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传统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代新人

      ■本报记者 黄玮

  千百年来,家训和家教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凝聚力。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癉,从中国古代历史中搜集了许多家教、家训故事,从中选取对当下仍有启示、必须发扬的部分,放置在历史情境中讲述家训的内容与价值,让历史事实和家训内容互为印证,编写完成《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一书。

  而韩癉写作的出发点是,用古代智慧来关照当代现实。他认为,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智慧。

  几千年历史的一个核心

  读书周刊:《良训传家》给读者的一个清晰感受是,您是立足当代、立足现实的问题,来回首传统中国的重要家训。这是您写书的本意吗?

  韩癉:历史研究就是要总结过往,放眼未来,解决当代问题。

  为什么我会注意到家和家训?因为,我在长期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几千年历史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家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明连续不断,一直传承到今天,它最主要的根在哪里?靠什么在传承?靠的就是这个家。

  我们古人非常重视家训的编撰,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家族的宗旨、治家的原则等等,短的寥寥数语,长的卷帙繁多。仔细阅读这些不同朝代、不同命运家族的家训,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基本的道理方面大同小异,都是讲究忠孝仁义、行善积德,但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则各显不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良训传家》的出发点,就是用古代智慧来关照当代现实。我从中国古代历史中搜集了许多家教、家训故事,从中选取对当下仍有启示、必须发扬的部分,放置在历史情境中讲述家训的内容与价值,让历史事实和家训内容互为印证,编写完成了这部书。

  读书周刊:家训中凝聚着怎样的中华智慧?

  韩癉:简单来说,就是家族的长辈从自己奋斗的经历、人生的经验中总结出最根本的道理,把它落实到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来教育子孙后代。千百年来,家训和家教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凝聚力。

  读书周刊:当这种智慧在一个个家族中得以传承,便获得了最真实的生命力。

  韩癉:家训具有实用性,可以用来切切实实地调教子孙后代。这是家训的可贵之处,它不是用来宣传的,不是用来糊弄人的,不是用来讲给大家听的。它是把我们这一生领悟到的东西,我们觉得做人能够立之不败的要点,悄悄地告诉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告诉别人。这就保证了家训的真实性。我相信没有一个做父母的会欺骗自己的孩子,而一定是把自己觉得最重要、最本质的道理告诉孩子。

  家训里的文化使命感

  读书周刊:当您在历史的长卷中看到这些千年百年传承的家训时,最打动您的是什么?

  韩癉:最打动我的,是家训里的那种文化使命感。因为,人们寄寓在家训里的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想让美好的东西能够传承下去、弘扬光大,可以影响子孙后代。

  读书周刊:这种好的东西,说到底就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日常却又动人的部分。

  韩癉: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古人通过家训,把我们的文化渗透到家庭里面,在一个个家族内部传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实践、去成就。可以说,这些来自真实生活的家训,反映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读书周刊:所以,家训既是文化本身,又是文化传承的方式。而站在家庭发展的角度来看,您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家教家训则令家族传承下去”。

  韩癉:是的。在做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历史和传世家训,我认为它们说明的就是同一个道理,只有文化才能让家族立起来,而不是钱、权,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

  假如一个家族一代代都出文化精英人士,这个家族就立起来了。比如,我们讲家风、家训时都会探讨研究的一个家族——曾国藩家族,不说太多,从曾国藩算起四代,四代人里出了200多位文化精英,而且没出一个败家子,这不值得人尊敬吗?

  还有一个是梁启超家族,梁启超的9个孩子中有3个是院士,其他几个虽然不是院士,但也是著名的文化人。这个成才率太高了。走到哪里,人们说到梁家都肃然起敬,梁家没有权、没有钱,却永远受人尊敬。

  我到过很多农村,看到很多祠堂,祠堂大门的匾上大多都刻着四个字:诗礼传家。我认为,这四个字说出了家族长盛的奥秘。

  读书周刊:当“诗礼传家”这四个字,从祠堂匾额走到中国百姓嘴里时,是否就是您所说的中国农村最常见的家教:孩子,要厚道,要老实。

  韩癉:诗礼传家就是说,要本分,厚道,才能走得远。所以,两句话其实就是一个道理。在这个道理下,中国大地上很多人健康成长起来了。

  告诉你怎么做人

  读书周刊:对人的健康成长来说,家训的作用是什么?

  韩癉:在教育方面,今天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都太急了,口中念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停地互相攀比。恰恰忘记了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培养做人。而家训,就是从小时候起,从小事、点点滴滴的细微处,告诉你怎么做人。

  读书周刊:在您看来,以传统文化为镜,照出当下怎样的教育问题?

  韩癉:我感觉,今天我们是用训练取代了教育。教育不是限定知识范围,有标准答案,而是培养人去开启、去探索。你没有这种能力,你所有的知识就是一堆碎片。这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统领知识的本领,即领悟力、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毅力,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恰好就是古代家训很注重的方面。

  读书周刊:古代的家训里,蕴藏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韩癉: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最初的学习来自家庭,家教好了,子女就成才。先培养做人,再传授知识。可见,我们的古人非常重视素质教育。我认为这是古代家训对当今教育最大的启示。教育,要做到“知书”与“达礼”并重。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知识并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人品、胸怀、修养才具有根本意义。所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灌输知识。

  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书里我提到了两位院士。一位是李政道,李政道讲美学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美学报告。他说,他为什么会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那是因为他从美学世界的对称性去考虑科学问题。他看到的物理世界是一幅画。

  还有一位就是我与之合作寻找曹操基因的金力院士,他的历史学知识非常精湛,谈起中外历史如数家珍。他虽然走的是生物学研究道路,但始终对人文学科充满兴趣并积极探索。

  读书周刊:学习传统,并不意味着在传统中徘徊。正如您所言,“传统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一代的新人”。

  韩癉:这个新,就是指每一代人必须去开拓的,每一代人要与时俱进的。但是,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传统。你必须在传统这个前人给搭好的舞台上来展现,而你既然要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展现,就必须了解这个舞台。如果你真的深深洞察了传统,你就可以看清未来。

上一篇:《我们如何看这个时代》简评:大变革时代需要哲学思维
下一篇:追寻峥嵘岁月的精神传奇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