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高质量发展,不是一个简单承诺
——张道根研究员在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张道根 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专注发展理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及发展政策研究。要看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发展、怎么变化,处在什么发展方位,最重要的是把握这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阶段性特征。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是分析、研究、把握经济走势和大势的一把钥匙。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是发展中经济,又是融入全球化的经济。看清、看懂中国经济很不容易。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中共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发展大的判断。这是理解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分析中国经济的理论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最快、改善最多的时期。但也要看到,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还有好多人生活水平依然不高,甚至还有少部分人连最低保障也没有。中国要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质量。不能简单承诺,不能喊口号,不能打包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美好生活,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有保障,让贫困得以消除。
这里,我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为题,分析一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发展规律、发展走势和发展趋向,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认清中国经济。
增长速度主动换挡,是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特点
如何把握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怎么理解高质量发展阶段?
先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把握。大家知道,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起飞和现代化进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经济突然加速并持续保持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国家在高增长中,从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不断提升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增长水平,不断做大经济规模,从而跨越低水平发展阶段、跨越贫困、跨越资源要素生产率低的阶段。没有高速增长,一个国家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不管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先行国家,都有过持续的高速增长阶段。
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是从1978年再次打开国门、走向经济全球化、拥抱世界经济开始的。从1979年到 2017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5%的增长速度。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10%至11%的增长速度,近几年也保持了7%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特别是二战以后,没有一个其他国家能保持40年近10%的增长速度。所以,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是根本的道理。
但是,高速增长也有尽头,不能再指望中国经济继续有两位数高增长的奇迹。中国不会有,其他国家也不会有,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中国经济经历较长时间高增长后,必然要回归常态增长。
常态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挡。现在设想把速度定在6%-7%之间,这个速度在中国目前阶段是完全可以的。大家可以看到,从2012年至2017年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7.1%的增长速度,把7.1%再降一个点到6.1%是没有问题的。
从高速增长的10%左右,主动调低到6%左右,将近下降了50%,这就是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特点——增长速度换挡,从两位数变一位数。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国内需求和科技进步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出现重大变化。选择用什么方式发展经济,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作出的基本选择,也是逃不过去的选择。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取决于诸多因素。从内部来看,包括资源优势、劳动力、原有的经济基础、结构状态、科技水平、文化传承以及体制机制等。同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要适时调整。历史虽然有规律,但也有偶然性,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机遇非常重要。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有一定的工业体系,但总体上还是农业国。农业要依赖土地,中国土地面积很少,只有20亿亩的耕地,一个人摊下来就1亩多地。所以,一定要从农业经济为主转向工业经济为主。
但是,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呢?我们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是因为重工业提供重要原材料、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关键支撑,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这个不行;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我们夹在美苏两个阵营之中,只能自力更生,而重工业体系是建立独立产业体系的关键。
发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百姓生活水平不能提高。由此,伴随改革开放,我们选择了以消费品工业、轻纺工业发展来推动工业化。很快,中国成为工业消费品制造大国。同时,又极大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解决了日用消费品短缺问题和收入提升问题。
同时,中国发展方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打破封闭自我循环。过去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后来发现用自己的资源自我生产,国内资本不够用,于是开始全方位利用外部资源。从东部沿海开放开始,不断扩大到沿江、沿边和全面开放,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弥补了国内需求不足、资本不足、技术供给不足、资源不足等问题,让中国经济走上快车道。特别是,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至2012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当前,中国仍然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搞贸易保护,不搞单边主义。能力不够,开放可以慢一点,但是必须开放。这一点是世界经济发展证明的逻辑。
