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新经济时代,“新”在何处

 

 《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吴敬琏等 主编中信出版集团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滕泰

  围绕着“中国经济新时代”,论文集《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作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年度演讲文集,书中各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中国权威的经济学家,他们就各自研究领域——涉及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风险、汇率改革、产业政策等多个热点话题,呈现了自己对中国经济新时代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已有的创新实践。

  发展新经济,首先要有新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博鳌亚洲论坛上将其概括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书中专家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经济”本质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既表现为基于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发展。

  这些新经济对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现象的改造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很多学者试图寻找规律,有叫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也有叫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者后工业时代。

  我认为,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文化经济、服务经济等只是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一些产业的特征,并没有完整概括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后的时代究竟是个什么时代。即使是后工业时代,也只是新经济时代的“代名词”。对于正在到来的新时代,如果从财富源泉和财富创造方式的角度进行归纳,我认为应当称之为“软价值时代”。新经济时代的财富源泉主要不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所依赖的地球自然资源,而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由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了知识价值、信息价值、文化价值、金融价值和服务价值,成为新时代的价值主体。

  当前,老供给产业正在逐步出清,新经济时代的增长动能又在何方?这要求新旧动能转换必须要有新手段。对此,经济学家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动能有三大来源:一是现有经济如何提升效率;二是一些行业,如部分服务业,对中国来讲可能是新的行业,但对发达国家来讲是老的,这方面中国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三是前沿性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刘世锦在这里实际上为新旧动能转换提出了很清晰的思路。新旧动能转换,本质上是调整供给结构,让新供给充分形成、扩张,这一方面通过软性制造,给硬产业、硬财富附加更多的软价值; 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软产业,即软价值理论中的知识、信息、文化、金融、其他服务业这五大软产业。美国的软产业占GDP的比重目前已经达到80%左右,是典型的以软价值、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国家; 而中国则是基本完成工业化,软产业占GDP的比重刚刚突破50%临界线,处于刚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的阶段。从新时代中国国情出发,大力发展软产业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选择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

  新经济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书中也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人认为,在智能制造驱动下,未来的制造业是能够满足高质量、多品种、效益高、绿色环保、创新要求的制造业。未来的工业社会,会从单件小批生产范式向大规模生产范式,进一步向大规模定制范式,再进一步向个性化制造范式变化。

  上述对未来制造业的认识与我所一直提倡的软性制造不谋而合。从提高生产效率,到提升产品质量,再到提升产品价值,是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继续以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核心提高传统制造业“硬”价值的同时,把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软”价值创造能力提上重要日程,在 《中国制造2025》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软性制造”战略。中国制造企业既要通过研发设计、创意创新、产品升级、文化传播、品牌塑造等手法,不断提升产品软价值,同时也应注意把握软性制造的新规律,研究和实施新的市场开发与竞争策略。

  中国经济新时代呼唤越来越好的软环境。工业社会后期,随着软性制造和软产业的比重提高,创造软价值所需要的软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书中重点关注的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侧改革、金融监管、汇率改革、产业政策等问题都是关系到新经济安全运行的软环境,需从六个方面着手,力求在软环境的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营造创业、创新友好的法律软环境; 二是政府应适应软环境营造者的新角色,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三是营造与软产业、新经济对接的融资软环境; 四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软环境;五是在文化软环境方面,营造适宜企业生长的“创新创业雨林”;六是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生活软环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中国经济发展要有新理念,新旧动能转换要有新手段,高质量发展要有新内涵。如同我们呼吁的大力发展软产业和软性制造业一样,本书作者们对新时代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了深刻的探索,值得认真研究。

上一篇:《共产党宣言》:每个党员的必修课
下一篇:信仰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