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心组学习 >> 学习书单
人生可以因此而厚重

  ■尧耳

  近日,某爆款游戏令多位中小学生沉迷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热烈讨论。批判者有之,力挺者有之,反思者有之。喧哗之中难免激愤偏执,情绪化也在所难免。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要引导其向着更为宽广的世界追寻,极为重要的便是向他们展示大千世界广阔的风景与面向。重读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很多问题其实书中早已有解。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潮流风气,语句随和,娓娓道来,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

  何处找寻人生的意义

  经历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后,成熟的人能够察觉到许多游戏的虚拟性和娱乐本质。它的主旨不在于提供意义和积累价值,而是用不断出现的短暂兴奋刺激内心,在忘记现实生活的同时获得虚拟满足。

  这些推论,在《人生十论》中都能找到理论支撑。书中汇编了钱穆关于人生的讲演或散文16篇,分别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作为撰写过《国史大纲》等经典的传统大家,钱穆对人生,特别是中国人的观点看法自然令人信服。全书的内容自成体系,从内在自我的建设到对社会世界的影响均有论及。

  关于人生,书中便有《人生三路向》《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人生三步骤》等篇章对其进行阐释。钱穆先生将人生的价值由内而外分为了三个面向,对内是触及本心的感性,探索灵魂和精神;对外则是无限追求的理性,以拥有物质和获取权力为根本诉求。这两个面向均不是先生所推崇的,在漫长历史的追寻中,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寻找到了“偏中立”的人生态度。

  而在人生的意义方面,书中也界定出三个步骤,即:个人物质满足、行为与事业追求、天性自足和德性圆满。如能遵循着此步骤循序渐进,便能实现个体生命的舒展与价值呈现。

  孩子如同一张白纸,要引导其向着更为宽广的世界追寻,极为重要的便是向他们展示大千世界广阔的风景与面向。《人生十论》中更有着对不同人生观的精彩陈述。《物与心》中,平实的语句从容解析了理学家之“天理”,另有一段则扩展了古人句中“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内涵。

  而在《中国人生哲学》系列讲演中,钱穆先生则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儒家的发展与外延。他从自己的少年经历说起,通过民国和抗战时的乱象强调了“和合”的意义。接着便深入浅出地探究孔子之“仁”、“修身齐家治国”和天地之道中蕴含的人生道理。虽然以儒家为主线,但是先生仍然在字句间加入了自身对佛学、道家以及西方哲学的感悟。

  在其他篇章中,先生将西方的“真善美”和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进行了比较,联系起《庄子》的“辩证法”和“正、反、合”的发展。文辞浅显、生动平实,却显示了先生丰富深邃的人生智慧,儒雅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

  另外的篇章还谈及了释道两家及西方唯心主义的核心思想。少年们读来或许觉得难以亲近,但这不能成为拒绝了解的理由。知晓了生命中还有大量的精彩刺激,思想上也有着如此丰富的层次和面向,生活也便能因此厚重许多。

  谁来引导教育的方向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想必已不言自明。但在具体操作时,许多人却陷入迷惘。如何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于日常生活的细节间传递出热爱学习、积极探索的上进心?先贤的书中同样有答案。

  《人生十论》开篇的自序,钱穆先生便提到了《曾文正公家训》一书,还联系起《傅雷家书》。一旦读过这些关于教育的经典著作,答案便明明白白,家庭才是孩子最亲近最重要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防沉迷系统”。

  钱穆对教育的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职业生涯,是从小学教师开始的。

  1912年,他才18岁,辍学在家,想到家中贫苦,无法继续上大学深造,只能依靠自学。也就是在这一年,他担任了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的教员,一人教授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课程,每周要上36个小时的课。他当时就提出“课程规章生活化,学生生活课程规章化”的教学办法,因此废除体操、唱歌等课程,但每日上下午必有体操、唱歌的全校活动,师生一起参加。后来就连国语也变成了这种形式的活动。又如“作文课”,并不是俯首课桌,而是把学生带到校外,指导学生观察讨论,自由发挥。

