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更好的自己,该如何成就

每一年中的每一个人,注定要经历个体的高潮和低谷,壮阔和渺小;但每逢下一个时间端口的开启,谁又不是怀揣梦想重新上路? 
  太阳照样升起,生活照样继续,但总有一些改变值得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许是所有期待中最值得鼓励,也是最真实可以依靠的力量。 
  如何改变?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本版推荐的书籍或能提供些许启示。但这些编者从个人修为、团队合作等诸多角度选出的书,说到底,提供的仅是术,相当于人的手脚,而非人的眼光。眼光存在于道的层面。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则止于术。如何求道?道由心生。这颗心,应是一颗探索之心、进取之心、良善之心。 ――编者 
  改变从思维开始 

  6年前,柳传志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用一个小故事论证他的观点――重要的是把方向弄对。 
  他说:如果一个人打电话给他的朋友,电话总是拨不通,除了努力多拨几次外,最首要和重要的是先检查下号码对不对。 
  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有用。 
  85岁的稻盛和夫在其新著 《思维方式》一书中同样强调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位全球知名的管理艺术家将其毕生心得浓缩为一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100~+100)x热情(0~100)x能力(0~100)。他宣称:“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读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才能解读京瓷和KDDI的顺利发展,以及日本航空的成功重建。” 
  为什么热情和能力都只有正数,而思维方式不仅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有正负之分?对此,稻盛和夫解释:“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比“能力”中包括的智商、体魄、专业技能等因素更重要;不仅如此,如果思维方式有问题,人就可能沦为“才能的奴隶”,人生与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若想让仅有一次的人生绽放光彩,“将人引向正确方向的思维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每一个人都改变意识,都持有善的思维方式,那么就可以掌握超越个人、改变整个集团命运的力量。日航重建就证明了这一点。”稻盛和夫说。 
  在提出以上论点之后,稻盛和夫在书中继续以9大主题、27个关键词深入阐述“思维方式”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读者不仅能从中感悟到“经营之圣”的人生智慧,更能汲取到足以推动自己人生与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将《思维方式》列入新年书单之首,或许就是你迈向改变的第一步。 

  行动才能结出果实 

  我们身处于“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世界之中,“终身雇佣制”已经成为过去,即便在大企业中工作,你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怎样。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会发现很多人已经变成了工作上的“游牧民”,对工作的选择和对生活的追求与从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究竟怎样生活才是对的?我们时常这样问自己。 
  尽管我们害怕错误的选择毁掉人生,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明确的标准”几乎失效了。要想不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存方式,构筑起真正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便是《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的主题。 
  “我想成为有成就的人”“我想摆脱消极的思考方法,积极地生活下去”“我想改掉坏习惯”……很多人都会对自己抱有这样那样的期望,但能够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人们不能依循自己的内心想法来管理自己呢? 
  很多人将之归因为缺乏意志力,可是能够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不管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行动,仍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反之,就算你意志力比较薄弱,但如果能够开始采取行动,一样可以收获成功。所以,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简单的“行动”上,而不是纠结于抽象的“意志”上,从一些简单的行动开始自己的改变。 
  比如首先抛弃“负面思考”的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人们总是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其次是先做成一件事,然后再开启第二项任务,一个一个来,而不是给自己叠加多重任务。 

  牢骚不解决问题 

  市面上有那么多关于如何成就事业、如何自我修炼的书籍和文章,多推荐一本这样的书有多大意义? 
  因为这么想,所以一直以来编者都很少推荐此类书籍,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说:“我并非相信从这类书中真能学到多少新知识,只要知道这世上有人与我观点相同就好了。”《好好工作:在职场中创造自己的独特价值》之所以热销,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境,我们常常将其归咎于经济不景气、职场很黑暗、人际关系太复杂等外部原因,从而陷入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中,但其实,好坏永远首先看态度。《好好工作》一书告诉读者,纵然现实中阻力重重,我们手中仍然握有自己一半的命运;牢骚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积极磨练专业技能,专注提升自我价值,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因为作者是活跃在职业咨询一线的咨询顾问,有着多年与雇佣双方打交道的经验,因此,她比很多企业管理者更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比大部分员工和求职者更清楚个人在职场中该如何踏上自我实现之路,这使得本书在励志之外,多了许多实用性的建议。文字走心还在于作者在书中诚恳剖白了自己在职场一路走来的种种碰壁,可见,谁都是从菜鸟过来的。 

  深度才能不“瞎忙”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滴滴声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 
  很多人看起来很忙,甚至不自觉地享受这份忙碌,但这样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戳破了这个假象――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琐碎的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能力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书中的所有讨论都围绕着“深度工作”展开,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陈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在今天,深度工作不仅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反而是稀缺的资源,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是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人们常常用“瞎忙”来自嘲,但警惕,没有效率的瞎忙真的会是瞎忙。 

