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大家手笔》:荟萃当代学术大家之精品

任理轩主编的《大家手笔》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近两年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栏目所刊文章,结集而成。

人民日报“大家手笔”栏目,开设于2013年8月,现已成为人民日报一大品牌栏目。

“大家手笔”作者,都是已知、欲知和可知的大家,其中包括“90后”的汪子嵩、张世英、何兆武、卫兴华诸位前辈,“80后”的邢贲思、陈光中、张晋藩、厉以宁等先生,以及“70后”“60后”的先进们和一批中青年大家。

“大家手笔”文章,一篇千把字,一事一议,精工细作、逻辑井然,语言尽可能轻松活泼,是“微时代”难得的“悦读”佳品。

 

附:《大家手笔》目录

序言:让大时代涌现更多大家(张首映)

哲史篇

1.把“死历史”看成“活历史”(张岂之)

2.人民公仆观念之百年嬗变(张海鹏)

3.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杨朝明)

4.儒家“五伦”说辨析(冯天瑜)

5.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陈祖武)

6.从哲学看幸福(孙正聿)

7.时代需要可信又可爱的哲学(陈先达)

8.和为贵,何之意?(钱逊)

9.当今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学(张世英)

10.对待传统文化得有三种精神(陈祖武)

11.信史与史传文学的异同(冯天瑜)

12.仅凭“读经”哪能建构现代精神家园(孙正聿)

13.孝道:中国优于西方之道(周桂钿)

14.构建我们自己解释历史的话语体系(姜义华)

15.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楼宇烈)

16.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李伯谦)

17.哲学的魅力(张奎良)

18正确体认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性(郑师渠)

19.新青年引领新时代(耿云志)

20.汲取“忠孝节义”中的正能量(郭齐勇)

21.修炼内功与巧借外力(张广智)

22.弘扬君子之德(牟钟鉴)

23.反映规律的思想影响历史进程(茅家琦)

24.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转型(曾繁仁)

25.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袁行霈)

26.民惟邦本:古代治国重要经验(张晋藩)

27.记住元朝那些事(陈高华)

28.深入·比较·借鉴(徐大同)

29.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刘梦溪)

30.“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李德顺)

31.文明交流互鉴大有可为(徐世澄)

32.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功能(赵曜)

33.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王友三)

34.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吴潜涛)

35.发挥好历史碎片的大作用(晁福林)

36.为人民写历史写人民的历史(萧致治)

37.让中国哲学讲中国话(安乐哲)

38.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何星亮)

39.历史理论的源与流(沙健孙)

40.立足语言多样性研究汉语(沈家煊)

41.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刘泽华)

42.实践观念是重要哲学范畴(赵家祥)

43.中华文化要“自己讲”“讲自己”(张立文)

44.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张岂之)

45.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指向(庞卓恒)

46.中国历史学的传承与创新(安作璋)

47.“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李宇明)

48.如何看经典学经典(刘纲纪)

49.科学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靳辉明)

50.从伦理学反思新自由主义(夏基松)

51.历史虚无主义怎样掩人耳目(陈之骅)

52.扎实推进中国海洋文明研究(杨国桢)

53.让世界分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顾海良)

54.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郝时远)

经济篇

1.“双重转型”铸就可持续发展之路(厉以宁)

2.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路径(林毅夫)

3.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辨析(卫兴华)

4.我国工业经济步入新常态(吕政)

5.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李培林)

6.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须守住三条底线(韩俊)

7.中国包容性发展延续中国奇迹(蔡昉)

8.国有资本应逐步向五个重点领域集中(张卓元)

9.引领新常态需要用好“两只手”(张军扩)

10.金融学研究:在转向中明确方向(曾康霖)

11.以新常态超越“新平庸”(蔡昉)

12.社会保障释放强大正能量(郑功成)

13.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于全球经济新常态(李扬)

14.“三农”是中国奇迹的强大支撑(陈锡文)

15.全面深化改革是渐进改革的必然结果(张卓元)

16.现代财政与公共财政并不矛盾(高培勇)

17.新常态为外资提供新机遇(隆国强)

18.宏观调控引领新常态(辜胜阻)

19.推进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常修泽)

20.企业性质不仅仅取决于所有制(卫兴华)

