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一部伟大的人间史诗——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展望。在过去的80年中,中外人士对于长征的书写和以长征的故事为主题的图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每每读来仍多有体味。

$[page]$

然而,当我手捧这本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重新认知一位对这段传奇抱着异乎寻常热情的外国人书写的前所未闻的长征故事时,当年仁人志士那一腔热血义勇的家国情怀,那一些革命的感悟与思索,久久充盈激荡于胸。

“新闻记者不是文字匠,而是政治观察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首次了解长征是通过斯诺的《西行漫记》。此后,他一直对长征心驰神往。

1984年,几番周折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

苦难中的人格丰碑

该书的重点并非简单地重述长征的艰辛,为红军树碑立传,而是希望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可信、全面地展现于读者眼前。

对于长征的领导者、自毛泽东以下中共立国的诸位元老,书中均从早期经历开始一一介绍,探讨其思想形成的渊源和走向,并在书末点出了众多长征中坚人物的最终结局,使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了解长征对前辈革命者一生的影响。对于长征途经的路线、战斗和其他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作者也逐一走访,在书中以后来者的眼光来仔细斟酌和考量,可谓颇具匠心。

在一页页记载的采访史料中,笔者看到了“何如参加红军去,拼得热血换幸福”的慷慨,看到了“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的乐观,看到了视死如归的勇气、永不放弃的坚强。整个长征过程中没有一个革命领导人投向敌人。漫漫征程,他们每走一里就强大一分。

毛泽东和他身后的革命战士在长征的旗帜下一往无前。他们是在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斗争中,迎着腥风血雨与残酷的杀戮,成长起来的时代骄子,是热血浇灌出来的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承担起民族命运、国家危亡之使命的英雄儿女,是真正撑起历史天空的一代豪杰。

革命理想高于天

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全书洞见历史、涵养现实、托举未来,在留白处蕴蓄了看不见的能量。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然而本书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却又独树一帜。除了中国本土党史专家和经历长征的在世老人采访所言之外,作者还从大量中外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抽丝剥茧,以还原人物和事件的全貌。对历史存疑的问题如进行长征的决定,一、四方面军的冲突等作者也抱持开放的态度,多方采信,以期客观发掘史实。

索尔兹伯里在中国历史学家和在世的长征亲历者的帮助之下真切记录的叙述中,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画面、故事、细节等,全力重构了前所未闻的故事:长征不仅仅是枪来弹往,而是集三大战役于一身的与蒋介石和地方军阀之间的战斗,与自然环境的战斗。红军的指挥员久经锤炼,能力出众。他们一起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战斗。他们熟悉这块土地,也了解土地上生活的人民。

作者在《魔毯》一章中写道:“红军过草地时,一路上没有任何路标,也没有地标作参照,满眼望去尽是无垠的草丛。草叶高及人腰,甚至更高,遮盖着下面的水洼。地上有可供一人站立的僵实的土丘,但是被浓密的草丛盖住,很难找到。沼泽像水豆腐般酥软,积水常常能没到髋部,掉进去的人没等他们的同志前来救援就已没顶不见,而赶来救他们的人也往往一同被吞没。”“泥浆不仅湿滑,更像是糨糊,一旦堕入其中,就越陷越深,越是挣扎,下沉得越快。”

$[page]$

“没有吃的。战士们的饭量变大了,因为草地的跋涉很耗体力。他们把没有磨过的青稞谷粒生着咀嚼下肚。粗粝的青稞种子撕扯着战士们的肠道。部队里有一半人患了血痢。”

毛泽东长沙时期的老朋友蔡畅也在同一列队伍中,战士们把她认了出来。他们叫道:“大姐,给我们唱支歌吧。就唱《马赛曲》。”蔡畅向他们笑了笑,说:“好吧。别叫了。我给你们唱啊。”于是她唱起了《马赛曲》。战友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冲破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与敌人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但始终打不倒、压不垮,表现出了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将士用顽强意志征服人类生存极限,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征服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表现出了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雄心壮志。面对长期缺粮缺衣缺药的极端艰难困苦条件,红军将士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干粮让给同志,宁肯自己牺牲也要抢救战友生命,表现出了团结友爱的风貌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这些故事是一部史诗,不仅仅是因为淳朴的战士和指挥员在长征中所体现出的英雄精神,而且也因为长征本身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书中提出,长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程”,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也不是简单的胜利。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撤退之中,红军一次又一次在千钧一发之际避免了失败与覆亡。红军战士用毅力、勇气和实力,书写了一部伟大的人间史诗。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纵横十余省,长驱两万五千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他们翻越了崇山峻岭,渡过了激流险川,打了数不清的漂亮仗,击退了凶残的敌人,他们把红军的威名传遍四方。永远不会有人了解到底付出了多少人的代价。开始出征的时候大军有8.6万人,结束的时候仅余不足4000人。而且还不能直接用这些数字加减,因为长征途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扩红。这些“损失”了的人手并非全部牺牲,有很多其实是掉队的。

正如作者所称:“冰冷的数字无关紧要。长征是鲜血和勇气、胜利和失败、绝望和希望共同谱写的史诗。”

走好新的长征路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壮丽史诗,历尽浴血荣光,走向苦难辉煌。

长征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诚如作者在本书序言中赞叹,“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红军长征胜利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靠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长征铸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大渡河”“腊子口”需要征服。

路再长,坚持前行总会致远;山再高,不断攀登就能登顶。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长征播下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种子,播下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种子,播下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种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面临着更多困难,呼唤着我们持续接力、勇毅笃行,走好新的长征路。

褚振江(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宣传部)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篇:网红繁荣背后的文化隐忧
下一篇:诺贝尔文学奖再掀读书热 读书社交改变青年阅读方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