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中山陵营造记
中山陵营造记



 

                 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中山陵时的全景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灵柩移入中山陵正门时的情景。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位于南京的中山陵成为凭吊孙中山先生的好去处。
      中山陵是安葬孙中山先生的陵园。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因为孙中山生前遗愿要葬在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在南京选址修建中山陵。中山陵苍松翠柏环抱、庄严肃穆,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经典。1929年,孙中山灵柩移至中山陵。
      近日,相关部门也披露了珍藏的中山陵建设档案,在这些档案中,人们也了解到中山陵建造过程中的更多故事。
      1 孙中山立遗嘱葬于南京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同年12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代表会议上,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可惜的是,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91天,孙中山大总统的位置就被袁世凯窃取。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革命,其生前就提到过死后要安葬在南京。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与胡汉民、郭汉章等人在紫金山打猎。孙中山看到紫金山前临平川,气势雄伟,他便说道:“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其立下遗言:“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提醒人们勿忘革命,是孙中山要求葬于南京深刻含义。
      据《首都志·山陵上》记载:“中山先生以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卒于北平旅邸,遗嘱归葬于京紫金山。至四月十四日,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遵总理遗言,勘定钟山东部茅山南坡为墓地。” 后来葬事筹备委员会推举张人杰、汪兆铭、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等12人为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4月18日葬事筹备处正式成立于上海,推定杨铨为主任干事,孙科为家属代表,负责办理葬事。
      关于墓地选择,遵孙中山先生遗嘱,由孙夫人宋庆龄,其子孙科等人实地勘察。1925年4月23日,决定以南京紫金山之茅山南坡为陵墓地址,葬事筹备委员会划定2000亩的墓地范围,其中1200亩的民地,由葬事筹备处陆续出资购买。
      2 陵墓未建成设计者去世
      与此同时,葬事筹备委员会面向社会征求陵墓图案。1925年5月16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登报公布征求陵墓图条例,截稿时间为9月15日。在“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中,对陵墓设计提出了要求:1、“祭堂图案必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容放石椁之大理石墓在祭堂内”。2、“墓之建筑形式不得与祭堂建筑太相悬殊,墓室须有防盗之铜门”。3、“祭堂应建于海拔175米高坡上,四周应有充分空间,遇火警时不致延及祭堂。堂前应有可立5万人之空地,备举行祭礼之用”。另外还要求,一切建筑均用坚固石料及钢筋混凝土,不得用砖木之类的材料。建筑总费用30万元。
      当时,为应征者开出了奖金:“美术家应征者只交陵墓图画,未附建筑详图的,头等奖1000元,二等奖750元,三等奖500元;建筑师应征者交全部建筑详图的,头等奖2500元,二等奖1500元,三等奖1000元。”
      当年9月15日,从海内外共征集到设计图案40多件,这些图案全部陈列在上海市四川北路大洲建筑公司三楼。此外还邀请了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等专家担任评判顾问,请他们写出书面评判意见。
      1925年9月20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与孙中山家属在大洲公司召开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最后,大家一致确定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中山陵图案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是范文照,三等奖是杨锡宗,还有七位名誉奖。
      自由钟方案设计者吕彦直(1894—1929年),山东东平人。清华大学毕业后,1913年考取庚子赔款公派赴美国留学,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深造,受业于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非。1920年回国,在上海开办彦记建筑事务所。设计中山陵时,吕彦直三十出头,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如果不是采用征求陵墓图案的方式,很难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1925年5月,看到征求陵墓方案的消息后,吕彦直立即到葬事筹备处报名应征,领取了12幅墓地地形照片和2幅紫金山地形标高图。为了使设计方案贴合地形,并与山势、环境融为一体,吕彦直还多次带着墓址地图到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中茅山南坡,反复踏勘墓址地形。艰苦的实地勘察,为他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设计出最能体现孙中山先生精神风貌的陵墓建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主持中山陵建造时,吕彦直积劳成疾,1929年3月18日,在中山陵工程还未完成时,患肝肠癌去世,年仅35岁。为表彰吕彦直在建造中山陵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的西南角奠基室内,还为他建造了一块纪念碑。