  1949年,钱穆执教于广州私立华侨大学,不久就随着学校到了香港。到香港后,和友人一起创办亚洲文商学院,那是一所夜校,起初学生只有60人。第二年,便创办了一所日间学校,名为“新亚书院”。在创办新亚书院之前,1940年至1943年期间,钱穆和顾颉刚主持着齐鲁国学研究院的工作。当时的齐鲁国学研究院每月都有一天为短途旅行,诸生也跟随前往,在大自然中随意漫谈,真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我想,这便是钱穆理想中的教育,也是他在香港创立书院制学校的初衷。

  钱穆对治学,有种政治家的风度,高瞻远瞩,注重融会贯通。他认为,如果就经论经,就文史论文史,先把自己限定在一隅,就不能有通方之见。《人生十论》中就有他关于读书方法的演讲。他认为,现在的人好做专家,但更重要的是成为通人。要成为通人,就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先要“尽信书”,读得多了,自然能发现问题,读书不能预存功利,要相信功到自然成。钱穆这些读书方法和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现如今,专家不通,博士不博,真是比比皆是。他对学生说:“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的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这种近乎“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真是后无来者。

  生命多面向怎样建立

  以往,受物质和技术条件所限,个人还必须贴近现实生活消耗大部分时日。随着时代进步,物质充足,分工愈发细化。个体甚至可以被信息和虚拟世界包围,忽略甚至放弃与现实人生的接触。这已近于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场景,但对人类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却有着值得反思的害处。

  《人生十论》中多次谈到自由,这正好应合了某些“舒展个性”的偏狭理论,仿佛对“心性”来不得半点抑制。

  钱穆借用了一句“自由自由,许多罪恶假汝之名”表明自己观点,他提出“我”的三个层次,即“肉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如果仅仅满足于“肉体我”,那便是毫无作为的消极主义,听之任之,人类也便失去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主观能动性。只有投身社会,并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突破,方能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呈现,也才能得到真实恒久的满足。

  《傅雷家书》中,他推荐儿子阅读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的《人生五大问题》,当时的傅聪正处于热恋之中,推荐该书实可谓“对症下药”。

  在这本篇幅短小的书中,莫洛亚质朴浅显地探讨了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社会经济等话题,话题虽然普通,见解却十分独到。

  书中谈及“爱情只产生快乐,婚姻则产生人生”,将爱情的热烈奔放与婚姻的平静安稳阐释得生动有趣。谈及友谊,则先是揭示“人本孤独”的本质,然后再提出交流和真诚的重要性,以及保持一颗期盼之心的意义。

  不仅如此,书中还列举了卡夫卡、爱因斯坦、叔本华等大家对人生话题的不同见解,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自身的诸多看法。短小篇幅中金句频出,例如“男人忠于思想,女人忠于家庭”、“幸福是德性自身”、“爱情不靠道德的价值,它是盲目的”等。掩卷沉思,许多精彩的论述总能令人口齿留香,虽然这些词句也如同导火线,并不能为每位读者直接建立最正确的人生答案,却能成为启发思考的引子。

  细读下来,莫洛亚强调了现实人生安谧温和的本质,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不存在持之以恒的激情。最终,我们都要接受并享受平淡的节奏,这并非炼狱,却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恬静馈赠。在理解了多面向的丰富和平稳本质的基础上,保有一颗积极乐观、勇敢探索的好奇之心,便可以领略到人生更多的风景,并且永远保持平和与富足的内心。

  与孩子一起阅读学习,建立起专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样,就能从容回答“人生的意义”之类命题。更可以在掌握本质的基础上,选择全力以赴的方向,那时,对于少年时迷恋或是困惑的往事,或许便能释然一笑了。

上一篇:《中国经济新方位》
下一篇:历史像口袋,装了怎样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