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别老盯着“中西”,记得还有“南北”——王义桅教授在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邦论道”系列讲座的演讲

  ■“带”是什么?我们讲的“带”是经济发展带,是近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浓缩。“路”是什么?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也鼓励世界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一般将路和道连在一起,道是怎么说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带一路”不只是一条“带”、一条“路”,而是很多很多条,大家都有份

  ■“一带一路”涉及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口的经济产出才占据世界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相关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带一路”有三个原则:共商、共建、共享,扩展开来就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们并非空洞的政策口号,而具体体现为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鼓励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思想者小传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入选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第十一批学习书目。

  说起“一带一路”,你会想到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我个人来说,每次写“一带一路”或者讲“一带一路”的时候,脑子里想到的都是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一些场景。

  “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搞慈善或者搞民生工程。我们帮助相关国家实现工业化,是“养鸡生蛋”而不是“杀鸡取卵”。就此而言,“一带一路”不能用简单的贸易、文化、政治或者外交的学科思路去分析。一些人研究或理解“一带一路”之所以会走偏,就是因为仅从单一视角看,缺乏整体意识。

  很大程度上,“一带一路”是一种文明话语权的回归。它将改变西方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地谈论中国崛起,而是更为具体地聚焦“一带一路”。这一下子就把历史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逐步解构着西方中心论。尤其是,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所谓西方共识或价值,使中国站到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上。

  我们在全球化上应该有话语权,而不是一味地跟着美国和西方的全球化概念转。同时,要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转型,逐渐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农业走向工业和信息化、从地区走向全球性文明。我们以前老是说“学贯中西”,老是盯着“中西”,却忘了还有“南北”,还有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睁眼看到真正的世界。

  “一带一路”是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交通网络,而不仅是“铁公鸡”

  “一带一路”已成为大势所趋。有新加坡学者跟柬埔寨人说,你们再不参加“一带一路”,15年后甚至要不了15年,人工智能就要来了,那个时候劳动力便宜,根本没有任何优势了。抓住这波产业链转移、工业化的机遇,才能搭上中国的快车。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也需要通过转移、优化等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如果要进一步把“一带一路”从本体上讲清楚,还需要认真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没有沿用丝绸之路,而用“一带一路”这个说法?或许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作为商路早已有之,但直到1877年才由一个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命名。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德国是统一较晚的西方大国,1871年才统一。统一后才发现,当时的世界已被其他西方殖民者瓜分光了。德国要争取“阳光下的地盘”,海上早就没了空间,只能到陆上去找,陆上就是丝绸之路。也就是说,李希霍芬要复兴丝绸之路,是为德国的地缘政治博弈扩张寻找理论借口。所以,我们不能套用这个概念,更要坚决摒弃殖民主义的印子。

  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建,如何建?“一带一路”最早是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来的,旨在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格局。为什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这个倡议?这是因为哈萨克斯坦是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家,而目前整个世界的绝大多数贸易是通过海上进行的。离海洋越远,一般来说越落后,故哈萨克斯坦非常需要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一开始,很多外国人不懂。“带”是什么?我们讲的“带”是经济发展带,是近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浓缩。“路”是什么?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也鼓励世界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一般将路和道连在一起,道是怎么说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带一路”不只是一条“带”、一条“路”,而是万物从一开始。概括来说,“一带一路”四个字浓缩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中国近代以来探索走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带一路”还是对原有开放理念的极大超越。原来我们的开放主要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尤其是向美国开放。今天我们则开始面向广大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原来我们是引进为主,引来西方的资金和技术;现在我们是走出去,把中国先进的资本、技术、产品、服务、理念甚至我们的标准推出去。同时,我们还要走上去,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此外,原来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开放,现在是沿海、内陆、沿边同时开放。这些都是超越。

  那么,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第一,它是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一带一路”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交通网络,而不仅仅是“铁公鸡(铁路、公路和机场)”。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鲜明体现出21世纪的新特色。第二,“带”是经济带,即经济走廊和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第三,“路”是道路,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因为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一带一路”治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顽疾,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如果看看“一带一路”覆盖的区域,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带一路”涉及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口的经济产出才占据世界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相关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带一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已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举个例子,目前世界上还有12亿人没有用上电。一般的发电方法要用到煤和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碳排放增加。但现在要求减少碳排放,就像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该怎么办呢?此时,中国积极建设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因为全国人口多在东部、自然资源却多在西部,所以我们练出了一个绝活,叫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跨区互联。这个做法完全可以被其他国家所模仿、借鉴。比如,阿富汗的北部地区能源非常充足,南部却经常缺电。如果能够实现北电南供,就不需要另外再建电站。这就像针灸一样,扎一针把头热引到脚底下,头不热了,脚也不冷了。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通常认为,约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拉动,超过了美国贡献率的一倍。

  彭博社引用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将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这给经济全球化打了一剂强心针,带来了希望。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进行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并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已有合作机制进行对接,从而有力推动了全球层面的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为全球化提供新动力。

  中国主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支持相关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形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民生、发展导向。美国战略家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未来40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4000年。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至15%。因此,“一带一路”将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

  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的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通过倡导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正在治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顽疾,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正在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一带一路”有三个原则:共商、共建、共享,扩展开来就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别小看共商、共建、共享三个字,它们并非空洞的政策口号,而具体体现为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鼓励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共商,意味着“一带一路”规划的项目不能由某一个国家说了算,而要多征求相关国家的意见,确保“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体现各方的共同意志。

  共建,意味着“一带一路”规划的任何项目并非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的施舍和援助,而是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分工、共同建设,使各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融合为一体,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合力。

  共享,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不是为某一国所独占,而是相对均等地分配给相关各国,从而实现利益共通、命运共通。这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诉求。

  把中国优势转为市场与合作优势,超越“外国月亮比中国圆”成见

  当人们说起“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时候,一般不会想到赞比亚、加蓬。这个语境下的外国都是发达国家,都是欧美国家。后来我们去了非洲发现,非洲月亮才真正叫圆,因为没有工业化。但回过来想,什么外国的月亮、中国的月亮,其实都是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一带一路”不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而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合作平台。化冲突为合作,化竞争为互补,这是“一带一路”要做的重要事情。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性,创造一种新型的全球化,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

  “一带一路”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绝不以国际掠夺与竞争为常态、以合作与妥协为非常态。“一带一路”也不同于战后西方对外援助等各种名目的国际合作模式,而是在中国与相关国家已有双边和多边机制基础上,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打造新合作机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和脱贫致富经验,并为全球化、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

  归纳起来就是,把中国现在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不仅是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上塑造一个新的中国,也在塑造一个新的世界。

  这里,还想特别谈一下“搭便车”的问题。“一带一路”立足于同心协力、互助合作的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便车”是中国的担当。独行快,众行远。中国所强调的发展是共同发展,因此“搭便车”不是坏事。

  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并不是“大吃小”的关系。在深度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只有以义为前提进行求利,方符合正确的义利观诉求。就此而言,大国应该提供“搭便车”的机遇,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和成果,让中国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与发展制约,多由不通造成。世界是通的,是我们所认定的理念。“一带一路”的要旨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路是完全走得通的。伴随中国的崛起,我们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整理人:王珍)

上一篇:张岂之:文化自信:国家兴衰的命脉 民族精神独立的基石
下一篇:津报【大讲堂】肖群忠: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