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不如盯着“最后一桶金”
      ■本报记者 王一

  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如何转型?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带着时代的焦灼。
  三年前,美国普渡大学战略学博士陈威如出版《平台战略》一书,成为首个从商业模式角度考察传统产业转型的学者。三年后的今天,他以新作《平台转型》继续这场探索。

  从“是什么”到“怎么做”

  读书周刊:2013年,《平台战略》出版,被认为是第一本系统、全面讲述“平台”的专著;今天,您的新作《平台转型》,再次聚焦企业平台化。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平台”这个概念?
  陈威如:最近10年,商业模式上的最大创新是什么?我们来看当下发展比较快的公司,比如谷歌、推特,还有优步。10年前,它们要么规模很小,要么根本还没有诞生,但现在都已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它们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平台。可以确定地说,平台转型是近10年里商业模式上最大的创新。
  如今这个时代,只做产品恐怕要落后了,我们需要从产品做到服务,最终做成平台。比如微信和易信,在产品设计上没什么大的差距,可为什么微信领先了这么多?答案就在平台生态圈。微信已经带出了一个生态圈。
  不是说做产品不重要,而是说做完产品以后还要做平台。
  读书周刊:对比《平台战略》,《平台转型》在哪些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
  陈威如:《平台战略》 讲了什么是平台,为什么平台具有威力,总之是让大家了解平台。里面的案例也都是一“生”下来就是平台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脸书。
  但《平台转型》中的案例大部分“生”下来不是平台,而是后来转成了平台,所以谓之转型。
  第一本讲“是什么”,第二本讲“怎么做”,操作性更强。
  读书周刊: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说,要成就一家伟大的企业,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地基。《平台转型》一书,既关于地基,也关于信念。
  陈威如:我一直说,如今做企业,思维最重要。平台思维就是一种共赢共好的思维,着眼于最后一桶金,而不是急着挖第一桶金,注重价值的创造,而不要太早注重价值的获取。
  我不敢把这本书称为“地基”,但我们有拥抱未知、深度探索的心态,力图梳理正在发生的种种现象,以学术和实例相结合的形式,提出一些系统方法和建议。
  企业转型是一项系统性的浩大工程,需要十足的耐心、毅力和理论指引。

  那些印象深刻的案例

  读书周刊:有评论认为《平台转型》的一大亮点是,您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调研,书中有大量的国内外不同体量、不同行业的转型案例。
上一篇: 一本关于城市的故事书
下一篇:《打破本领恐慌》一书出版发行 探讨领导干部11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