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砖国家合作相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合作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可以说,只有处理好了与金砖国家的关系,中国才有能力处理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
2015年至今,昔日曾作为全球经济亮点的金砖国家,除中国、印度外,其余三国(俄罗斯、巴西、南非)经济疲态毕呈,甚至在衰退边缘徘徊,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加上中国政府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有不少重叠之处,因此也难怪有人认为,金砖国合作机制已到了光荣“退休”的时刻了。
这个合作机制,自从2001年被前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奥尼尔提出之后,誉也国际舆论、毁也国际舆论。
2008年环球金融海啸爆发之后是金砖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国际舆论期望过高,夸大了金砖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甚至认为金砖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带引世界走向兴盛的“救世主”。如今除了中国、印度外,随着其他三个金砖成员国经济每况愈下,国际舆论又落井下石,过于贬低、看轻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的作用,甚至有国际媒体更宣称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兴经济体未来要引发新一轮全球衰退。
国际舆论前后态度如此截然相反,有墙倒众人推之嫌。事实上,对中国而言,只有在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加强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才更符合中国的利益。
其一,合作机制可起示范作用。
金砖五国过去的互动,总体而言是在争端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调。
这是因为,虽然五国都无意愿,也不会甘心受到其他成员国的控制,但金砖五个成员国之间又拥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加上随着金砖银行于今年底正式运行之后,五国为了平衡与延伸各自在国际的影响力,达至双赢,相信未来会逐渐建立一套广泛的协调机制,通过这套机制去寻求五国之间最大的公约数,达到和平发展、同舟共济、共同富裕的目的。
而且,虽然金砖五国家除中国、印度外,其他三个成员国这一两年经济放缓的情况比较明显,但中国向来都不是“嫌贫爱富”的国家,而是愿意“雪中送炭”的国家,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其他三个成员国经济继续衰退,而又向中国提出帮忙的请求,笔者相信中国应会以一贯的态度,向成员国施出力所能及的援手。
与此同时,在中国中央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国政府将会通过“三个重点”(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中国未来如能与其他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领域更广、合作项目更多,那么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之下,中国就可以通过这套合作机制的合作经验和示范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各领域的互动与合作。
其二,可起抱团效应。
美国主导的3T协议(TPP、TISA、TTIP),都明显地将金砖五国排除在外。那么,金砖五国只有“抱团”,通过金砖国家的合作框架和即将运行的金砖银行,以此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借力,并借此告诉美国,金砖五国合作框架虽非与美国争夺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地位,但金砖国家作为新参与者,完全有能力“另起炉灶”,美国无须逼人太甚。
而且,金砖五国虽然各自要面对各自的困难,但毕竟都已晋升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大国,未来若能继续加强经贸、金融和等领域的合作,以及加强国民的人文素质,培养思想多元化,增强国际责任,进一步进行民主建设,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和文明的一股主导力量。
当然,未来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合作当中,相信并不能够一帆风顺,尤其是随着部分金砖国家的经济放缓,以及这些国家基于一些政治、利益的考虑,中国与金砖国家未来合作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可能会出现“金砖国家请客,中国埋单”的情况。
俄罗斯近期邀请希腊加入金砖银行,这对俄罗斯而言,希腊向俄罗斯靠拢有助俄罗斯从黑海长驱直入地中海,进一步推动其“欧亚联盟”的对外扩展计划。希腊加入金砖银行后容易获得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已经陷入“赤贫”的希腊而言是场及时雨。
但这种局面未来有可能演变为“俄罗斯请客吃饭,中国帮忙出钱埋单”的情况。因为在欧美制裁以及低油价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实力每况愈下,要大笔援助希腊显得有心无力,而且寄希望于俄罗斯提供大笔资金给希腊,以便希腊还钱给制裁俄罗斯的欧盟国家,这对俄罗斯而言暂时可能性不大。
因此,俄罗斯邀请希腊进入金砖银行,估计很有可能是希望借助中国庞大的资金援助希腊,慷中国之慨以达成俄罗斯的目的,中国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成俄罗斯之“美”呢?
