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在“京津冀”一体化的鲜花雕塑前留影。权义澎湃资料
作为一枚尽职尽责、早起贪黑的小编,今儿一早的“朋友圈”被两件事儿刷屏了……
一边是京城粉蓝粉蓝的天空朝霞美景
一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道文章,要说真是应景儿。
打开各大媒体的客户端,对于协同发展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央媒们纷纷重磅推出相关的系列报道,各大门户网站也不约而同的进行转载,阅读量分分钟突破十万大关!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自2014年就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三年以来作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热度从未削减。2017年正值这一重大战略实施三周年,既是阶段性总结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时间节点,又是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继续推向深入的新起点。难怪这么多媒体集体行动!国家战略嘛!咱媒体哪能没这点意识啊,这也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不是?
大手笔
央媒与地市媒体集中发力
在这一系列的报道中,新华社一马当先。一篇名为《历史性工程历史性一步——京津冀协同发展3周年实地探访记》的深度报道不仅涵盖了三地协同发展的状况,更涉及教育、交通、医疗、生态等多个领域。文中的受访者也遍布各行各业,整个文章写的立体又有深度。
此外,众多央媒都开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栏。虽然题目相似,但大家却成功规避了千篇一律的局面,各显神通,从不同视角为受众呈现了一个全面而宏观的“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成果。
《人民日报》的系列报道以北京的改革成效开篇,让人们先“解解馋”的同时,更吊起了对其他地域报道的胃口,《人民日报》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称“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新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这可不是一般规格呀;《光明日报》的报道从近代的京畿大地一直跨越到当代的京津冀三地,字里行间带着厚重的历史感;《经济日报》的系列报道,充分彰显自身定位,着力聚焦产经领域,把“同笼换鸟”的疏解政策解读的入木三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专栏在摘选以上文章的同时,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在“新闻纵横”栏目进行了解读。
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的主流媒体如《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天津日报》、北方网、《河北日报》也不甘示弱,纷纷在头版或重点区域推出了相关报道,使用整版进行组合式报道的媒体更不在少数。他们在转载新华社特稿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当地的相关改革成效,实现更好传播效果。
全方位
360度无死角的采访呈现
在众多媒体所呈现的报道中,受访者全是“豪华阵容”不仅权威而且全面。政府层面:三地的主要领导纷纷亮相,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市长、省长齐上阵,发改委大力支持,重点区域负责人详细解读……政治上的权威性首先得到了确保;专家层面:从教授到院士,从博士后到特约评论员,力求从学界角度进行最透彻解读;企业层面:各大公司的总经理或其他负责人也频频受访,从业界出发提供更多视角;最后更有市场商贩、退休老人、在读大学生等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传递出了民间对三地协同发展的期待和看法。
各家媒体协同发力,对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人员的采访堪称一次360度无死角的呈现。为我们深入了解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更多参考。
新尝试
媒体联动实现全覆盖报道
就像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合作一样,此次京津冀三地主流媒体在报道上的联动同样可以称为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中央级媒体着眼整体,以数篇覆盖三地、多部门的深度解读和专访,在宏观层面进行总结。京津冀三地的地市媒体,则在此基础上着眼自身,分别将目光对准三年来当地的发展样本和具体成就,一个又一个的鲜活事例,一桩又一桩的协议解读,让民众,特别是京津冀三地的百姓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政策的成效,这些微观层面的解读很好的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
可以说京津冀三地媒体此次在报道上的联动和互补,堪称地方与中央媒体合作的典范。如果说三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在实体经济及民生领域上已经成绩斐然,那么此次三地媒体的全覆盖式报道同样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采访团的出现何尝不是三地在传媒领域的一次一体化尝试。透过这些令人惊喜的报道,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三地协同发展在传媒领域凸显的成效。未来多家媒体对“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系列报道会逐步展开,对于那些精彩的解读和回顾,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