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书香做伴好还乡——2018春节阅读好书推荐

□记者 肖 煜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农历新年将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正是人们读书的好时节。过年读书,是心灵的归家;过年读书,是精神的小憩;过年读书,更是与思想、智慧和美好的相遇相知。书香缕缕,沁人心脾。过年读书,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从往事回味中打捞人间真情

朝着记忆的深处进行追溯,是现代写作的重要维度。往事在回忆中增长,亲情在回忆中荡漾,依恋在回忆中重温,伤口在回忆中愈合……回忆构成了人生苦辣酸甜的真实经历。

金宇澄在《回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手法,讲述了作者父辈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普通人物生活的样本,并重现不复存在的旧日生活场景。从中我们得以感知一个江南普通读书人家庭近百年来的悲愁与欢欣。书中最为动人的,是无数具体的名物,人的名字、器物的名字、书籍的名字以及村庄、街道、店铺甚至公交车辆的名字,它们在回望中复活成曾经有过的生命,且鲜活地向我们走来。

尺牍飘零,串起山河岁月;见字如面,感悟世间亲情。作家裘山山在《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一书中,从父母留下的几百封家书入手,在记忆回放中勾连起了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这个饱含书香气息的家庭正是靠着一封封事无巨细的书信,将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成员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若干年后的回放中,让人有机会重新检视、回味那些家长里短中蕴含的人间烟火、深挚情感,以及当时被一度忽略的细节。不论是父母之间的第一封书信,母亲帮邻居代笔写家信,还是13岁的“我”写给父亲的第一封信,抑或“我”当兵、上大学、成家立业后与家人的通信……这些普通家庭都曾经写过、但很少有家庭能留存至今的信件正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情景记录,配上具有年代感的照片,历史感与温度扑面而来。

散文贵在真诚地书写生命感受。张抗抗的散文集《回忆找到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以“亲情、友情、乡情”为主题,用其独有的笔触描绘了与亲人、爱人和友人之间的动人往事和情谊。母亲病重的身子压住了时间、回溯故乡却与记忆中的样子相隔甚远、朋友久别重逢旧事拨云见雾,面对周遭的情与事,张抗抗倾心感悟:“家,是一棵大树,在土壤里有很深的根,栉风沐雨岿然不动。”“我愿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诚实坦白,按自己的意愿生长,万不要为了取悦于谁,拗着自己的本意扭曲变形。”《回忆找到我》是一首爱的弦歌,讴歌的是母爱、父爱、情爱、自爱以及推己及人、及物的更博大的爱。作者用爱的光辉笼罩着、感染着、思辨着、评论着她所经历的人生。

从大师生活中品味时光之美

米兰·昆德拉在其名为《慢》的小说里写道:“现代人,为何失去了从容不迫的生活乐趣?外部生活是那么可怕,工具也是那么可怕,人的内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他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现代人快捷、紧张的生活节奏的本质。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心灵的富足,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相貌,但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凡人琐事、市井人生、旅行见闻,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一人一事,在丰子恺、汪曾祺等大师的笔下都散发出温暖的快乐和不凡的趣味。他们用文字告诉我们:人生兴致皆在生活缝隙中,静下心,才能品味时光之美。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愿你一生清澈明朗》(现代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收录了丰子恺50余篇经典散文作品,以及数十张幽默风趣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景致写得入木三分,又很清新雅致,让人感到音乐般的魅力和水墨写意画般的情趣。

过你喜欢的生活,喜欢你过的生活。“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慢煮生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收录了《五味》《昆明的雨》《人间草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等家喻户晓的名篇,新增《猫》《一技》《名优逸事》《一辈古人》等篇目。汪曾祺的文字冲淡、日常,于世俗中描写精致,于平和中透露趣味,于安稳中洋溢热情,行文凝练,悠久绵长,包裹着一种时光积淀后的文人气。汪曾祺经历过无数磨难和挫折,但是人生的大起大落、坎坷多难,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乐趣。相反,他常常在兴起之时,“随意画两笔,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这种信念,透过书页源源不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促使我们在紧张忙碌中放慢节奏,在文字构造的清净世界里,重新寻得内心渴求的宁静与诗意。

从童书童趣中了解精彩世界

一本好书,会给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领略到更精彩的风景。一个人的经历和视野有限,但阅读能让人感受和体验到更广阔的世界。寒假刚刚开始,何不让孩子们在遨游知识海洋中领略世界的精彩,书香伴成长,快乐过新年。

在给孩子的读物中,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给孩子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以名家大家“给孩子一部好作品”的理念持续推出新品种,内容涉及诗歌、散文、古诗词、寓言故事、音乐、小说、汉字文化、美学等。作家王安忆选编的《给孩子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刘雪枫撰写的《给孩子的音乐》(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以及地理学家唐晓峰撰写的《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是该系列丛书推出的新书。《给孩子的故事》中收入的故事以小说为主,也包括几篇来自真实经验的散文。王安忆的选编标准并非从文体出发,而是按照叙事完整的原则,给孩子一个有头有尾的文本。这是编者出于一种让孩子的阅读“回到人类的童年时代,漫长的冬夜,围着火炉听故事”的经验期待。《给孩子的音乐》遴选音乐的历史跨度以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为开端,由古典主义、浪漫乐派、民族乐派进入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涉及作曲家115位,作品320首。全书以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情感教育的关键词作为纲领篇目,包括童真、游戏、动物、自然、童话、神话、英雄等十六个篇章。作者对选入的曲目进行了必要的背景介绍和言简意赅的引导解说。《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以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为孩子们讲述中国古老和伟大的文明进程,让他们从地理上认识华夏大地,在历史中了解中华文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大自然的节奏,也是我们生活的节奏。《时节之美:朱爱朝给孩子讲二十四节气》(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作者朱爱朝,基于自己的长期教学经验,在带领孩子做自然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将科普、文化、习俗巧妙融合,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汉字解读为纬,从万物的由来开始,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二十四节气,让他们熟悉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历史习俗,了解先人的智慧,从中获得亲历自然的真实生命体验,去发现美、感受美,获得更多来自大地的生长力量。

