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旧城换新貌,不应只是换布景——阮仪三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组织中外志愿者在贵州安顺修缮民居。图为志愿者在云山屯 百年民居“金家院子”前戴上傩戏面具自拍。 新华社 发


  ■古镇保护和建设过程中,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这种旧城换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一种布景,是人们对于城市建筑异化的表现
  ■我们今天说的保护,既要原样留存,也要留住文化内涵,并且要联系到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个人的社会化在居住经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伦理社会的关系网络由前庭延伸到街市,形成相互守望的邻里社区
  ■个人的记忆因共同家园的连接而能产生诸多共鸣,进而外化成对家园、地方、民族和国家的集体情感。保护一座古镇,保护一片老住宅区,保护一幢老房子,实际上是对地方、民族和国家历史遗产的尊重

  思想者小传


  阮仪三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数十个城市政府顾问。由其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和文化遗产保护奖。201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很多人谈起乡愁,就会想到农村,其实城市也有乡愁。乡愁是能够引起你记忆的东西,让你有思念、愁绪的东西。具体来说,除了山山水水,就是老房子,还有老房子里面住的人。现在我们看到老房子很少了,特别是乡村里面的老房子,拆得很厉害。对于这一点,我在各种场合已经谈了很多。今天,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城市遗产的保护。

  不能把传统文化精髓一脚踢开

  中国城市礼仪制度和建筑是连在一起的。中国城市和建筑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你看北京城、故宫博物院,全是按照历代规矩建造的,元明清三个朝代下来,虽然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还是尊重儒家的规矩,满清也是一样尊重的。不少城市也是这样,例如丽江,这是一个小小的州府城市,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但其建筑也讲究中轴线对称。
  我们的民居、城市建设也有着丰富礼仪制度和文明教化的鲜明表象与痕迹。比如,今天所看到的平遥古城,每一幢房子、每一条街巷的布局都遵从传统文化礼仪。我们保护这些建筑,不仅要保护其外形和物质实体,保护其所形成的规模和风光,更要保护的是建筑内在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要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讲文化,就要讲孔庙,金声玉振,孔夫子的很多声音都是金玉良言。有人认为,古代的礼乐等是封建迷信。要不要破除封建迷信?当然要,但不能把传统文化精髓也当作封建迷信,一脚踢开。我们所要推翻的是束缚人类思想的东西。
  古代建造一个城市,都有很好的规矩,这个规矩从周代就开始了。《周礼·考工记》 记载了关于建设一个城市的几条规定,非常简练:“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我解释一下:匠人,指的是设计师,而不是一般工匠。建造一个国家的统治中心都城,“方九里,旁三门”,这个是周代小国家,每个边开三个门。九条经路,九条纬路,纵横相间,每一条路都分成三条车道,中间是皇帝走,两旁是一般车道分左右行。经,就是城市内部的道路;涂,就是城郊的道路;轨,就是城市、郊区的道路宽度。城市的左边要建祖庙,祭奠祖宗,右边要祭奠天地,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过去市场要在规定的地方建。不要把朝廷殿堂建得非常大,有一个农夫耕田的范围就可以了,当然这里说的是周代。
  我们还有文庙、武庙,县城里是左文右武,左边是文庙,右边是武庙;左府右衙,左边是城隍府,右边是衙门。城隍庙管天管地,有很多城隍庙门上挂了个大算盘,意思是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过去,每一个城市都有城隍庙,就是教育人们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为恶。
  除了城隍庙,我们还有钟鼓楼。左钟右鼓,那就是记晨昏,早晨敲钟,大家起来去干活;晚上打鼓,就回去睡觉。唐朝的时候就有说法,三通鼓打完之后就回家睡觉,不能在外面。温庭筠有一首诗,就是这个意思,说夜里在朋友家喝酒,鼓声响了,马上要跑回家,结果跌到沟里面就睡着了。半夜里醒来爬起来,被巡夜的抓住。喝醉了酒又说不清楚,就挨了一顿鞭子。回去他跟白居易发牢骚,白居易回应,到了时间不回家,该打。可见,过去对城市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现在,我们在西安还看得见钟鼓楼,但是很可惜,钟鼓楼之间完整的一片古民居已经被拆光了,变成了一个大广场。
  家有家祠,家族有宗祠,这是维持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地方。最近这两年,很多地方都在修家祠。在我的老家扬州,阮家是大户,阮元是我的高祖。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问我:“你是‘三’字辈,阮元是你的高祖,对吗?阮元曾亲自定下八个字,作为自孙辈起的排行,你说得出来吗?”我回答:“恩传三锡,家衍千名。”陈先生说:“听到吧,要你们把老祖宗的功业一千年都传下去,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我们家每年都去祭祖,传承家风,传颂阮元为国家、为地方做贡献的事迹和他一世清廉的高尚品质,并让我们的后代继承祖业,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建筑中重要的文化传承。

