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别推荐
践行“四力” 奏响战“疫”最强音——致敬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的全市新闻工作者

践行“四力” 奏响战“疫”最强音

——致敬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的全市新闻工作者

编者按: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市上下反应迅速、行动有力,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客户端……一时间,关于战“疫”的报道铺天盖地袭来。字里行间透真情,影像画面传大爱,让我们时刻感受着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不计得失、向险而行的无私付出和大义担当。

非常时期,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敢于担当、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披星戴月,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记录感人故事、定格精彩瞬间。他们用一篇篇真实、客观的报道,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解疑释惑,充分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作用,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浓厚社会氛围。

医院救护的火线,基层防控的前线,复工复产的一线,都能看到新闻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是逆行者背后的“逆行者”。

出发,到救治一线——

这里有最危险的新冠病毒,这里是新闻工作者的战场。穿上防护装备,他们化身为“战士”,讲述医护人员义无反顾的壮举,展现医患间感人的真情瞬间。在这里,记者无所畏惧。

出发,到防控一线——

这里有最前沿的执着坚守,这里是新闻工作者的阵地。从村街卡点到城市社区再到交通要道,他们敏锐捕捉、深入挖掘,讲述疫情防控的“廊坊故事”。在这里,记者温暖有力。

出发,到生产一线——

这里有最火热的奋斗激情,这里是新闻工作者的舞台。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他们走园区、访企业,真实呈现廊坊经济的韧劲和活力。在这里,记者热情澎湃。

记录历史、瞭望时代,是新闻人的责任。

全市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宣传引导、领航定向,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向全社会传递出打赢这场战斗的信心和决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贡献着“新闻力量”。

2月6日晚,廊坊日报社记者、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在文安县采访疫情防控和防疫物资生产工作。本报记者 刘向 摄

3月20日下午,我市举行欢迎仪式,迎接圆满完成支援湖北任务第二批返回的19名医务人员平安回家。图为省市级新闻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本报记者 刘向 摄

2月2日,我省首批、廊坊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河北日报社记者解丽达在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

河北日报记者 霍相博 摄

廊坊日报社记者刘飞在104国道检查站采访疫情防控工作。

本报记者 卢锋 摄

2月10日,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韩佳松正在拍摄采访社区战“疫”志愿者。

本报记者 贾珺 摄

本报记者 杨启荣 刘杰 刘飞 周洪娜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义无反顾“逆行”冲上前线的有无数医护人员、干部群众,还有风雪兼程、向险而行的一个特殊群体。现场,是他们的战场和阵地;镜头,是他们的装备和武器;记录,只为守护人心安稳;发声,只为传播积极能量。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闻工作者!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市新闻工作者迅即进入战时状态,停止休假、冲上一线。从定点医院到城市社区,从高速路口到田间地头,从建设工地到复产企业,他们全力融入战“疫”主战场,用心用情采写廊坊战“疫”故事。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急时刻显本色。运用报、台、网、微、端等传播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报道战“疫”进展;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挖掘感人事迹,抒发人间大爱,传递生命关怀。全市新闻工作者用一条条真实全面、客观理性的新闻信息,一幅幅直观生动、鲜活感人的影像画面,向全社会传递出坚决打赢这场战役的信心和力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全市新闻工作者,是这场战“疫”的无名英雄,是逆行者背后的“逆行者”。他们牢记初心使命,用责任记录下廊坊战“疫”的果敢与坚强,记录下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与梦想!

【无畏】到救治一线,记录生死之疫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记者的座右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了“危险”的近义词。谁都知道,离一线近一步,危险就增加一分。但要用镜头记录好医护人员的故事,记者就要和他们一起“逆行”。

“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就要去现场。”2月1日一早,河北广播电视台廊坊记者站站长李春霞赶往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陈玉兰。由于陈玉兰工作繁忙,一直等到中午12点,采访才得以进行。李春霞和同事来不及吃午饭,赶紧戴上口罩,经过严格消毒,在隔离区门外见到了陈玉兰。李春霞说,在她26年的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把自己武装成这样。

“我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医生,妈妈会原谅我的。”镜头前,陈玉兰强忍泪水,声音哽咽,镜头外的李春霞被感动得湿了眼眶。下午1点,李春霞又和同事赶到陈玉兰家中采访。一直忙到晚上7点,她才整理好一天的采访素材。这一天,她只吃了一顿饭。

疫情笼罩下,人们心里都揣着担忧和恐惧。2月2日,瑞雪悄然降临,也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河北首批、廊坊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

得知消息,廊坊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陈正冒雪赶往市第三人民医院,近距离与出院患者对话,真实记录下治愈患者为病友“打气”、为战“疫”“加油”的场景,并第一时间刊发报道。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期,这则新闻犹如一支“强心剂”,鼓舞了全市抗疫斗志、坚定了战“疫”信心。

疫情期间,市第三人民医院是陈正最常去的采访地点。第一例患者出院,他在现场;最后一例患者出院,他在现场;第二批医护人员换岗,他还在现场。“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我必须无条件地冲锋在一线,这是工作,更是责任!”