当然,发展环境、条件变了,也意味着不能继续一味靠外部拉动。一要从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光靠出口不行,现在有必要降低贸易顺差,承诺更多购买他国的商品和贸易,并进一步扩大内需。从长远来看,大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国内需求和科技进步,而不能只靠外需带动。二是不能长期靠大规模生产要素、资源投入来推动。经济起飞时期需要这样的发展方式,但到了一定阶段,就要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要更多靠科技、靠人才、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发展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要从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和资源粗放的发展转向内需为主、投资消费共同拉动和集约节约的发展方式。
不能单靠某几类产业,而要不断完善提升产业体系
第三个是优化经济结构。
国家发展到比较高的阶段,就不能简单看总量、看速度、看规模,关键要提升产业结构的能级。中国因为地方大、人口多,发展不平衡比较明显,加上已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所以不能单靠某一种和某几类产业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而要不断完善健全提升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的产业体系有不少弱项、短板和瓶颈。例如,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51.6%,远低于世界上人均GDP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水平。又如,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基础材料、发动机等工作母机、重要装备等水平质量不高,制约制造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再如,实体经济基础不够牢、质量效益不够好,经济脱实向虚的危险显现。看不到问题或者不解决问题,就不能保持发展。
第四个是增长动力变化。
没有动力,产业不能升级,科技也无法创新,但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初期,投入一点自然资源、劳动力、矿产资源,经济就增长了;到第二个阶段,可能就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进行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到更高阶段后,简单追加资本、简单追加要素、简单追加资源投入,边际效益是递减的,最后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这个时候,想让经济增长就必须找到新的动能。
动力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科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科技力量还不够强。要提升全民的劳动技能、教育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经济发展。这方面,我们还要努力。其次是科技研究。要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让科学家、技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最后是制度创新。经济制度的优劣决定国家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决定国家的政治清明,社会制度的法治文明决定国家的和谐安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与改革。要让制度更好地激活每个人的创造活力和创新动力,让一切生产要素和各类资源充分发挥能量,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利益激励。
第五个是发展目的要清楚。
经济发展不是为经济而经济,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结底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客观来说,“好”是一个愿望,但能不能找到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路径、办法和制度,是另一回事。长期以来,中国努力按照这个目标摸索前行,积累了经验,也有过教训。改革开放40年来找到的这条路,是让经济发展、国家强大、百姓生活更好的大道。
放弃产业的高端化或经济脱实向虚,都会出大问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的是解决制度性问题,关键看经济体制能不能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激励,能不能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保证,能不能促进科技发展和资源要素的分配流向更有效率、更高水平、更有活力的产业。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坦率地讲,以前的集中计划、命令经济的作用影响还有,路径依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改革先要解决既得利益问题,政府要敢于自我革新、自我革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水平;要在减税、清费、降成本、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促进高能级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一方面,提高基础科研能力和水平。基础研究是公共产品,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保障,需要由公共的投资来做。重大战略性技术前瞻性研发如果做好了,很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破了,中国经济就能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技术创新。企业有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企业家有开拓创新精神,高科技人才有聪明才智。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让企业家组织谋划创新,让科技人才汇聚企业从事创新,让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多是发现需求、发现机会、开拓市场的问题。
这里特别强调一点:中国经济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升级跨越最难。但如果留在原地也很麻烦,必须正确把握结构升级的战略。很多国家在这个时候放弃产业的高端化,而选择锁定在老产业上;还有一些开始搞虚拟经济,如大规模投资房地产、大规模搞金融、大规模形成泡沫经济。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也出现在很多高水平发展国家中。所以,中国一定要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否则会出大问题。
此外,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推动高水平的协调发展,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看中国不能只看一个地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问题,但不平衡也是个机遇,可以通过平衡的方法来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活力,让落后的地方发展起来,让强的地方升级。
二是扩大高标准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以国际最高标准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起来,要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体系,并注意有效防范外部冲击与风险。
三是创造高品质生活,促进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切的发展都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根本目的,是始终不变的目标。要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推动优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确保基本民生保障全覆盖,并逐渐提高水平,但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社会保障、基本民生要有可持续性。
如果按照这样的想法和思路走下去,中国将会更加开放、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友好。 (整理人: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