展速度和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首都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和管控,规划管控和土地、环保政策的严控,三河迎来经济转型、动能转换的考验,三河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廊坊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时不待我的危机感,把战略重心转移到抓质量、争效益、拼环境上来,实现了建设“经济强市、美丽三河”的华丽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