如果愿意成俄罗斯之美,估计其他三个金砖国未来也会有类似的举措,中国容易当冤大头。如果中国不愿意,那又会影响互相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因此,我认为,对中国政府而言,“金砖国家请客,中国是否该埋单”这是个两难的选择,也是决定金砖五国之间未来如何进行合作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与金砖国家合作相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合作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可以说,只有处理好了与金砖国家的关系,中国才有能力处理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中国政府如何接招,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也要重返亚洲吗“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经济要发展,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需要依靠亚洲。由于欧美国家的限制以及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不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连连碰壁,往往难以真正深入欧美国家。
自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国际社会相继出现了两个新名词:一是“亚太时间”;二是“中国世纪”。这两个新名词不但均在捧抬中国,同时也隐含改变以欧美为中心的传统之意。
不少国际舆论乃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甚至纷纷预言“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中国将在世界发光发热,21世纪会成为中国人的时代。
虽然言者谆谆,但听者或许该以藐藐待之。我认为,面对国际舆论的捧杀,中国与其走向世界,不如重返亚洲;与其放眼全球,不如胸怀周边。我也相信,中国政府未来数年的外交、经济重心也正在转向亚洲,这更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首先,美国今年将更加大力紧逼中国,中国须更加固守大本营。亚洲如今虽然成为全球经济最活跃、最富活力的地区,但同时也是安全形势十分复杂、矛盾集聚之地。
俄罗斯现已展开了“重返亚洲”之旅。俄罗斯不但已调整了对欧洲的油气“输出依赖”(Export Dependency),转向亚洲各国输出油气,更把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与国外资产开始逐渐转往亚洲。俄罗斯的战略转向,无疑是将在亚洲这池已被吹皱的春水上,再掀波澜,暂难判断对亚洲、对中国是祸是福,中国需要在今年更加审慎对待。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民主党在中期选举大败之后,参众两院已由共和党控制,内政受制的奥巴马,只有转而加力外交领域,才有可能为自己和民主党赚取政治资本,甚至是以此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在外交方面,除了中东和俄罗斯外,美国很大可能会在未来二三年加大对中国的紧逼。
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六七年的任期之内,任命过两任国务卿、三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三任中情局局长和四任国防部长,这种团队频繁调整,看起来像是美国内部对未来安全战略方向不断争论的缩影,但在“重返亚洲”这点上,不但是奥巴马的既定国策,更早已是美国跨党派的战略共识。
美国今年很有可能会加大“重返亚洲”的力度,在军事、经济与政治上深层次筹建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和进一步挑动邻国参与反华,希望通过先发制人以遏制中国。
面对新一轮挑战,中国应该如何选择?如果中国依然像过去几年那样,选择跳出亚洲,在全球范围内和美国扩宽战线,通过拉拢欧洲大国、传统新兴国家等的盟友,以“围魏救赵”的方式来化解美国对中国的咄咄逼人,不但效果可能不再明显,也显得有些“远水救不了近火”,更对中国的人力、物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造成巨量损耗。
美国的“重返亚洲”是进攻性的,优势在于军事和遏制,强调的是时效性,力图速战速决,尽力、加快遏制中国的崛起。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一带一路”背景下,我相信中国政府在原有的积极向外拓展合作版图基础上,很有可能未来将调整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展开的反制策略,选择“重返亚洲”,采取防御性的策略,以逸待劳,固守亚洲这个大本营。此举除了可避免中美双方在全球范围的冲突升级外,还可将美国困在亚洲,令美国顾此失彼,以此应对美国今年对中国的步步紧逼。
中国这种“重返亚洲”的外交转变,在2014年年底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确立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的地位提升至首位,超过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地位,已可见一斑。
其次,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更需要重返亚洲,深耕亚洲。虽然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最新报告中指出,中国在亚洲经济占有主导权,中国的GDP增速每放缓1个百分点,将拖累亚洲整体GDP增速0.3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的发展实际上也离不开亚洲其他国家。
在经贸方面,当前中国仅与东亚、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已高达1.4万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与美国、欧盟贸易额的总和,在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有5个是在亚洲。中国与亚洲的经贸合作,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其中一股主要力量。
加上,中国经济要发展,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也需要依靠亚洲。由于欧美国家的限制以及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不少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碰壁连连,往往难以真正深入欧美国家。
纵使强大如阿里巴巴的淘宝、腾讯QQ及微信,业务拓展到欧美,也依然以当地华人用户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要真正“走出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市场的必争之地。
而且,在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将从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转向成为投资大国。这种改变,意味着过去更多的是中国经济融入环球经济体系,如今更多的是向周边国家输出中国的产品和资本,此举不但可以消化中国过剩的产能,也能加快人民币走向周边化、区域化最后迈向国际化的进程。
无论是过去的英国,还是现在的美国,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之前,都经历了制造业大国、贸易大国、投资大国和金融大国这四个阶段。这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创建亚太自贸区、亚投行等战略部署,都是要营造周边经济区。中国未来的重心只有回归亚洲、依靠亚洲、深耕亚洲,才能在投资大国、金融大国的路上稳步前进,为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而言之,在今年乃至未来几年,中国重返亚洲、深耕亚洲很大可能将成为趋势乃至国策。这对普通读者尤其是投资者而言,除非你想证明自己比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论更“高明”,否则都应深入解读、认识中国政府“重返亚洲”的转向,捕捉哪些行业受惠或受压,以此早作部署、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