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资治通鉴》的人生智慧

不久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人丁万明来到“扬州讲坛”,讲述《资治通鉴》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曾是“天字第一号工程”

提到《资治通鉴》的编者司马光,大家都想到司马光砸缸,但历史常常以讹传讹。要知道唐宋以前没有缸,制缸的温度要达到1300℃-1400℃,那时达不到这么高的温度,缸是后来才有的。因此,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是瓮。

司马光小时候有砸瓮的智慧,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位礼学家,他写了一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家教范本——《家范》。宋神宗时,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离开朝廷,在洛阳一待就是15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书,被两位皇帝列为“天字第一号工程”。但它非常难读。难读到什么程度?在这本书问世后的17年里,只有一个人通读过。司马光曾说,很多人都夸我这部书写得好,一问好在哪,他们就露馅了,因为他们没读过。

《资治通鉴》边修边呈,这个书名也是皇帝赐的,因为神宗认为该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功。书中写了16个王朝的历史,要点突出,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司马光都作了精心的选择。中国的史书汗牛充栋,宋朝人面对的是“十七史”,普通人不可能完整通读。于是,时代呼唤简明史书,但简明不能简单,所以既要“博”,还要得其“要”。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参考了好多正史之外的书。有人统计过,《资治通鉴》参考的书有359种之多。

学不了成功,可借鉴失败

《资治通鉴》采用的是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再现历史,唯一推进的线索就是时间。它把历史上相干和不相干的大概率、小概率事件都呈现出来。

曾国藩对《资治通鉴》研读了一辈子。他这样评价:“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他认为读《资治通鉴》可以开拓心胸。

我读史这么多年,总结了一点就是谁的成功都无法复制。那些成功学、心灵鸡汤,你真要复制是不可能的。那么读史应该读些什么?读人家失败的教训,然后借鉴这些教训。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救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与照之者也。”《资治通鉴》就如同一面镜子,它不仅告诉你历史事实,还告诉你原因以及辨别好坏。

毛主席也说过:“《通鉴》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

以“礼治文化”为中心

《资治通鉴》以“礼治文化”为中心,以“名分论”和“才德论”为基本点。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认为,这就是开端,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后来的战国纷争。“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一个人的教养,就是礼的体现。人的教养,就是礼教;社会公德,就是礼制;国家的礼,就是礼治。

每个人都应该讲规矩,很多人一开口就说错话,这是失礼。中国人讲礼要“厚人薄己”,要讲究辞让。中国人尊称对方足下、阁下,就是显得自己比对方低。孩子见了大人,要叫对称谓。如果不叫,就是没礼貌;如果叫错,更会让人不高兴。

关于名分,“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每个人都有名分,名分不能乱。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社会,强调人与人的不一样。

名分之外,就是才德。“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能干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品行不好,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司马光认为,《资治通鉴》最核心的为政为人之道可以概括为“六言五规”。所谓“六言”,指“仁、明、武,官人、信赏、必罚”,所谓五规,指“保业、惜时、远谋、重微、务实”。“六言”中的“仁、明、武”指的是为政者的德行修养,“官人、信赏、必罚”讲的是行政管理方法,“五规”则讲的是工作作风问题。(丁万明)

上一篇:5G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社会
下一篇:解放周末/言讲|话外音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