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主小传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
核心提示
● 志业就是一个能够满足你内在利益的职业,觉得只有干这个才过瘾,“工匠精神”的动力恰恰来自这样一种志业,就是专业精神。
● 这个过程可能经历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失败,但是实现的那部分震撼了整个世界,可能会改变人类。
● 你要知道何为卓越,何为平庸,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只讲多快好省,只讲市场价值,而要有专业的品位。
关于“工匠精神”,从技术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但“工匠精神”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只与技术、经济有关。既然谈到了“精神”,它就是一种文化命题,所以我今天重点从文化的角度谈一谈何为“工匠精神”,怎么能培育出“工匠精神”。
专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原点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有本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讲的是资本主义怎么产生的。书中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什么没有最早发生在商业最发达的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地区,而是发生在荷兰,然后是英国?
韦伯认为这与宗教有关,意大利地区是天主教国家,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赎罪,最后进入天堂,现世生活成就越高,说明罪孽越重,在这种背景里面谁愿意去赚钱?但是17世纪出现的新教不同,新教认为成就越高越能证明你是上帝最好的选民,就有可能进天堂,所以新教国家的人拼命赚钱,但是清教徒们生活又非常节俭。后来宗教退潮,消费主义成为主流,但是早期的“志业精神”留下来了,不是为混口饭、为稻粱谋而工作,而是为了顺应内心的一种召唤,这就叫做志业,工匠精神就和志业有关。
什么叫志业?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有本名著《追寻美德》,书中认为虽然人都追求利益,但是有两种不同的利益,一种叫外在利益,是对权力、财富、知识的追求,用我们现在的话叫做“身外之物”。还有一种利益是内在利益,这是不可替代的,是一种内心渴望,志业就是一个能够满足你内在利益的职业,觉得只有干这个才过瘾,“工匠精神”的动力恰恰来自这样一种志业,就是专业精神。
每个行业里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专业品位和专业价值,进入其中,你能够对你从事的这个专业的内在品位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愿意去钻研它、体会它、追求它,把它作为自己的梦想,愿意不计功利地投入,把它做到完美,这就叫做专业精神。
今天的问题在于,人们崇拜的是财富,而不是有特殊技艺的工匠。各种排行榜都是财富排行榜,好像谁拥有最多的财富谁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我们今天缺的是专业技术的排行榜,比如手机,人们说华为压倒小米,就把销量作为标准,很少从专业技术和行业声望来评价。要说销售量,苹果不是第一,但是专业技术方面的行业声望,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可以和苹果叫板。
有句话叫“笑到最后,笑得最好”,各行各业的竞争中谁能笑到最后?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是具有这种工匠精神的人,最看重的不是财富、金钱,而是专心致志地来追求行业的内在价值,最后在行业里面领先的人。
信仰是工匠精神的灯塔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信仰。既然现代企业制度脱胎于宗教伦理,就与信仰有关。
这里我要引用沈从文先生的一句名言:“文学之于我,不仅是兴趣,而且是信仰。”支撑你从事一个专业,受到各种挫折还乐此不疲地钻研下去,仅仅靠兴趣是不够的,兴趣是可以发生转移的,但是一旦兴趣成为你的信仰了,那就是真正“金不换”了。
一个优秀的产品要达到完美,品质提高1%,投入可能要提高10%甚至更多。如果只追求市场的价值,这么做会得不偿失,但是工匠逻辑是要把产品做成艺术,达到完美和极致,而这也正是乔布斯如何做出苹果手机的原因。中国媒体有一句神评论,说中国人“老是想着job,所以永远出不了Jobs”,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工匠精神。
马克斯·韦伯有另外一个著名的看法,他说人的理性有两种,第一种叫价值理性,就是一个人在从事自己行动的时候,只为自己的动机负责,为自己的目的负责,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另一种叫做工具理性,不问目的意义,只设定很具体的目标,然后拟定方案,通过工具实现这个目标,当然这也没什么好指责的,如果没有工具理性,今天的财富、今天的技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爆发性增长。但是人类拥有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却忽略了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如何和谐、平衡,随着我们拥有物质的增加,人类的幸福感并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在减少。