从名人传记中撷取人生智慧

著名传记作家理查德·霍姆斯曾说:传记是照射出我们自身热望和焦虑的镜子,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人性,引发读者共鸣的图书。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时,都曾经从传记文学中寻求榜样,汲取营养和动力。优秀的传记作品,具有其他书籍不能替代的认识价值和教育功能。传记中描述的是真实人物,其中有很多成就非凡,品格高尚,堪称楷模。传记图书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的奋斗史、心灵史,并从中撷取人生智慧。

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许世友上将的一生是战功赫赫、一心为民的一生。同时,他经历坎坷,极具传奇色彩。《父亲》(中信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一书是许世友的女儿华山所著,她从晚辈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集开国将领和严父孝子于一身的许世友。她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父亲的传奇人生和家庭生活,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饱经磨难、百折不挠,永远坚持自己理想的革命信念。这份精神世界的珍贵礼物,值得我们珍藏。

林语堂是著名作家、学者。他风趣幽默,机敏睿智,在阅尽了人间万象之后仍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施建伟撰写的《近幽者默:林语堂传》(华文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是1999年版《林语堂传》的修订再版。作者写作时寻访多地,对林语堂生活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走访,并探访林语堂家人。该书将林语堂的思想、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多重性、复杂性和矛盾性表现出来,更展现了他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而进行的锲而不舍的努力。手捧书卷,静静研读,探究林语堂深幽多趣的内心世界,定会受益匪浅。

在数千年中华文化史中,总有卓尔不群者脱颖而出,成为历史星河中璀璨夺目的明星。就现当代书画领域而言,启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赵仁珪近50万字的《启功评传》(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启功的一生,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触及一个时代的文化脉搏。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古典诗文进行分析、评价,不仅增加了评传的文采,而且也为文章平添了诗意。

从诗词歌赋中学会诗意生活

诗意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与远方并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可以从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句中汲取养分,涵养诗意的心灵。也许普通人的诗意生活,就源自内心的恬淡和谐。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余光中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笔下的中国意蕴将永存世间。《守夜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是余光中首次在大陆出版的自选自译的双语诗集,书中收录了《乡愁》《翠玉白菜》《乡愁四韵》《与永恒拔河》《江湖上》等经典名篇以及不同风格的作品,兼有中国古典文学韵味与西方现代文学精神,并由作者亲自译成英文,体现了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良性互动。在这本诗集的自序中,余光中写道:“写诗六十多年,成诗一千多首,感谢永远年轻的缪斯,尚未弃一位老诗人而去,诗兴不绝则青春不逝,并使人有不朽的幻觉。”从某种意义上说,余光中也是现代诗坛的一位守夜人。

在这个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大多与美好的诗歌息息相关。希腊有史诗,中亚有抒情诗,而《诗经》正是滋养我们民族文化和文学的源头。《流沙河讲诗经》(四川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年过八旬后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学普及新著。作者以他平实风趣的语言,为读者细细描绘出《诗经》的本来面目。读诗有什么用?在流沙河看来,从物质的角度讲,诗歌也许没有什么用,“也许没有诗,粮食还是会有的,钢铁也是会有的,肚皮还是会吃饱的,但就是没有灵魂上的趣味。诗是慢慢浸润你,慢慢地改变你的灵魂,使你变得有趣味,变得高雅起来,诗歌的价值就在这里”。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猫用尾巴遮住眼睛/不看这个人间”“我曾在春天把冰砸得头破血流/但是到了花开的时候/它就把那些事情忘了/真正原谅了我”……《孩子们的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一书的作者是一群3到13岁的孩子。大人总是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对孩子而言,诗不在远方,就在身边。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孩子们的诗句表达自然而直接的情绪,富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受格式束缚,真诚而灵动。长大后,孩子们或许不会成为诗人,但他们学会了用诗意的眼光认识世界。写诗、读诗的孩子,心中永远都有诗和远方,而这也恰恰是成人需要从孩子们身上学习的。

从战争灾难中感悟复杂人性

战争是人类相互对抗的极端形式,人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战争与人性这一永恒的主题,被无数文学家进行了深入挖掘。

《劳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是作家张翎的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小说。故事主角阿燕和刘兆虎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日军的突然空袭,使阿燕的母亲死于炮火中。此后,她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和爱人分离,同时还要忍受众人的歧视。中美合作训练营的成立,让两个美国人走进了阿燕的生活。刘兆虎也入营成了其中的一员,这使得阿燕和这三个男人的关系更为复杂……作者坦言:“与其说我想探讨战争本身,其实我更想探讨的是灾难带给人性的裂变与创伤。”写战争的作品有很多,张翎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仅仅局限于描写战争以及战争对人性的伤害,更写出了经历过这些创伤的人,如何走向平和与宁静。

《重庆之眼》(重庆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是由作家范稳历时三年创作完成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抗战时期,重庆曾遭受日军战机无差别轰炸长达6年,然而重庆军民并没有绝望和退缩。小说通过蔺佩瑶、刘云翔、邓子儒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和旷世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坚强不屈、愈战愈勇的民族精神,以及重庆军民乐观豁达的个性特征、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该书展现了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守望。

上一篇:“大家”是如何读“大家”的
下一篇: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