  整理是一种流程设计 

  在很多人看来,整理是件折磨人的苦差事,同时也是件可做可不做的琐碎事,因而也就往往容忍自己不去做整理工作。但致力于“整理术”研究的小山龙介,以数年内连续出版多部有关整理的书这样“郑重其事”的方式来告诉你,整理是一种流程设计,做好整理工作带给你的远不止一张整洁的办公桌。 
  整理时的思考活动本身就非常具有创造性:如何保管资料,才能在查找的时候更便捷?如何才能让办公桌井井有条?怎样整理,工作起来才顺畅……这种思考就是所谓的流程设计。但是,仔细分类、认真装入文件夹、小心贴上标签,再整齐地摆放到书架上,这种传统的整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汹涌的当今时代,即使是喜欢整理的人,一旦站到信息高速公路上,面对信息的湍流也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开始着手。小山龙介推出的第一本书《整理的艺术》切中现代人的心病,以亲切幽默的方式传授了90种简明实用的整理术,教读者通过建立秩序、活用新锐软件和尖端数码产品等手段摆脱混乱,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多的创意和更好的生活。 
  不仅是资料需要整理,环境、信息、生活、思维、人脉也需要整理;企业与个人也只有养成整理的习惯,转变思维,调整经营方式,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获得成功。这些主题分别出现在《整理的艺术》三部“续集”中,它们分别是《整理的艺术2:时间是整理出来的》《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和《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 
  究其实质,流程设计是对流程的一种创新,因此,这里所谈的“整理术”,指向的不仅是对旧方法的改善与改进,更是一种思维的转变。 

  满格是每一天的幸福 

  当被要求反思自己的人生时,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一些广义的概念,例如健康和财富。问题是,健康是一个长期的概念,财富也不是几天就能累积的,这些一般性的衡量标准无法帮助人们逐日改善生活。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方法去衡量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 
  每一天,如果你每一天的“电量”充足,你就能完成更多事情; 你和他人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好;你的头脑清晰,身体健康;在电量满格的日子里,你的投入度更高,幸福感更强。每一天的状态,其实与你的幸福更直接相关。在长期评估和日常体验之间,人们越来越察觉到后者的重要性。 
  和我们一贯认知不同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产生有意义的变化只需要几天,而不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你集中精力,立刻采取行动,那么提高你每一天的幸福感就会变得容易得多。从今天开始采取有意义的小行动,这就是获得变化的最佳方式。这些小小的变化最终将累积产生重大的长期效果。 
  《你充满电了吗》一书,通过查阅不计其数的文章和学术研究论文,并且采访了一些全球知名的社会科学家后,从采集来的2600多个改善日常体验的方法中,遴选出21个让人快速“充电”的方法。“电力十足”的自己,才能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更充实的一天。 

  合适是把人放对地方 

  创新时代,小团队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身为小团队的主导者,也许你常会在心里抱怨“猪一样的队友”,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你没有用对人,或者是没有把人用在对的地方。“合适”是如此重要,以致日本新晋经济学家坂井丰贵专门著书立说《合适:从升学择校、相亲配对、牌照拍卖了解新兴实用经济学》。 
  日本人很喜欢“制造”这个词。听到这个词,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手艺人、技术人员、工业区这些与制造业相关的东西。的确,这些都与制造相关。制造出某个有形之物,是“物理上的制造”,但制造这个概念不仅仅适用于有形的物品。《合适》 一书讲的是市场设计这个新兴的经济学领域,是一门关于“经济学上的制造”的学问。“市场设计”这个名字对大众来说有些生僻,但经济学家沙普利正是凭借“市场设计”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幸运的是,坂井丰贵的书中没有高深艰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肾脏移植匹配、择校等生活中的例子来对经济学理论加以解释。简单来说,就是再好的东西如果不能交到能够有效利用它的人手上,也不会产生价值,无法造福社会。“东西好”和“东西交给了合适的所有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人也是如此,把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超出你的预期。 
  至于如何放?《合适》一书提供了一些思路,让你惊讶如此“简单”的方法竟然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或许就是经济学家思维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更具层次感与创造力。 

  领导力普通人也同样需要 

  只有领导才需要领导力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在一个合作的社会,谁都需要一种横向的领导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 
  与人合作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或是分到与自身能力不相称的任务,或是由于某种差异而冲突不断,时间往往在摩擦中白白消耗。罗杰・费希尔是谈判、沟通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与艾伦・夏普合著的《横向领导力:不是主管,如何带人成事》是一本为普通员工定制的领导力课程,通过三大策略、五大步骤,帮助一个普通人实现对团队的侧面领导,主动把握自己的职场生涯。它所着眼的不是有权威的领导能做什么,而是作为普通员工的你能做什么; 要想让你的同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你首先必须自己清楚应该朝哪个方向前进。 
  横向领导方法包含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培养和锻炼独自工作的个人能力;第二步是对你与他人有组织地共同工作这个战略目标获得清晰的理解;第三步是学习一些“参与式”领导方法。 
  任何人都是潜在的领导者。不管现实中你是不是领导,作者都建议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潜在领导者,你无须拥有高于同事的权力,但多些横向领导力,有助于你更好地与同事合作并完成项目。 

  带队只靠自己努力没用 

  第一次当主管的人,下属一般不会超过10个人。《10人以下小团队管理手册》 作者在20多年从事企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要领导好人数较少的团队其实更考验主管的用人能力。因为当一名主管领导三五十名下属时,基层员工和这名主管之间必然会存在中层主管。这些中层主管既要在业务最前线带领团队前进,同时又要与上司保持良好沟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几乎每个企业里都有这样的中层主管,他们对工作尽心尽力,却很难取得光鲜漂亮的成绩,还要经常面对下属的埋怨和不满。 
  书中引用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团队中只有主管自己努力是没用的,如果主管对下属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下属对主管的指导也有意见,那只能说明主管在用人方面做得还不够。本书从职责、心胸和气魄等角度出发,为小团队主管们提供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还介绍了能够帮助主管提高下属工作热情、让下属人尽其才的性格分析理论。

上一篇: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从《西行漫记》谈起
下一篇:获奖图书是读者心中的好书吗?这份报告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