  不同民居创造相同的亲情空间

  接下来,再来谈谈民居。
  刚刚我们说的大庙,如北京的宫殿、孔庙、上海的城隍庙等,尽管大小、规格不同,但体形和尺度、内容都是相仿的。民居就不一样了。你们看,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不一样,山里民居和平地民居不一样,江南水乡和延安窑洞完全不同,福建土楼也不一样。但不同民居里有同样的东西,它创造了中国合家团聚的亲情礼仪空间,这是最重要的内容。如果一个人从小家庭和睦、父母关怀、兄弟姊妹团结友爱,和邻居融洽相处,他往往会培养出良好的性情和作风。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的布局和构造,基本是从西方引进的,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餐厅,换一套房子也还是这样。这是按照功能来分,按个人生活的需求来分,只考虑个人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建筑空间的限定造成一种生活环境。但过去不是这样的,中国传统形式是合家团聚,都是合院式的,无论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厅堂,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的土楼,云南、四川的“一颗印”等,都是中间有天井。为什么是合院形式的?因为这构成了很重要的合家团聚的空间。房子要围起来,固然有保暖、通风、采光的需求,但同时也要天地相应、合家团聚。
  江南厅堂式的建筑,已经有一点西式了,但还是中国的形式,上有天下有地,虽然把房子围起来,但不能离开天地,这是很重要的形式。又如,云南大理的“三房一照壁”,中间一个正房,旁边是两个偏房,前面一个照壁,可以画画、写字,上面写的都是诗词文赋、族规家训,用来教育家人、熏陶人性,这些形成了很重要的礼仪形式。安徽、江西的四水归堂,两层楼,所有的雨水从天井落下来。肥水不外流,是做生意的概念,但用在建筑上,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理念。
  上海的石库门,每一个房子里面都有天井。但是海派建筑的特点在于,房屋规划的方式是西方的,是划成一块块的,房子是联排式的。这跟国内其他地方的民居不一样,其他的是群居式的,以街巷为主,一组一组房屋。但上海每一个房子本身仍是中国平面的方式,只是房屋组成的方式是西洋的、租界式的。
  中国的传统住宅,充满了传统礼仪。人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从小就受到熏陶。例如一个个合院,上海叫里弄,北京称胡同,苏州、扬州形成了街巷。不同地域有不同风光,但不变的是睦邻友好的关系和良好的特色风光。北京胡同里能看到青梅竹马,“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郎”就是前门的小哥哥、后面巷子的大哥哥。家里合院的几户人家,一家大人有事情出去了,邻居就会帮忙照顾一下家里小孩。在里弄里面,邻居家的小孩大哭不止,别人就会关心他为什么哭,大人不在,那就我来照顾。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邻居很多都不认识,也就是遛狗的时候打个招呼,不串门的,家家门上装一个“猫眼”,看看什么人来了。

  城市更新要拒绝假古董

  城市发展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动态过程,对旧城区、旧建筑进行必要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2015年5月 《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其中强调了内涵式增长。
  什么是内涵?我们不要光看到房子本身要保护,需要保护的还有其历史价值,就是房子的内涵。内涵是形成良好社会气氛的重要形态,现在正在慢慢消失。所以,我们说要留住乡愁。乡愁就是那些曾经触摸过、参与过的活动、场景,曾经燃起过青年时代激情的触点,是少年时光稚嫩的懵懂回忆。我们的少年时光,我们所玩的游戏,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很值得怀念的。乡愁包含着家乡祖祖辈辈留下的人与人的亲情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凭借着故乡的那些古老建筑及建筑所形成的场景、风光特色而存在。
  江南水乡是与水共生的生态城镇典范,水乡物产、水利灌溉、取水用水、工艺生产、交通运输,形成一整套自我调节的生态水环境。架桥通隔水、聚而不垒墙,户户濒水而居、家家踏级入水,水巷穿宅而过,人与水的交融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历史建筑精彩的地方。我们今天说的保护和以前说的保护不一样,要更深一个层次。既要原样留存,也要留住文化内涵,并且要联系到人与人的关系,要看到建筑对人与人关系的作用。个人的社会化在居住经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伦理社会的关系网络由前庭延伸到街市,形成相互守望的邻里社区。
  江南水乡具有吸引力,是可以存放心灵的家园依恋,是对诗意栖居的渴望。但是现在,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得过分了。比如有的地方,把外国的东西全搬过来,建造了一些诸如荷兰风情、德国风貌这样的新城小镇。这种旧城换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一种布景,是人们对于城市建筑异化的表现。古镇保护和建设过程中,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

  在发展中守护遗产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我们能做什么?我在做的是守护城乡遗产的民间力量。
  我出过一本书,名叫《遗珠拾粹》。你遗忘丢失的珍珠,捡起来就是宝贝。书中集合了1000张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100个古城(镇、村)的历史概况、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和保护建议。我每年派出学生去这些城镇调查,经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举一个例子,我到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看到双戏台。当地人说,他们这里经常唱“对台戏”。我问,怎么唱?他们说,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哪边听的人多就胜利了。
  个人的记忆因感受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却因共同家园的连接而又能产生诸多共鸣,进而外化成对家园、对地方、对民族、对国家的集体情感。表面看来,你是在保护一座古镇,保护一片老住宅区,保护一幢老房子,但实际上就是对地方、对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的尊重。现在可悲的是,全国到处“一张脸”,你说是陕西的还是湖北的,都差不多。
  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做法。马克思故居在德国,门口有一盏灯,底下一张告示说,灯亮了,欢迎你们进来参观。里面是住人的,灯亮了就可以进去看看。住在里面的是位老太太,自称燕妮的后人。这个地方是国家要求他们保护的,国家提供补贴。我去参观莎士比亚的故居,那里也是一样。而在国内,房子一旦变成名人故居,就变成了“庙”,只能远远地看,不能靠近了。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如何在已有的条件下,为旧城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其重生,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是文化汇聚之地,历史风貌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历史的载体。我认为上海的里弄,还有几个地方可以留下来。从两年前开始,就对这些地方进行了调查,并且提出建议,希望把风貌区进行扩区。现在市政府接受了我的意见,把区域进行了扩大,扩大的部分都是新的里弄地区。我组织了一项活动叫“走读上海”,现在已经发展到30个人,每两个星期组织一次活动。上海还有很多好东西,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走读”,可以把它留在现实中、留在记忆里。这样,上海的历史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上一篇:倪鹏飞:2016房市着力去库存 买房的最佳时机到了吗?
下一篇:【新华日报《讲坛》】 新常态下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