        3 设计平面图为钟形
        孙中山临终遗嘱说,他致力于国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并勉励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必须努力”。受此启发,吕彦直采用的是自由钟图案,它又称警示钟图案,其平面呈现木铎(警钟)形。铎是古代一种器物,其声宏远“使天下皆达道”,铜身铜舌者为金铎,铜身木舌者为木铎。武士奋金铎,文士振木铎。木铎有传达命令,振鸣警众,宣扬教化的作用。吕彦直木铎图案的设计把孙中山的思想比为木铎,以“唤起民众”,其设计图案,寓意深刻。
        从图形上看,祭堂外观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祭堂和墓室分开,祭堂在前,墓室在后,使用祭堂时,墓门可以不开。墓室为圆形,墓圹一周建有石栏,便于谒陵者依次瞻仰。墓穴建在地下,即使地面建筑毁坏,墓穴也不会受到损坏。
        吕彦直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在同一中轴线上安排了陵前广场、博爱坊、登山墓道、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筑。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构成整个陵区庄严肃穆的氛围。其建筑形式则采用中国传统式样,并加以创新,如祭堂采取中国古建筑的重檐歇山式,但四角筑以堡垒式方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所没有的。此外,中国古代陵墓墓室多在地下,而中山陵的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游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
        墓道入口处,有一座花岗石牌坊,牌坊又称牌楼,是古代常用的建筑形式,一般多建于陵墓、祠堂、衙署、庙宇之前。中山陵的牌坊横楣上镌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故这座牌坊被称为“博爱坊”。
        牌坊之后的墓道长达480米,分为三道,中道宽12米,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道各宽4.2米,柏油路面。中道与左右两道之间,对称地排列着五对长方形的绿化带,栽种雪松与桧柏。
        墓门之外为祭堂(通称陵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外壁全部采用香港花岗石建造,顶为蓝色琉璃瓦,堂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设计之初,吕彦直原来考虑用铜瓦,比较坚固,但是铜瓦造价昂贵,葬事筹备处决定用蓝色琉璃瓦。中山陵所有建筑物都是白墙蓝瓦,与国民党党徽青天白日基本色调一致。
       祭堂前有大平台,分左右两方,北部及左右均为花岗石拥壁,前为石栏,台下周围铺设草地。祭堂四周,建有四间堡垒式方屋,作为收藏纪念品及供谒陵者休息的地方。吕彦直创新地将中国传统式歇山式大屋顶切去四个角,而且方屋的建造高于屋檐。形式上创新,而且有美感,不足的是留下了四角漏水的问题,需要常常维修。
       墓室为半球形封闭式建筑,直径18米,高11米,墓体坚固异常。墓壁用三层材料建造而成,外面用香港花岗石铺砌,中间用钢筋混凝土,内壁用妃色人造石贴面,顶部采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则用白色大理石铺砌。墓室中央,有圆形的大理石圹,直径4.3米,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谒陵者可以沿着石栏杆绕墓圹一圈瞻仰。
        4 分三期建造中山陵
        中山陵在建造风格上,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的陵墓建筑风格,如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传统陵墓中常有的建筑形式,而封建帝王陵墓中常出现的等级威严的石人(文武大臣)、石兽等“糟粕”,则予以摒弃。
       同时中山陵还吸取了西方建筑的先进理念,比如钢筋水泥的运用就是一例,在传统建筑中,采用的黏合材料只有黄土、米浆等。最后,中山陵将一个个孤立的建筑用宽大的石阶、平台、大片绿地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座气势恢弘,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现代陵墓,这座民国时期由中国建筑师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建筑群,也成为民国建筑的经典之作。
        不过,在当时,因为中山陵墓工程浩大,受经费等限制,分三部分进行。当时整个工程的预算以30万元为限,实际上,后来费用大大超过这一限额,1929年6月奉安大典前,仅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工程就耗资143万元,还不包括购地费,道路、桥梁等费用,到了第三部分完工时,总耗费240万元。
       中山陵第一部分工程包括祭堂、墓室、平台、石阶、围墙、石坡等,于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工程由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承建。按规定,这一部分工程应在14个月后完工,即1927年3月15日以前完工,当时由于时局的影响,工程进展缓慢。
