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讲坛
【名家讲坛】人民币国际化,撬动金融开放创新的支点——赵晓雷教授在对外经贸大学的演讲
无图说
1

       思想者小传

  赵晓雷 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兼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赵晓雷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专业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城市经济规划及城市群经济。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球经贸体系和治理规则正在进行重构。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化政策不明朗,且具有保守主义倾向。
  面对这样一种变局,中国的态度是维护现行的国际经贸、金融体系,愿意做其中的建设者,同时要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贸合作竞争新优势。这也是上海金融开放创新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
  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已满3年。今天我想围绕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这一主题来讲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在我看来,二者之间的联动,既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个显著特点。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有力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培育又推动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向更高水平发展。
  那么,目前我们已有哪些制度设计?如何找准二者的联结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我们具体该如何推动开放创新呢?

  ■所有的金融开放创新,都建立在守住风险底线基础之上。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试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定义是“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在四种情况下保留资本管制:跨境金融交易涉及到洗钱、为恐怖主义融资及逃税;企业及个人的外债及货币错配;短期投机资本流动;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

  ■完全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交易媒介(支付工具)、计价单位、价值贮藏职能。中国现在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经常项目)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及部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即主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的职能

  ■上海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流通,推进贸易、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同时,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为此,要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展境外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和金融类投资,允许或扩大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在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投资

  ■亚投行的使命不单是地区性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是一个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的新全球发行中心,是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谋势之举。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亚投行营运中心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密连接,特别是在事中事后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系统监管方面试验有效的、可复制的制度模式

  建立制度框架,在守住风险底线基础上实施开放创新

  2015年2月1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2015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简称“金改40条”)。这两个文件被认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3.0版。
  《实施细则》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本外币一体化境外融资制度,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同时,建立对外债规模、币种错配、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及“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监测分析和管理系统。
  “金改40条”将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将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的重点聚焦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及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等方面。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账户的分类,截至2016年,人民币在资本账户分类40项中,有35项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可兑换,完全不可兑换的仅有5项。“金改40条”着重实施外汇管理改革、资本市场开放、个人跨境投资、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和风险防控等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探索路径。
  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金融开放创新的监管要求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所以风险防控和金融开放创新要整合在一个制度框架中。试验区的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体系、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构成了开放创新与风险监管相结合的制度框架。
  从具体操作来看,针对资本项目开放,率先建立资本账户开放的路径和管理方式。在路径上,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中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依据统一规则,自主选择从境外融入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在管理方式上,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采用现代金融监管工具和方法,对风险实施动态监测,确保金融安全。
  此外,还建立了适应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收支统计与监测体系,以及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模式。金融机构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纳入国际收支统计范围,满足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后所有涉外交易类型的统计需要。
  当然,所有的金融开放创新,都建立在守住风险底线基础之上。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试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定义是“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在四种情况下保留资本管制:第一,跨境金融交易涉及到洗钱、为恐怖主义融资及逃税;第二,企业及个人的外债及货币错配;第三,短期投机资本流动;第四,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在这些管制条件约束下,金融开放创新的方向是使境内境外企业及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资本市场更加开放,金融服务业更加开放,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自由使用的货币。

  打造货币兑换中心及资本、投资平台,为全球市场融资

  有了制度框架只是第一步,要撬动金融开放创新跃上新台阶,还必须找到那个关键的支点。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入商品—资本输出阶段,人民币已进入国际货币通道,成为全球支付货币之一。根据经济全球化态势及中国的发展阶段要求,人民币—美元双主权货币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特征,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开放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接点。原因主要包括:
  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要求资本项目开放。
  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谈到浦东开发开放时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是世界性货币兑换中心及资本、投资平台,为全球市场提供融资。要成为全球市场的融资平台,一个关键的制度技术条件就是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的定义是:居民和非居民为了实现资本项目下的投资或交易,能够按照市场汇率将持有的金融资产在本币与主要国际货币之间进行自由兑换。
  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球范围内呈现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趋势。其中,资本流动主要在发达经济体之间发生,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流动也有较显著上升。全球范围内总资本流动的大幅上升,反映了实体经济增长与金融的关联性趋于紧密,也折射金融创新及各国制度改革使全球流动性条件得以改善。为使金融与经济、贸易的发展相匹配,中国一直在稳步实施金融开放创新改革,最终要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目标。
  另一方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背景和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通道,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货币职能,成为国际货币。完全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交易媒介(支付工具)、计价单位、价值贮藏职能。
  中国现在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经常项目)中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以及部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即主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的职能。目前,中国跨境贸易总额中约有25%由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在全球结算货币中大致排在第四五位。这只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初始阶段。
  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必须要具备货币的全功能,即交易媒介、计价单位、价值贮藏职能。要实现价值贮藏职能,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必须可兑换。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领域的使用,并拓宽人民币回流通道,增强人民币的国际投资功能,使人民币国际货币全功能培育与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有效配合,互动推进。
  从操作层面看,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是有联系的。一旦实行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就给国际投机资本的进出打开了通道。而如果本币是国际货币,就可以分散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减少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的损失。上海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流通,推进贸易、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三者并重,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同时,拓宽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扩大境外人民币境内投资金融产品的范围,促进人民币双向流动。为此,要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展境外实业投资、不动产投资和金融类投资,允许或扩大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在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要稳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逐步扩大本外币兑换限额,率先实现可兑换。

  人民币债券市场,有望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突破口

  从具体做法上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着力点:
  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金融链接端。
  舆论普遍认为,亚投行的使命不单是地区性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是一个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的新全球发行中心,是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谋势之举。在这样一个大格局中,上海自贸试验区要以国际金融制度创新为切入口,与“一带一路”对接。凭借自贸试验区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为亚投行的运营提供制度创新支持和技术支持。
  亚投行是“一带一路”最高层面的战略节点,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着重点和切入点。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担起引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重任,推动全球金融格局变革,形成对“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持。这是上海有条件做得最核心、最有技术含量的事。
  二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成为人民币全球循环支付和交易中心。
  2015年12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在上海上线运行。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增长,现有以清算行为主要渠道的清算模式将不可持续。该模式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支付业务、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和离岸人民币存款定价基础等功能将逐渐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所取代。
  上海要依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及相应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设在上海的先进数据运营中心,满足覆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及资本项目下的国际金融交易需求,成为人民币全球循环支付和交易中心。
  三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争取亚投行营运总部或支付中心进驻。
  亚投行对亚洲的基础设施贷款中,如果人民币占融资的较大份额,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机制。而人民币融资要占较大份额,就必须有便捷、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及将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市场顺畅联通的渠道。
  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亚投行营运中心建设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密连接,全面有序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相应的监管制度和金融业务创新,特别是在事中事后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系统监管方面试验有效的、可复制的制度模式。
  四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先行培育国际性人民币债券市场。
  截至2016年10月,未偿还的中国在岸债券总值约7.5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新兴市场债市其余部分的规模。上海可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相结合,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国际性人民币债券市场。
  在这方面,上海已经有所实践。同时,上海债券市场的发行量、托管量和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在体量、结构、信用评级等方面为国际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有条件使国际性人民币债券市场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上一篇:【名家讲坛】潘公凯:中国画的笔墨问题
下一篇:【法学讲堂】为什么要对非公有财产加强刑法保护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