21.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成思危)

22.中国经济学创新的四个来源(逄锦聚)

23.新常态呼唤宏观调控目标升级版(胡鞍钢)

24.提高企业抱团出海的层次(汤敏)

25.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长期增长(张宇燕)

26.金融运作应有大视野(王国刚)

27.重视农业发展的伦理维度(任继周)

28.板块化:世界经济新格局(李稻葵)

29.锻造彰显中国学术话语的新政治经济学(顾海良)

30.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汪懋华)

31.创名牌是建设制造强国核心工程(郑新立)

32.“一带一路”助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林毅夫)

33.实现经济由大变强关键是转方式(王一鸣)

34.更新农业发展理念(李周)

35.宏观调控保障“四个没有变”(汪同三)

36.以行政改革创新促经济转型升级(魏礼群)

37.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能力(李善同)

38.国企改革逻辑是“管”字落实、恰到好处(金碚)

39.独创为贵(邱兆祥)

40.秸秆也是宝贝(尹成杰)

41.既有活力又有秩序(杨紫烜)

政法篇

1.宪法学研究要彰显中国精神(许崇德)

2.从传统法律文化看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张晋藩)

3.刑事诉讼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陈光中)

4.我们为什么需要民法典(魏振瀛)

5.以百姓心为心(章开沅)

6.经典著作为何魅力永恒(严书翰)

7.运用案例也是一种传统(武树臣)

8.“显”“隐”兼顾弘扬优秀传统(唐凯麟)

9.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中国的明智战略(约瑟夫·奈)

10.层阶优化论(牛文元)

11.用法律管好权力(王振民)

12.制定良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朱景文)

13.法治要义在治权(卞建林)

14.道路自信是客观和清醒的自我认识(陈晋)

15.拉动法治的三驾马车(高鸿钧)

16.法的正义逻辑(孙国华)

17.善心执法才是真诚尊法(金碚)

18.将政治设计纳入研究视野(王邦佐)

19.促进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古为今用(夏书章)

20.中国与亚洲:迈向“命运共同体”(周文重)

21.中西古代政治学说之比较(刘泽华)

22.法律文化需要自己的“底盘”(高鸿钧)

23.注重探索古代政治思想核心价值(曹德本)

24.在国际比较中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徐崇温)

25.协商民主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林尚立)

26.思想建党永远在路上(石仲泉)

27.刑法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高铭暄)

28.行政许可岂能随意设定(应松年)

29.法治是时代的强音(卓泽渊)

30.智能化使国家治理变“开环”为“闭环”(周宏仁)

31.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王震中)

32.完善司法责任制(陈光中)

33.发挥软法效用(罗豪才)

34.从传统政治制度中汲取智慧(白钢)

科教篇

1.弘扬科学精神任重道远(何祚庥)

2.创新时代更要讲科学精神(王绶琯)

3.书院文化滋养人文教育(朱汉民)

4.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何兆武)

5.梦想靠科学实现(袁隆平)

6.科技引领发展(刘诗白)

7.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秦大河)

8.低碳发展: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杜祥琬)

9.以诗性语言滋养当代教育(范曾)

10.从审美教育入手改善文化生态(邢贲思)

11.科研评价要过好三道关(黄维)

12.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双轮驱动(顾明远)

13.科普托起中国梦(汤钊猷)

14.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谢和平)

15.以协同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卢秉恒)

16.创新创业教育须做到“四个面向”(郑晓静)

17.科技创新需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丁仲礼)

治学篇

1.一世读书抵封侯(陈先达)

2.师心与师古(张世英)

3.“三多”与“三勤”——治学管见(邢贲思)

4.治学关键在于勤(高放)

5.使学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景天魁)

6.理论学习不能片面化碎片化(杨春贵)

7.既读书也行路(魏宏运)

8.做学问不能太功利(汪子嵩)

9.持之以恒与言之有故(汤志钧)

10.综合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胡昭曦)

11.加强学科际学术创新(景天魁)

12.理论研究需理清源流(周尚文)

13.应用研究须根植基础研究(彭聃龄)

14.研究合为现实而行(熊铁基)

15.以问题意识引领学术研究(袁世硕)

上一篇:《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5—2016)》
下一篇: 大国如何应对小国的行为倾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