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汪建新:如何把握诗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主讲人】汪建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

【讲座主题】如何把握诗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主要内容】

一、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充满自信

二、毛泽东对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充满自信

三、毛泽东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充满自信

四、毛泽东对锦绣壮美的祖国河山充满自信

五、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充满自信

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充满自信

【讲座全文】

各位网友:大家好!

感谢人民网,又给我机会,和大家在这里见面、交流。

2016年7月1日,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并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基础。他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种坚定的自我价值体现。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与自觉服膺,是对先进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充分信心,是对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真挚情感和浓郁情结。

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中的残句,他后来曾多次提到这句诗。这既说明游泳是与他终生相伴的体育爱好,更说明自信是他稳定持久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和精神力量。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自信渗透到多个领域,表现在方方面面。今天,我想从毛泽东诗词,来感悟诗人毛泽东的文化自信。

第一、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充满自信

毛泽东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等等。他还是独领风骚的一代伟大诗人。他一生与诗词有不解之缘。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

在步入政坛之前,他已经崭露头角成为诗人。诗人是毛泽东最早、最持久的桂冠,也是获得最广泛认可的一个头衔。延安时期,不少外国记者采访了毛泽东。史沫特莱的突出感受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认为,“作为诗人,毛泽东有着异乎常人的自信。”

作为诗人,毛泽东所获得的赞誉可谓登峰造极。柳亚子读了《沁园春·雪》之后,拍案叫绝,称“毛润之《沁园春》一阙,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郭沫若对毛泽东的评价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元帅诗人陈毅也曾以“看诗词大国推盟主”来高度赞扬毛泽东的诗才。

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把《沁园春·雪》抄赠给柳亚子,他在信中写道:“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相近,录呈审正。”柳亚子是近现代声名显赫的大诗人,一生中写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毛泽东自称诗格与柳亚子相近,也就是说诗的风格、韵味可以和柳亚子相提并论,显得非常自信。

《沁园春·雪》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国民党一度兴师动众,组织御用文人发起作诗运动,拼凑出三十多首《沁园春》词,企图在气势上压倒毛泽东。毛泽东对此根本不屑一顾,笑称“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

1957年1月,《诗刊》杂志创刊号发表毛泽东18首诗词。毛泽东在给臧克家、徐迟等人写的信中说:“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从文艺发展的方向出发,从文艺政策的导向而言,毛泽东主张“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强调要推陈出新。他充分肯定五四运动以来新诗的发展,他曾说过:“新诗的成绩不可低估。”毛泽东建议年轻人不要学写古典诗词,因为费力不讨好。但是,就个人兴趣和欣赏偏好而言,他本人更喜欢经过长期发展而较为成熟的古典诗词。

毛泽东一再指出:“新诗太散漫,记不住。”“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毛泽东与秘书林克谈论诗词的时候,讲得更坦率:“我反正不看新诗,除非给我100大洋。”他甚至还说过:“让我看白话诗,给我一百块大洋我也不看。”

毛泽东曾对梅白说:“旧体诗词有许多讲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推崇古诗,只是偏爱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而内容则是反映如火如荼的现代生活,始终与时俱进。其实新诗旧诗,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正如郭沫若所说:“主席的诗不能说是旧的,不能从形式上看新旧,而应从内容、思想、感情、语汇上来判断新旧。”

毛泽东诗词实现了创作内容上的革命性突破,又在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弘扬了古典诗词传统。它清新、开阔、崇高、壮美,从意境上极大地丰富了古典诗词的表现领域,毛泽东诗词在创作手法上极具民族个性,又包含时代精神,堪称是传统艺术形式现代化的光辉典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毛泽东诗词洋溢着浩然之气,既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又有扣人心弦的穿透力;既有催人奋进的感召力,又有朴实无华的亲和力。就像毛泽东对古典诗词底气十足一样,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泽东诗词具有永恒的魅力。

第二、毛泽东对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充满自信

中华民族精神是炎黄子孙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毛泽东的才华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深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他的诗词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辉。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地主重重压迫”“遍地哀鸿满城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面对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毛泽东是“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面对军阀割据,他独立橘子洲头“怅寥廓”。面对大革命失败,他“心情苍凉”。他创作《清平乐·会昌》时,“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遵义会议上毛泽东重新崛起,然而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起他满腔的报国之志。“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霹雳一声暴动”“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

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势是敌强我弱。“敌军围困万千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就连自然环境也充满艰难险阻,如“路隘林深苔滑”“赣江风雪迷漫处”“雾满龙冈千嶂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难怪1965年他重上井冈山时感慨万千:“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毛泽东始终意志坚定、性格刚毅。早在长沙求学期间,他就立下人生誓言: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他眼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从来一辈子“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在种种挑战面前,毛泽东气吞山河、傲视万物。“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万里长江横渡,胜似闲庭信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这些诗句表现了他气定神闲的非凡气度。