3月13日,陈正终于抽空回了趟文安老家,看望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年过六旬的父母。他从正月初三离家奔赴工作岗位,这是47天来头一次回家。“等疫情结束了,我要好好陪妻子做个产检,为父母做顿可口的饭菜!”

“医护人员在一线昼夜奋战,我们必须与他们一同逆行。”2月15日,《廊坊都市报》记者吕新颖和同事到市第三人民医院采访。早晨8点从单位出发,采访院长、专家和患者,与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远程视频。下午2点采访回来,立即整理素材写稿,忙完已是深夜。第二天,《大爱无言,“白衣”最美——记我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疗救治团队》在《廊坊日报》头版见报,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我市54名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驰援湖北战“疫”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王阳参与策划“廊坊:支援湖北群英谱”系列报道,10天时间电话连线54名医务工作者,宣传报道他们勇斗病魔、争分夺秒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迹。“他们工作繁重,采访时间不能确定。我都不敢放下手机,生怕错过一次采访机会。”

最是危难时刻,才见初心使命。廊坊广播电视台《廊坊零距离》记者郑合瑶亲眼见证医护人员在请战书上按下手印,义不容辞奔赴战“疫”前线;24岁的桑荣悦,是固安融媒体中心第一个走进隔离病房采访的记者,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怕,让我来”;作为一名哺乳期妈妈,永清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记者于建颖始终奔走在战“疫”一线,每天深夜回到家,都要在门口消毒半小时,才敢与孩子亲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阻击疫情的战场上,一批批新闻“战士”闻令而动,毅然逆行。他们拿起笔和话筒,扛起相机、摄像机,义无反顾奔赴最前线,用最真实、最鲜活的新闻报道,唱响抗击疫情的慷慨壮歌。

【坚守】到防控一线,讲述感人故事

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捕捉到最生动、最感人的画面;只有到疫情防控最前线,才能感受到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

面对疫情,一批批新闻记者深入防控一线,讲述来自社区干部、公安干警、志愿者等众多普通人的战“疫”故事,展示“平民英雄”的精神力量。

廊坊区位特殊,严防疫情输入北京是重大政治任务。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廊坊分社记者孟宪峰三次探访廊坊开发区进京的大小通道,最终完成稿件《“身后就是首都,咱必须守住!”》,在《河北日报》头版刊发。随后,该稿件被众多中省媒体转发,展现了廊坊坚决当好河北首都政治“护城河”排头兵的坚定决心。

疫情突如其来,每天的工作都是全新的,海量的新闻素材等着记者去采集。“5+2”“白+黑”,成了大多数新闻记者的工作模式。

2月14日,狂风裹挟着雪花突袭廊坊市区。早晨7点钟,廊坊日报社摄影部记者陈童顾不上吃早饭,匆匆奔赴户外采访,拍下了党员干部在风雪中坚守的动人场景。四个小时下来,他手脚早已冻得发麻,但看着相机中留下的珍贵画面,却由衷地欣喜。疫情发生以来,他拍摄社区防控、救治团队、复工复产等图片80组、6300余张,在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河北日报》发表图片11组。

廊坊日报社总编室的刘磊是一名时政记者,盯会议、跟调研是他的常规动作。一个电话说走就走,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许多重点防控点位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了做好时政新闻报道,他还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先后刊发《永清防疫一线“红色”故事暖人心》等10余篇基层抗疫稿件。即使义务献血后,他也没有休息,急忙回到工作岗位。“我将继续冲锋在前,做好宣传报道,努力增强正面宣传的可读性、吸引力。”

廊坊广播电视台摄像记者韩佳松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除了承担时政报道任务,还经常深入社区、农村防控一线。有一次在农村采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他的手指冻得没了知觉,却始终牢牢地把稳摄像机,生怕晃动镜头影响了画质。采访结束,他又紧急奔赴下一个采访地点,车子、椅子成了临时“行军床”。“疫情当前,我们媒体人是联系群众的纽带,必须把疫情准确快速地告诉大家。”