前不久发生了一个大事,“阿尔法狗”在人与机器的围棋大战中打败了人类,这个事情轰动了全世界。这家公司后来被谷歌收购了,谷歌是一家什么公司?谷歌竟然是一家“10%的人负责赚钱,90%的人负责胡思乱想和科技创新”的公司。这家公司不是赚快钱,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赚钱,它造就的是人类的梦想。它关注以前人类都难以想象的、连科幻作品只是依稀猜想到的那些梦想,它要努力地实现它。这个过程可能经历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失败,但是实现的那部分震撼了整个世界,可能会改变人类。
工匠的最高境界就是游戏,用一种喜悦的方式来欣赏自己的努力。有一年我在香港看到香港电视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学者崔琦教授,记者问:“崔教授,你每天在实验室,一定很辛苦吧?”崔琦教授说:“我每天都是怀着好奇的心情进实验室,不知道每天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像小孩子一样期待实验的结果,每天进实验室都像过节一样快乐。”
卓越是工匠精神的追求
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品位,你要做出优质的产品,首先你要知道何为卓越,何为平庸,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只讲多快好省,只讲市场价值,而要有专业的品位。
无论是卓越的产品还是创新的产品,最后都离不开工匠,需要有一批在专业行业里面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独特性的工匠来实现,而这种实现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中国今天的教育是一条羊肠小道——高考,但是在德国、日本这些工艺大国,教育是双轨制,你读书读得好可以高考,但是如果你不是读书的料,喜欢当工匠,没关系,他们有非常发达的职业教育,乃至高等职业教育,让你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德国、在日本,一个工匠、一个高级的蓝领技术工人,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
很多人去过日本,会发现他们连一个小小的糕点都做得那么精致,在东京吉祥寺有一家卖羊羹的小店,小小3个平方米门面,一年的营业额竟然高达3亿日元,将近2300万人民币。他们每天只卖150个羊羹,每人限购5个,要早上四五点钟去排队才买得到,至今46年,天天如此。羊羹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这家小店所生产的羊羹,既是食品,又是艺术品,有顾客如此赞美:“美貌到舍不得吃,美味到忍不住不吃。”这就是传了几代人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些匠人非常尊敬,甚至崇拜,一点也不亚于对科学家、企业家的敬意。
在欧洲,很多国家也非常尊敬匠人,所以德国的工艺世界第一,瑞士的钟表至今无人匹敌。这些国家有非常发达的职业教育,世界上还有一个竞赛,叫做“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德国在世界技能大赛里面囊括过所有的金牌,遥遥领先。这个技能大赛到去年已经43届了,这几届中国选手也拿了几块奖牌,但中国的媒体很少报道,可能觉得“这玩艺儿,蓝领的活嘛”。我们所崇拜的英雄都是坐办公室的,或者在实验室的,在商务大楼里面的,而在现场的电焊工,再怎么伟大,也少有人关注。
前不久山东的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暴得大名,因为他们的校长对学生说:“你们要有出息,如果你们不好好学本事,我们就和北大清华没什么区别了。” 虽然蓝翔培养的开挖掘机的毕业生收入未必比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低,但依然招来社会一片嘲笑,而中国缺乏的恰恰是像蓝翔这样的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
从孔夫子开始,就把人分成两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哪怕再穷,白领也是“治人”者,是管理者;而再富的蓝领,也是“治于人”,是被管的。另外一方面,我们又是一个文凭社会,有大学和研究生文凭的白领以后有希望升迁,而没有大学文凭的蓝领永远是打工的。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形成了中国人非常顽固的职业价值观。从这一点而言,我们需要很多制度的改变,特别是教育制度的改变,也需要一个文化的改变,整个社会要尊重工艺人、还工艺人以精神的尊严,同时提供给他符合其身份的社会报酬。有了工匠精神的复苏,中国才有可能从一个“山寨大国”慢慢转型为一个工艺大国和创新大国。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尊重工艺、尊重工匠、追求专业品位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