挑战越严峻,斗争越残酷,越能迸发出他的战斗意志,越能激发起他的创作激情。“雪里行军情更迫”“更喜岷山千里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风吹浪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欢喜漫天雪”“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些诗句使毛泽东的威武形象跃然纸上。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下为公”。《念奴娇·昆仑》中,毛泽东倚天抽剑,要把昆仑山劈成三截,原先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留中国。”后来毛泽东说:“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诗人的胸怀不仅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囊括了整个人类世界,气魄之大堪称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毛泽东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其形象比昆仑山更加伟岸。他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使革命精神浸透了深厚的民族底蕴,又使民族精神增添了鲜明的革命色彩。

第三、毛泽东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充满自信

智慧是由知识与智力、方法与技能、思维与观念、选择与评价等构成的综合能力。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他对于古代诗词歌赋的深刻理解,蕴含着他为古典诗词注入的新鲜血液,既是驾驭奋斗人生的心路历程,又是化解现实危机的韬略智库。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智慧的博大精深,也能够领略到毛泽东出神入化的成功之道。

毛泽东诗词积淀了古代诗人遣词造句的语言技巧,凝结了历代先贤广博深邃的思想智慧。比如,描写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不乏鸿篇巨制。而《七律·长征》只有五十六个字,字字珠玑,显示了中国文字表情达意的神奇曼妙,不仅抒发了毛泽东的英雄气概和磅礴气势,表现了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精神价值,而且还体现了中华民族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攻坚克难、绝处逢生的中国智慧。

美国人谢伟思曾经向共产党人询问: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公认的领袖?回答是“他目光远大”。毛泽东善于宏观思维,具有谋划大局、创造大局、驾驭大局的远见卓识。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大笔写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寥寥数语,就把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几个人物,就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

毛泽东诗词纵横捭阖、境象阔大。纠其原因,不能不说到庄子对他的深刻影响。1906年,毛泽东写了《井赞》:“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毛泽东借此批评私塾教育封闭刻板,他的用意与庄子讲的井底之蛙的故事异曲同工。《庄子·秋水》指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毛泽东从小就不愿意变成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

庄子是诗人哲学家,他用寓言故事讲哲学,把哲学讲得形象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是浪漫主义的开创者,其文笔神气活现、文采飞扬。李白在《大鹏赋》中称赞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郭沫若评价庄子:“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毛泽东的浪漫文采、生命意志和自由精神,显然受到了庄子的深刻影响。

《庄子·逍遥游》写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说他读过一本名叫《齐谐》的志怪书籍,说鲲鹏从北往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塑造的鲲鹏形象超凡脱俗、傲视天地。毛泽东没有拘泥于庄子的原意,他把鲲鹏改造为志向远大、壮美雄奇的崇高形象,用以自喻或喻人。

毛泽东诗词当中,多次出现鲲鹏意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击浪从兹始”;《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除了“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中的“鲲鹏”是指恶魔,属于贬义外,其他的鲲鹏形象都属于褒义。

毛泽东继承了庄子的浪漫情怀和自由精神,也营造了宏大寥廓、厚重深远的宇宙气象。从青年时“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年时“安得倚天抽宝剑”,到老年时“谈笑凯歌还”,鲲鹏这一俯视寰宇、雄飞万里的精神文化具象,俨然就是毛泽东的人格化身。正是因为拥有了鲲鹏的视野和胸襟,毛泽东笔下的景象才会变得如此雄浑、博大、壮烈。广阔无垠的浩瀚世界,任他驰骋;风云变幻的寰宇苍穹,助他搏击。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抒发了毛泽东迎风斗浪的壮志豪情,显示了他洒脱奔放的人生态度。毛泽东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别具一格,只有在《庄子·逍遥游》中那些神奇变幻的文学形象中,才能找到恰当的比托。毛泽东钟爱鲲鹏形象,它熔铸了他的文化性格。这是毛泽东酷爱游泳的内生动力,也成为他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毛泽东首先是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借鉴中国古代思想,目的当然不在于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也不在于形成独特的诗词风格,更关键的是为了领兵打仗和治国理政。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历史智慧。毛泽东堪称是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其存乎于心和运用之妙堪称典范。

楚汉战争中,项羽与刘邦逐鹿中原,项羽虽然长期占有优势,但最终却败走乌江,自刎而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从项羽的惨痛教训中生发出的胆识和智慧。渡江作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决策。毛泽东思的是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用的则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军国大计。中国智慧给了毛泽东以自信,他果断决策,才有了新中国的横空出世和长治久安。