作为一名战“疫”“女兵”,廊坊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王洋洋深入高速公路、高铁站、垃圾转运站、建设工地和村街、社区等疫情防控第一线,把笔端镜头触及基层和广大群众。疫情发生以来,高质量完成《党员干部冲锋在战“疫”第一线》《爱心共筑 情牵“疫”线》等50余篇新闻稿件,展示出基层群众英勇无畏、万众一心与疫魔较量的英雄群像。

全民战“疫”,同心协力。面对疫情,我市县区级媒体记者也逆向而行,迎难而上,主动下沉村街社区,投入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基层网格第一线,打通战“疫”宣传“最后一公里”。

苏新颖是三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负责报道燕郊镇55个村街的疫情防控工作,在颠簸的车上,记录下伤病未愈、逐村巡查的燕郊镇包片干部崔小燕的肺腑之言。“我努力让镜头离党员群众更近一点,争取捕捉到他们每一句心里话。”

这些天,固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万倩深入到村街、社区、菜市场、企业、工地等防控一线,采写了40多篇稿件。“我要用笔尖记录美好,用镜头凝聚真情,弘扬社会正能量。”

无论是风雪交加,还是星月陪伴,新闻工作者坚持奔赴防控一线。他们让新闻有温度,让文字有力量,用一组组镜头、一篇篇文稿、一段段音视频,激发了斗志、鼓舞了信心、凝聚了力量!

【鼓劲】到生产一线,感受火热激情

新闻在哪里,记者的脚步就要迈向哪里。疫情发生之初,防疫物资极度短缺,加班加点的生产企业,成了新闻记者的聚焦点和关注点。

时间回溯到1月27日,农历大年初三。

这一天,中新社河北分社记者宋敏涛偶然得知文安部分箱式房厂正在为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加紧生产供货,立即驱车前往采访,并连夜成稿。第二天,《河北箱式房和7名安装工驰援武汉火神山医院》《揭秘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箱式房:从哪来?好在哪?》两篇稿件在中新社刊发,得到了大量关注和转发。

“事后才知道,我当天采访的两家生产企业,距文安县第一例确诊病例所在村仅两公里。”宋敏涛微笑着说,眼中没有流露出一丝害怕与后悔。

扛起镜头,接过话筒;敲击键盘,落笔成章。疫情期间,新闻记者讲述着一个个奋战故事,定格了一个个精彩瞬间。人们看到了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也看到了他们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2月6日下午5点,天阴沉得厉害。在市委宣传部带领下,廊坊日报社记者邢建平、刘向和廊坊广播电视台记者郭磊、邵帅出发了,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文安、大城两家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

刚上高速,天空就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路也越来越难走。”郭磊说,平时只需要1个半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3个小时,到达位于大城的河北廊坊康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

采访、拍照、录像……忙碌一个小时后,他们继续出发,赶赴位于文安的河北一木集成房屋科技有限公司。寒风中、大雪里,当他们完成全部采访回到市区时,已是2月7日凌晨3点。“记者工作本来就是如此,我们已经习惯了。”回忆起那段经历,邢建平笑着说。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这是目标,也是命令。当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新闻记者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复工复产企业。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减税降费、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廊坊日报》刊发“园区经济”专版,开设“援企惠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等专栏,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为经济加速发展鼓劲加油,有力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连日来,廊坊日报社时政采访部记者刘玉静深入园区企业,将威卢克斯、滨松光子等企业火热的劳动场景,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目前刊发复工复产主题稿件20余篇。“听到车间的隆隆声,看到忙碌的生产线,我感受到企业战胜疫情、加快生产的信心,更感受到廊坊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劲脉动!”

3月6日,《廊坊日报》整版刊发固安县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深度报道——《守好“菜篮子” “疫”中强品牌》。“这是一篇带着‘泥土芬芳’的稿子。”廊坊日报社深度评论部主任辛建伟说,采访那天正下着小雨,她和同事武香君、董旭旭一起踩着泥泞的路,走进3个大棚,采访多名加班加点的农民,拍摄了大量生动的照片,为稿件积累了新鲜素材。

临空经济区建设作为廊坊“一号工程”,始终吸引着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廊坊分社副社长解丽达的关注。“春节期间,这里没有停工。”临空服务中心、航空小镇、市政路网等建设工地都留下了她的身影,2020年廊坊市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020年廊坊市首场全球网络招商会,她一个也没有错过。《“空港效应”驱动区域经济腾飞》等多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临空经济区良好的发展势头,极大鼓舞了“临空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站在时代前沿,记录时代变迁。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广大新闻工作者用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最大的规模,下基层、入车间、进工地,全面展示了廊坊经济发展的十足韧劲和澎湃动力。