       第二期工程包括水沟、石阶、护壁、挖填土方等,于1927年10月招标建设。工程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由于这时期南京政府的成立,时局比较稳定,施工进展比较顺利。
       第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门、碑亭、围墙、卫士室等。这期工程是在奉安大典以后进行,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这一期的工程直到1932年2月底才全部完成。
       陵墓开工后,除了经费,还有许多困难。首先是材料运输的困难。1926年3月12日举行了盛大建陵奠基仪式,陵墓所用石材或为苏州金山之花岗石或为香港之花岗石。另外,有的建筑石料还来自海外。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运输障碍重重,费用也高,这大大延长了建造时间和建设成本。其次,石料运抵南京后,怎么运到紫金山上,也挺费事。陵园开工后,修建了一条长约3公里的石片路,这条路由墓地向南直达钟汤路(今宁杭公路)。当时汽车很少,运送材料主要靠骡车、马车,加上开工时遇到不少雨天,坡高路滑,运输十分艰难。当时没有什么机械设备,运输材料、修建主要依靠人力,陵园的工程又很大,修造起来非常不容易。
       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孙中山葬事委员会筹备处由上海迁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议:为致敬孙中山伟大精神,将紫金山全部划归于中山陵园。此后又函请江苏省政府,将“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移转管辖。之后陵墓第二、三期工程相继进行。
       5 修建迎榇大道安葬孙中山
       建成后的中山陵,时称总理陵园,陵园范围包括紫金山全部,《总理陵园小志》记载:“面积45772亩,环园40.6华里,东西长2.3华里”。陵园“在紫金山南坡,左邻明孝陵,右毗灵谷寺。墓室位于五百四十尺高度,高出明孝陵三百余尺。自墓道口上达墓室平面距离约二千三百尺,高低相差约二百四十尺,故自下仰望,极为崇高。全部建筑采用吕彦直建筑师之图案,融合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神,庄严简朴。自大路端上石阶,经打石牌坊过一千四百五十尺之水泥墓道,达陵门,越碑亭,上石阶,凡二百九十级,达祭堂平台。祭堂位于平台之上部,墓室在祭堂之后。”
    为迎接孙中山灵榇的安葬,1928年国民政府又借华侨飞机捐款150万,修建一条由下关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
        1929年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了总理奉安委员会,北平、南京同时开展了迎榇和奉安的准备工作。1929年5月,由下关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全线通车。5月7日,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自5月26日至6月1日,全国下半旗致哀。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碧云寺向前门火车站启运。5月28日上午10时40分,灵车到达南京浦口站,南京国民党军政要员都到浦口站迎榇。灵柩渡江后送国民党中央党部暂厝。6月1日,灵柩自中央党部起灵,经迎榇大道送至中山陵。正午12时,奉安大典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安放在美国造铜棺里。此后,中国国民党决议不再设立“总理”一职,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并尊称其为“永远的总理”。
       1929年6月30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派胡汉民、蒋介石、张静江、谭延闿、李石曾、蔡元培、于右任、林森、宋子文、孔祥熙、林业明等19人为委员会委员,指定林森、林业明、叶楚伧、孙科等人为常务委员。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是:护卫陵园,管理陵园,办理陵墓工程及陵园建设,办理陵园农业事业,指导陵园内新村建设等。陵园还下设总务处和警卫处两个机构。
       除了主体建筑,雕塑也是中山陵重要组成部分。建造中山陵时,筹委会决定在中山陵墓室内放置一尊可供人瞻仰的汉白玉孙中山仰卧像,并向全球招标。1928年,捷克雕塑家高崎设计方案中标。在灵寝设计方案中,除了墓室仰卧像,还要求设计便于祭祀的灵堂中山坐像。筹委会仍决定在国际范围内公开招标。最终,波兰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中标,朗特斯基选用了世界上最好的雕塑材料——意大利白石进行雕琢。奉安大典的第二年,即1930年10月,朗特斯基才在巴黎完成作品,坐像造价150万法郎,运费10万法郎。次月雕塑运抵南京,在中山陵祭堂举行了坐像落成典礼。
       除了陵墓,陵园内还修建了一些配套工程。比如,在第一期工程竣工前的1928年底,在小茅山顶万福寺古刹旁,修建了永慕庐,作为总理家属守灵处,建筑古朴,风景清幽。
    与中山陵配套的纪念建筑还有中山陵广场的宝鼎、音乐台,位于陵墓东首小山的光化亭,二道沟梅岭的仰止亭,二道沟小湖旁的流徽榭,陵墓与灵谷寺间的桂林石屋,陵墓西侧的行健亭和永丰社等。
        1928年3月,“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紫金山林区划归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并统称为中山陵园,从此,在中山陵园范围内开始了全面造林计划。到1936年,陵园共植树846万株。今日的中山陵山峦起伏,林涛如海。(黄强)

上一篇:学国学做有理想的人
下一篇:乘电梯心理学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