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现代化进程中,人与水如何激荡共生——胡键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胡键 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和中国发展战略研究,出版《资本的全球治理》《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的软实力发展战略》《转型经济新论》等多部学术著作。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指出,有些东西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水这些自然物。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0%左右被水所覆盖。人类需要一定的陆地表面作为栖息之地,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科学推测显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被液态水覆盖的行星,因而也是太阳系中唯一有人类的行星。

      人类文明史从一开始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四大文明古国都是沿水而兴。其中,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主要为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个地区紧密相邻,繁衍出古老的华夏民族;古代印度主要活跃在恒河及印度河一带,很多印度人把恒河视为圣河;古巴比伦兴起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亦被称为“两河文明”;古埃及处于尼罗河沿岸,是阿拉伯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关于水的问题,我不是专家。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我不是哲学家,下面仅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水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人对水的文化意义。希望这能对解决当今世界人与水的关系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如何才能使事物用之得当?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强调制度、强调规则。水看上去没有规则,但无形之中有形,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如果没有合适的规则,水的功能很有可能会被压缩到很小的范围,甚至产生负效应。

■ 在古代,“城”特指城邑四周的墙垣,由土筑成。按照阴阳五行说,城市的选址最好是有山有水之处。山上有水、山下有好土,聚其二者即为最优之地。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则把水作为优先选择。因为水是生命之源,能为城市增添灵气

■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的淡水资源占到世界淡水资源的60%。中国既是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

■ 影响水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氨氮、高锰酸盐和石油类等工业产物。这类污染物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主要来源于有机化工、医药、农药化肥等工业过程。破解之策包括,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大规模治理,同时积极寻找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

水滴石穿不只是因为水多,而更多在于岁月的历练

水作为一种自然物,本身是没有文化含义的。只有当有人类活动的时候,才被赋予文化的内涵。例如“茶”字,从构字法上看四人在草木间。如果只有草和木而没有人的活动,那它就只是自然之草木;人活跃于草木之间,就增添了别样的生机。这就是茶文化。

那么,水文化包含了怎样的丰富内涵呢?

第一,水的美德。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据说,这句话源于孔子向老子的问道。老子指着浩浩黄河对孔子说:何不学水之大德?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第二,水的力量。

水滴石穿不只是因为水多,而更多在于滴水之力的坚持。给你一桶水全部倒在石头上,也不见得石头会有任何缺损。那是因为,一桶水缺乏岁月的历练。故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水的力量在于其蕴含的势。

第三,水的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荀子在《劝学》中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包容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宝贵特质。只有在对话、交流中注意汲取各方的优点,才能产生新的文化。

这种包容性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虽有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但最终都会走向融合。可见,包容性既是人对百川归海自然现象的参悟,也是人类赋予水的一种智慧。

第四,水的功能。

由于水有德而承载大量的功能,故《周易》概括为“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的先贤,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强调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用之不当必有害。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么,人类如何才能使事物用之得当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强调制度、强调规则。虽然水看上去没有规则,但无形之中有形,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因此水的功能就具有无限性。如果没有合适的规则,水的功能很有可能会被压缩到很小的范围,甚至产生负效应。

文明的起源、冲突和发展与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很多都与水有关。《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到了帝尧时期,“汤汤洪水滔天”,所以尧征召治水的人,先是鲧,但“九岁,功用不成”;大禹子承父业,“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终使“九州攸同,四海会同”。

西方同样有许多有关人类与水的传说。《圣经》中,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于是“天下的水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有了这些之后,上帝才创造了人。后来,“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于是,就有了诺亚方舟的故事。传说中,诺亚方舟开启了“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正是从这里,“人类的旅程”正式开启。

不仅文明的起源与水有着深厚渊源,而且文明发展推进到城市的阶段也同样离不开水。在古代,“城”特指城邑四周的墙垣,由土筑成。按照阴阳五行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故城市的选址最好是有山有水之处。山上有水、山下有好土,聚其二者即为最优之地。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则必然把水作为优先选择。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水能为城市增添灵气。

由于水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为水而战、因水而战的情形时有发生,也因此产生了不少经典案例。在中国,公元前455年,智伯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见强攻无效,智伯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史料记载,大水淹没城内六尺,时间长达三年。在粮食即将断绝之际,赵国采用分化之计,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魏、韩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结果,智伯溃败于反灌之水、身首两处,从而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在当代世界,为水而战的案例也不少。在中东地区,水资源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资源,也是各国矛盾的症结之一。阿以之间爆发的五次战争,几乎都与水资源相关。以色列的水资源十分短缺,政府历来把“水安全”置于重要位置。20世纪50年代初,以色列试图占领约旦河的大部分水资源,阿拉伯国家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约旦河改道计划。以色列不甘心,竟派人破坏阿拉伯国家的河水改道工程,成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前奏。

为使水发挥最大的积极功效,就要有爱水护水观念

没有水的世界,就像一个人失去血液,一定会走向死亡。因此,为使水发挥最大的积极功效,人类就要有爱水、护水的观念。

尽管地球表面多数为水所覆盖,但它们主要是海水,淡水仅占约3%。可见,淡水资源对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来说绝对是稀缺资源。更严重的是,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国家的淡水资源占到世界淡水资源的60%。

在缺水国家中,或许很多人以为非洲撒哈拉沙漠国家是最缺水的。其实,最缺水的国家是海上国家马耳他。马耳他年人均可用水量只有82立方米,缺水程度居各国之首。此外,以联合国假设为基础的人口预测来看,到2050年,利比亚将居缺水国家之首,年人均用水量可能只有31立方米。到那个时候,马耳他将变成第四大缺水国,全国人均可用水量约为68立方米。

中国既是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其中,约一半的城市缺水,包括上海在内。同时,还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资料显示,我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至70%由水污染造成。对全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个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从七大水系的状况来看,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最差。

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因为如此,联合国对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明确呼吁,2015年要让91%的人口用上改善水,58%的人能够饮用自来水。

2016年1月1日启动的《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提出,到 2030年,要确保人人普遍、公平地获得安全和负担得起饮用水,所有行业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为此,联合国通过饮用水、卫生设备、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系统、水使用率、跨界合作等指标,来推动实施有关的监测工作。就中国而言,到 2020年,我们的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0%,城市的需水量可能达到580亿吨。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监测更是很有必要。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需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当前,影响水资源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氨氮、高锰酸盐和石油类等工业产物。这类污染物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主要来源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化肥、杀虫剂及除草剂等工业过程。它们不仅降低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水资源短缺,而且直接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水污染和其他工业污染,实际上是现代化的副产品。《寂静的春天》揭示了西方现代化造成的恶果,引发了全世界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众所周知,日本在战后就同样走上了西方现代化的传统路径。于是,2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至 60年代,日本爆发了严重的“水俣病事件”。

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 “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该地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这一轰动世界的“水俣病”,就是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

在现代化之路上,我们的一些地方也沿袭了西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好在,随着河道变黑、变臭和雾霾问题的显现,我们开始积极调整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不断探索有本国特色和时代意义的工业化路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中国寻找全新工业化路径的目标。

简单来看,如何才能做到让生活更美好呢?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必须要有清洁的水源,要让居民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破解之策包括,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大规模治理,同时积极寻找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生动地揭示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内在统一性,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坦率地讲,中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应走绿色发展之路。为此,尤为需要在水资源的改善、保护和利用上下更大力气。

上一篇:【讲坛】解放周末/言讲|话外音
下一篇:什么人适合创业?在什么地方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