【协作】到融媒一线,汇聚磅礴伟力

大事难事看担当。越是危难时刻,越需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营造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浓厚舆论氛围。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春节期间,市委宣传部要求《廊坊日报》大年初四恢复出版。廊坊日报社立即取消休假,全体员工迅速上岗,精心安排版面和主题采访,确保报纸如期高质量出版。

疫情之下,《廊坊日报》编辑部组成宣传报道专班,开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20余个专题专栏,坚持周六、周日不停刊,推出动态报道、评论言论、深度解读等2000余篇,政治站位、主题谋划、版面设计全面提升。

这个春节,对于廊坊日报社重要新闻部主任丁振宗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战斗节日。从大年初三接到紧急出版任务,接下来的30多天时间,他始终坚守在夜班编辑一线,每天凌晨两三点才下班。“版上每篇稿件的题目、文字,我都会仔细斟酌,将最真实、最准确、最权威的新闻呈现给广大读者,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鼓劲加油!”

“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在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春节以来,廊坊日报社深度评论部主任辛建伟和同事昼夜兼程、忘我工作,在战“疫”重要节点推出《疫情防控不容懈怠,落实落细人人有责》《坚持两手抓,实现双胜利》等30余篇重磅评论文章,以大量观点鲜明、生动活泼的语言,发出了党媒引导舆论的最强音。

疫情来势汹汹,廊坊广播电视台全体编辑记者闻讯而动。《廊坊新闻》节目从原来20分钟延长到30分钟,全部用于报道疫情防控信息。《廊坊零距离》栏目坚持落细落小,将镜头、话筒对准一线,讲述战“疫”感人故事。

记者在前方奋力奔跑,编辑在后方全情投入。廊坊广播电视台后期编辑房海岩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定量吃饭,为及时编辑播发采访内容,忘记吃饭是常事。“一线记者很辛苦,我能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画面把消息传递给广大市民。”

与此同时,驻廊新闻单位和廊坊日报社、廊坊广播电视台发挥新媒体即时传播优势,利用公众号、客户端、抖音、图文直播等矩阵平台,以图片、视频、语音等形式24小时不间断更新报道。

廊坊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张雪表示,报社新媒体共发布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典型人物报道5000余条,目前总阅读量达到500余万人次。“我们拍摄的视频《华航外籍教师拍视频助力中国抗疫》,被新华社日本分社采用,英文版在新华社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发布,漂洋过海感动众多外国人 。”

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祝雪娟连续两天加班加点,剪辑视频到凌晨三点多,仅两天时间就推出融媒体报道《廊坊·战“疫”·24小时》,以全天24小时为刻度,如实记录、截取廊坊各地战“疫”期间防控、生产和生活的感人瞬间。

从摄影记录《尽岗尽责、筑牢防线》,到短视频《廊坊市战“疫”十二时辰》;从H5作品《援鄂“逆行者”,我们一起加油!》,到图解《非常时刻,那些廊坊人最走心的一句话》……各家新闻单位将疫情防控最新消息、一线感人故事、防控小贴士等,制作成图文、短视频、H5、抖音等,广泛传播。

英雄,就是在非凡时刻迸发出光彩的平凡人。廊坊日报社、廊坊广播电视台统一开设“廊坊战‘疫’党旗红”“廊坊抗疫群英谱”等专栏,深入挖掘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的感人事迹。

连日来,市级新闻媒体先后推出陈玉兰、李向国、我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特别是《廊坊日报》创新形式,用3个通版图文并茂刊发《支援武汉群英谱 最美抗疫“逆行者”》《抗疫群英谱 生命“守护神”》,赞颂战“疫”时代医务工作者这群最可爱的人;7个整版推出《火线上的抗疫“脊梁”》《硬核战“疫” 家国情怀》等系列报道,全景展现医务人员、民营企业家、战“疫”志愿者、基层党员干部、基层民警等群像。在这些先进典型的感召下,廊坊大地涌现出一个个“抗击疫情我当先”的感人故事。

磨难压不垮,奋进正当时。一线新闻记者不惧危险,以一件件有温度又有力度的新闻报道作品,坚定着人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心与决心!如今,他们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把镜头对准一线、把笔端触及基层,依然在坚守、在战斗、在前行!(本报记者 杨启荣 刘杰 刘飞 周洪娜)

上一篇:廊坊:大家一起来 共圆“创城梦”
下一篇:@新闻人 这些3月传媒大事,你关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