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
作者:铁流纪红建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铁流、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立即叫人想起毛泽东说过的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于我们的人民而言,共产党人就是革命的种子。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种子”作用,就是点燃革命火焰,去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消灭敌人的战斗,直至全中国解放。
过去,我们一写共产党人的形象,一写战争,往往就是那些战斗在战场上的英雄,往往就是那些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和将帅,很少写到那些生活和战斗在人民中间的普通共产党人。《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可以说是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弥补,是对中共历史和共产党人形象的全新展示。因为它重重地补上了基层共产党人的那份像泰山一样重的历史性贡献。
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莒县和周边县,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却是红色种子盛开异常鲜艳的地方。中共一大代表、常被毛泽东念及的革命先烈王尽美就诞生于这片热土。莒县北杏村的宋寿田因为认识了王尽美,走上了革命道路,宋寿田又把妻子和年方9岁的弟弟宋延平(即后来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同志)带到革命队伍。1938年宋寿田不幸被敌逮捕,最后牺牲。其妻子和弟弟踏着他的血迹继续前进。另外两位同族同乡农民宋延琴和葛醒家则受王尽美的影响与引路,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冒死回到家乡莒县大罗庄村,在一间农舍里,点燃油灯,带着5个同村农民在党
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
革命的火种就是这样一人传一村,一村传一乡,一乡传全县。
抗日战争烽火正烈的1938年,热血青年马骅回到老家吕家崮西村,与大哥马跃嵛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参军的农民数百人,成为远近闻名、威震敌胆的“马营”部队。这时,马骅接受党的培养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串联队伍里的进步官兵,使“马营”成功起义,编入八路军莒县独立团。起义后的“马营”转战南北,建立了卓著功勋。一些留在当地的“马营”中的老党员,则在家乡的土地上,重新播种,重新耕耘,使革命火焰越烧越旺、涌现出了一批丰碑式的人物。
在战争年代,有个村庄叫前山头渊村,是当地有名的“红色村”“堡垒村”,因为这个村一直有几十位党员支撑着这块天地,无论是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还是后来国民党反动派的枪炮怎么劈头盖脸,前山头渊村的人没有软过骨头,先后有146名青年当兵参战,十余名有志青年英勇捐躯。在这个小山村,还有一个叫小东岭的自然村,当年只有三户半人家。抗日战争时,小东岭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八路军信息传达的枢纽。日本鬼子和汉奸千方百计想拔掉小东岭这根“眼中刺”,但始终不能成功,原因只有一个:这小小的山岭上的三户半人家中,先后有18位共产党员以自己的生命和信仰铸锻了这方铜墙铁壁。
1943年,老实巴交的模山村农家妇女崔立芬刚生下大女儿,县上一位领导干部找到她,将一个小婴儿托付给了崔立芬。她在抚养革命后代的
种子的本色
日子里也单线入了党。为了那位“革命后代”,她自己的女儿却因为没有奶水喝而夭折了。新中国成立后,崔立芬因为“无法证实入党手续”只能当个在组织名册上的“事实党员”。“因为介绍我入党的同志都牺牲了,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是党员。能不能过组织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党员的事。”
掩卷《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群这样的人:他们的衣着、他们的脸庞,甚至弯驼的后背,与所有的庄稼人没有两样,但是,当需要送出自己家中最后一粒粮、送走最后一个儿女,甚至需要牺牲生命时,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别人前面。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生活在基层,过着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他们有与众不同的信仰,有与众不同的力量。因为他们永远铭记着自己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民中间的革命种子。
铁流、纪红建是两位优秀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他们选择这样的一个题材,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今农村和基层单位的党组织里,有的人虽为共产党员,其实他们已经忘却了自己有这样一个崇高的身份。让这些人捧着党章,读一读沂蒙革命老区马骅、崔立芬这样的共产党人的事迹,我想必定是一堂好党课、一支强心剂。
在共产党员称号面前,我们都应当牢记这样一句话:你本是一颗红色种子,你就该永远保持种子的本色。革命种子的本色是什么?无私、坦荡、奉献、清廉、勇敢,以及不求回报、服务他人…… (何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