第四、毛泽东对锦绣壮美的祖国河山充满自信

《论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曰:“模山范水,诗人常事”。山水诗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诗人写了无数赞美山水的名篇佳句。山水诗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山水情结滋润了历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世界。

父亲给他起名“泽东”,他自己取字“润之”,意味着润泽东方。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既乐山又乐水,既是仁者又是智者,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他有多首作品以“山”为题,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七律·登庐山》。他也有专门写水的诗作,如《浪淘沙·北戴河》《七绝·观潮》。至于和山水有关的诗句则更是难以统计。

毛泽东翻越过无数崇山峻岭。他笔下的山雄奇壮伟、挺拔巍峨,“横空出世,莽昆仑”“离天三尺三”“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六盘山上高峰”“一山飞峙大江边”,总是以高耸突兀、狂放粗砺、峰峦叠嶂的外在形态,给人以巍巍乎唯此为大的崇高感。

毛泽东笔下的山婀娜多姿,充满了诗情画意。春山是“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夏山是“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秋山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山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早晨的山是“东方欲晓……风景这边独好”;黄昏的山则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晴天的山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雨天的山是“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雾天的山则是“雾满龙冈千嶂暗”;雪天的山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态的山是“龟蛇锁大江”,而静态的山则是“龟蛇静,起宏图”。

“鲲鹏击浪从兹始”。毛泽东思想的睿智、情感的波澜,与水有着天然联系。他通过观察、感悟、领略水的柔性、神奇与曼妙,不断丰富自己的视野、阅历和底蕴。他惊羡“洞庭湘水涨连天”的磅礴,欣赏“白浪滔天”的苍茫,赞叹“千里波涛滚滚来”的汹涌,迷恋“万里长江横渡”的畅快,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静穆与凝重。

他自幼就懂得“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他劝说柳亚子“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他陶醉于“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他热衷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他向往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的水天一色。

“江山如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他妙笔生花,热情讴歌祖国的壮美河山。品读毛泽东的山水诗,不禁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同时也为自己作为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第五、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充满自信

毛泽东热爱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看成是真正的英雄。“中华儿女多奇志”“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泽东群众观点的诗意表达。毛泽东在解释“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具体含义时,明确说明“ 是指无产阶级”。

毛泽东始终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之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他放手发动群众,使敌人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他坚信人民群众一旦觉醒并汇入中国革命的历史潮流,将成为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人民军队斗志昂扬,勇往直前。“要向潇湘直进”“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不到长城非好汉”。他们坚不可摧,能够战胜一切敌人。“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横扫千军如卷席”“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百万雄师过大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人民群众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解放后,毛泽东诗词侧重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他十分欣赏“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高度赞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不断谋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惠民工程;努力调动“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冲天干劲;充分肯定“不爱红装爱武装”“拒腐蚀,永不沾”的一代新人;热切向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社会。

第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充满自信

毛泽东一生追求真理,探寻革命道路。青年毛泽东壮怀激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对“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的社会现实,他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他从不悲观、从不气馁。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他这样描述必将到来的革命胜利:“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是何等的豪迈!又是何等的乐观!

我们只要用毛泽东的三句诗,就可以勾勒出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悟出毛泽东激情澎湃的必胜信念。第一句诗出自《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究竟应该由哪一个阶级、哪一个政党、哪一股势力来主宰、来领导,毛泽东还在苦苦思考和探索。

第二句诗出自1927年春写的《菩萨蛮·黄鹤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毅然发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的局面从此焕然一新。

第三句诗是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南京解放意味着中国革命已经胜券在握,这首诗是毛泽东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写的最后一首诗。他以独特方式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既浪漫又贴切的诗化总结。中国革命道路是人间正道,是中国革命的制胜法宝。

我们还可以用“井冈情结”来解读毛泽东的必胜信念。井冈山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先后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三首词都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各位网友:文化自信的含义非常丰富。刚才我只是列举了诗人毛泽东文化自信的几个层面。希望这些见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也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领悟毛泽东的诗人气质、文化个性、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专家简介

汪建新,教授,1964年9月出生,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进入江西省委党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担任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2004年9月调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先后担任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和教务部主任,2015年8月担任学院副院长。著有《破译广告》、《问鼎名牌》、《品读历史深处的女人》、《毛泽东诗传》等专著,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

上一篇:人应该怎样活着,墨子开出三帖良药——周山研究员在崇明区图书馆的演讲
下一篇:李龙:全面依法治国这五年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