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出版

2015年7月,阎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图片选自《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

  人民出版社近日正式出版了《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一书,全面展现“文艺大家”阎肃的先进事迹。

  该书分为“红心向党、追梦筑梦的忠诚战士”“勇立潮头、奋斗不息的时代先锋”“服务部队、奉献社会的文艺标兵”“品行高洁、德艺双馨的道德楷模”四个主要部分,将阎肃充满革命激情与民族文化底蕴的精品佳作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解读交织在一起,通过一大批饱含对党、对人民、对军队无限深情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和一个个创作幕后真挚感人的故事,将阎肃德艺双馨的高贵品质呈现出来,将“德”融于普通与平凡之中。

青年时期的阎肃。(图片选自《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

    [选摘]

  从教会学校到南开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战争的祸乱,7岁的阎肃跟随家人逃离老家河北。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老小从河北逃到了武汉。但是随着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大的战火,武汉也陷入了侵略者的魔爪。小小年纪的阎肃跟随父母一家人,被迫又开始了逃亡之路。

  几经辗转,一家人终于来到了重庆。想不到他们刚刚到重庆,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又对手无寸铁的重庆人民连续进行了野蛮残酷的轰炸。重庆的惨遭血洗,让刚刚在重庆慈母山脚下一座天主教堂落脚的阎家一家人虽然保住了性命,家中财产却损失殆尽。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没有了着落。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阎肃的父亲出去找工作,母亲带着阎肃和弟弟栖身在教堂,并帮助教堂浆洗衣服,童年的阎肃也从此走进了教会学校开始读书。

  在教会学校里,虽然每天都要读经祷告,但是可以学习数学、国文,以及英语、拉丁语。还有那个老教父,不仅是个晚清秀才,而且满口四书五经。在他的教授下,阎肃在小学时就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底子。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4阎肃天赋聪明,又热爱学习,不仅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老是考第一,还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在大主教的心目中,成绩优秀的阎肃是被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的。但是5 年后,阎肃还是离开了教会学校。尽管他在教会学校获得了很多荣誉,尽管教堂大主教不舍放他走,甚至将他痛骂一顿。但是阎肃还是毅然选择离开,考进了当时重庆最好的中学,这就是战时由天津南迁到重庆、当年非常有名的南开中学。

从朝鲜战场回来,艺术工作队大部归建部队,阎肃(左)终于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艺兵岁月。(图片选自《文艺界的旗帜和楷模:阎肃》)

  投身时代大潮

  少年阎肃由教会学校考进南开中学时是1946年,当时正值中国的解放战争正式爆发,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更加向往自由,痛恶战争。因而考入南开中学的阎肃,不仅走进了一个丰富、开阔的学习环境,更赶上了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时代。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让聪明好学的中学生阎肃学习成绩更加优秀,并从多方面接受了戏曲、戏剧、武侠小说的熏陶。而对这个时期的阎肃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他在时代的感召下,投身时代大潮,接受民主革命思想。

  考进南开中学后,阎肃遇到了他革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这就是他的语文老师、中共地下党员赵晶片。在这位共产党人的影响下,中学生阎肃第一次听到了鼓舞人心的歌声,并且也跟着老师唱起了“兄妹开荒”“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山那边哟好地方,讲民主呀爱地方”等来自延安的歌曲。每当跟着老师唱起这些歌曲时,中学生阎肃都会感到振奋,只觉得满腔热血在沸腾,一股革命激情在心头升起。

  对当时的情景,阎肃曾回忆说: “那个时候,重庆的街头经常传来一阵阵靡靡之音,让人听了感觉很迷茫。唯有延安传来的歌声给人鼓舞和力量,振奋人心……”

  在共产党员赵晶片老师的影响下,中学生阎肃开始大量阅读“五四”以来追求民主进步的文学作品,这其中有新诗,有鲁迅的作品,也有老舍的戏剧和巴金的小说,还有苏联时期的《铁流》《毁灭》等著名文学作品。他读起来如饥似渴、爱不释手。他也接触了当时的红色刊物《新华日报》。当然最令他心潮澎湃、无限神往的还是来自红色延安的民主自由的先进思潮。他开始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后来那位引导他走向革命道路的共产党员赵晶片老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惨遭杀害,重庆还发生了国民党特务残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校场口血案。面对接连的残酷现实,青年阎肃震惊、愤怒,心中早已萌发的革命信仰更加坚定。他终于觉悟到,只有跟着共产党,坚定革命立场,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

  怀着一颗积极向上、追求革命的赤诚之心,考入重庆大学的阎肃参加了历次学生爱国运动。作为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的一员,他走在游行学生队伍的最前列,高呼“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自由”的口号。尽管学生运动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但是在特务警察抡起带着铁钉的大棒子面前,在一次次的流血冲突发生、甚至有人献出了年轻生命时,年轻的大学生阎肃都经受住了考验,忠诚的红色信仰更加坚定。就如后来阎肃说过的那句话:“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

上一篇:何以生?何以死
下一篇:《罗国杰文集》 罗国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