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中国大运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出生于扬州市宝应县,从小在大运河边长大,著有《诗咏运河》。不久前,周文彰教授在“扬州讲坛”上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历史上的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开始修筑,隋朝全线贯通,唐宋日趋繁荣,元代截弯取直,明清疏通加固。大运河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线路最长的运河,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
  中国最早的运河是邗沟,由春秋末期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下令开挖。邗沟从扬州到淮安入淮河,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全长170公里。公元587年,隋为统一中国,从今淮安至扬州,对邗沟进行疏浚取直的改造。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决定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同时决定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605年开始,率先开凿通济渠,从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到达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把黄河与淮河连接起来。608年,开始修筑永济渠,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通航至今天的天津,然后溯永定河通今天的北京。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形成江南运河,贯通了今天的镇江至杭州。隋唐大运河就这样以首都洛阳为中心,由通济渠、永济渠成“人”字形延伸,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从洛阳可以北通今天的北京、南达今天的杭州。唐代沿用隋代大运河体系,只在局部做了些变更和修整。
  京杭大运河是元代以后的称谓。元代把国都迁到今天的北京,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今天的北京,于是对大运河进行了截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程900公里,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从北到南由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共7个河段构成,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浙东运河最初是春秋时期开凿的山阴故水道,位于绍兴市境内,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绕不开的隋炀帝
  说到大运河,绕不开隋炀帝杨广。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炀”是谥号,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其追加的称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炀”字不是一个好词,等于为他做了好色无礼、背信弃义、欺压百姓的盖棺定论。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造成他恶名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开凿了大运河。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隋朝大运河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它接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隋运河对后世的贡献也颇大。北宋开国时,知道汴梁地势过于平坦、易攻难守,不是国都的最佳选择,但宋太祖还是选择了坐落于运河上的这个城市。汴河也因此成为北宋的建国之本,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漕运体系。每年清明前后,江淮漕船衔尾入汴,造就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盛景。
  而从当时来看,开凿大运河确实造成滥用民力、劳民伤财、民不聊生。隋炀帝在位14年间,在他的诏令之下,开凿通济渠征用了100万人,开凿永济渠动用了500万人。5年间共征用近1000万劳力,而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5000万人。
宝贵的遗产,流动的文化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此后不久,江苏省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编制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启动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6个专项规划。

  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滋养着两岸的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大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作者:周文彰

上一篇:打造高端高新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下一篇:《觉醒年代》背后,共产党先驱们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