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文艺工作者“深扎”记:到生活中去 到人民中去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饶翔 郭超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中肯的话语和深刻的引领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两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南。

  脚踩坚实大地行走

  2015年12月11日,中国作协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隆重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向参加2016年重走长征路的作家代表授旗。

  “作家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踩坚实大地行走,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着人类的精神高地进发。”铁凝说。

  从2016年4月份开始,中国作协陆续组织作家分别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团、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寻访长征的历史遗迹,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长征精神,接受灵魂洗礼,触摸长征胜利80年来的时代巨变。吉狄马加、白庚胜、丹增、王巨才、高洪波、叶辛、刘兆林、阿来、柳建伟、王跃文、范稳、东西、武歆等5批次150余位各民族知名作家、网络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先后踏上了长征路。

  “走和不走有很大区别,”作家宗仁发说,“走的时候获得了现场感,很多史实虽然通过书本已经知道了,但在现场感受到鲜活的历史细节,对作家重新思考人生、生活、文学,甚至对写作观念的修正都有很大帮助。”

  作家们不仅体验着长征路上的历史,而且体验着长征路上的现在,观察着长征沿线的巨大变化。评论家张未民说,走在长征路上,就是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路上。在瑞金和井冈山,他对看到的两处标语记忆犹新,上面写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他说,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即是提醒大家牢记历史,中国文学也应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之路上。

  两年来,从西北大漠到沿海小岛,从边防哨所到森林草原,从城市建设到兴农一线,文艺工作者们的身影和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他们一次次远行,一次次归来,又一次次再出发。

  参加“中国作家海上丝绸之路采访活动”后,文学评论家李美皆更加相信“亲眼所见”对作家的重要意义。在数字时代,资料信息可以轻松查阅获取,只有亲身经历的感受是无法取代的。每到一地,她都尽力与熟悉当地历史风俗的人多交流,“听他们谈论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是书本上无法取得的珍贵经验”。

  “借用一句话说,这里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参加“文学三沙行”活动后,青年作家徐则臣讲起少年时代的边疆梦、海洋梦和英雄梦,三沙行让这三个梦变得真实可感。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他对人与自然、世界、他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这些将与三沙人的故事一起出现在我日后的作品之中”。

  国家话剧院导演白皓天为创作西藏历史题材话剧《共同家园》,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先后14次深入到高寒缺氧的西藏腹地,在农牧民家中体验最真切、最实在的藏区生活。

  “吃得了采风的‘苦’,才能享受创作的‘甜’。”刚从西藏采风半月归来的词作家宋小明说。

  从“身入”到“心入”“情入”

  “我们到过很多世界顶级音乐殿堂,赢得过无数赞誉,但基层群众的掌声最值得骄傲!”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2015年9月22日,关峡和国交的艺术家们带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农民管乐队、重庆特殊教育中心(盲童学校)扬帆管乐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媒体的镜头对准了沐浴在音乐阳光下的盲童,还有那一双双紧握着金光闪闪乐器的粗糙干裂的大手……

  两年来,中国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深入基层,组织各类主题活动200多场,参与活动文艺工作者1000多位,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区市66个基层活动点。参与地方各级文联和志愿者协会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文艺工作者近7万人,直接受益群众300多万。中国文联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去”“沉下来”“融进去”,从“身入”,到“心入”“情入”,实现深入生活与创作需要的对接,创作出一大批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血有肉、形象饱满生动、抒发真挚情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力作。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不断加强文艺支教和文艺培训,共招募选派数百名文艺志愿者在贫困区县近100所乡镇中小学开展文艺支教活动,开展“暑期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支教项目”,与中国残联共同启动实施“共享芬芳”文艺助残志愿服务行动。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课堂、摄影“曙光学校”、书法“兰亭学校”、“影视小屋”等品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翰墨薪传”书法培训工程纳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现已基本覆盖全国省级和部分市县级学校的书法教研员。文艺工作者在“深扎”中,把创作采风、汲取营养、锤炼品格与服务基层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中国音协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一直致力于美育教育工作。为西部地区写校歌,在叶小钢看来不仅是一份文化扶贫工作,同时也是为西部山区孩子带去美育教育的重要契机。几年来,叶小钢深入西部,创作了《临洮二中校歌》等一批校歌,并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让来自西部的孩子们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合唱团的同学共同演唱了校歌新作中的部分作品。演出期间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令叶小钢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深入生活,关键在于如何能“深”。“深”不是单向的,“生活”也不是异乡景色的浮光掠影和即物即景的记录,而是一个身入、心入、情入其中的入口。“通过这个入口,我们得以贴近现实、贴近地气,深耕现实大地,这是一个缓慢的生命成长的过程。”

  “故事可以编织,情感却是不能编造的。”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说,“人民不是喊在嘴上,而是要记在心中,父老乡亲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起伏,都会让我们牵挂和动情。”

  代代传承:“深扎”成为“家风”

  2016年5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启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开讲第一课,为宁夏各地的基层作家、文学爱好者带来了长达3个小时的精彩讲座。就是在那次活动上,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作家康鹏飞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14岁那年差点儿走上人生岔路,旧书摊上一本《平凡的世界》改变了他。“文学照亮了我的生活,当年正是读了三四遍《平凡的世界》,我才发现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的苦难和艰辛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们面对苦难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羞愧难当,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生活应该有新的开端。”康鹏飞说。

  《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自出版以来,持续20多年畅销。“路遥构思《平凡的世界》时,应该是想到了柳青写《创业史》,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柳青那样,去写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史诗性的作品。”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说。

  作为路遥的文学导师,柳青扎根乡间14年的个人实践,树立了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标高,他摒弃闭门造车、盲目想象的写作方式,将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发挥到极致。

  陕西作协主席贾平凹,与当年的柳青一样,把笔墨倾注在陕西的土地上,他几乎跑遍了陕南重要的乡镇和村庄。“生活为源泉,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只有接受生活的浸染,提笔时才能写出想要的东西。”贾平凹说。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家风”在文学艺术工作者这个大家庭中代代传承。

  中国音协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珍藏着父亲赵望云在最艰苦的时期拖着病体为他创作的12幅精美生动的册页作品,“封面题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我至今笔耕不辍的‘家风’”。

  家风代代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崛起的长安画派,其奠基人赵望云、石鲁等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中国社会的基层,把艺术创作的焦点放在人民大众的需求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鲜活的艺术作品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1970年,赵季平从音乐学院毕业直接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一扎就是21年。这21年练就了他对民间戏曲音乐深刻的理解和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的基本功,也使他更加理解父辈的信念与坚持。近年,赵季平的儿子、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文工团青年作曲家赵麟,在父亲的鼓励下沿着爷爷走过的路,深入祁连山3个多月,丰富多彩的“花儿”、沙漠中的声声驼铃给他注入了全新的乐思,创作出了具有中国音乐语言的大提琴和笙的双协奏曲《渡》。

  “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家风’在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中延续着、传承着,更加欣慰的是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中蔚然成风。”赵季平说。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0日 01版)

上一篇: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唐山开幕
下一篇:这本书最早向世界介绍了长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关于陈云同志《随军西行见闻录》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