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红色经典:伟大时代的恢弘史诗

 编者按

  “诗言志”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面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我们的诗人们,或为时代的鼓手,或为人民的琴师,努力伴随着祖国前进的旋律,唱出中华民族的心声,写下了能够长久留在人民心中的优秀诗篇。小说家、散文家和报告文学作家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的笔墨记录下了那些光荣的瞬间,那些辉煌的胜利,也记录了那些艰难曲折的红色历程,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恢弘史诗。这些恢弘史诗也被我们的影视艺术工作者和舞台艺术工作者们搬上银幕和舞台,经由导演、编剧及演员等的再创作,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传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红色文学艺术经典展现了中华民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传扬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承载着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历史不应被遗忘,英雄也不应被遗忘。每一次经典重温都是一次最好的纪念——我们的革命英雄,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形象,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活在书页间、活在舞台上、活在银幕中……

  红色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句话叫“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指的是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八部长篇小说,即《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杨沫)、《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这些长篇小说与诞生于同一时期的其他经典作品,如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白刃)、《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铁道游击队》(知侠)、《小城春秋》(高云览)、《战斗的青春》(雪克)、《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烈火金刚》(刘流)、《敌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三家巷》(欧阳山)等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红色文学经典”。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史诗性和英雄品格是这些红色文学经典最为显著的特征。它们以强烈的史诗意识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真实地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历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故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些作品又被称为“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其所讲述的革命历史的亲历者。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对《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革命生涯和文学生涯的概括,他们“并不是为了写作而走向战场,而是在那个弥漫着血与火的时代,和中国人民一起站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而那些艰难曲折的革命经历,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只要拿起笔,让思绪回到那个年代,就能重新获得力量,以百倍的勇气和意志,顽强地生活和写作。写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呈现了它高于生活的价值。”

  红色经典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和熠熠生辉的共产党员形象,《青春之歌》中绽放着青春风采、勇敢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女性林道静;《红岩》中忍受酷刑、坚贞不屈,怀着崇高理想、不畏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姐;《创业史》中勤劳朴实、坚忍不拔,虽然遭遇磨难却仍坚持创业的普通劳动者梁生宝……这些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伴随着红色经典作品深入人心,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激励着几代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而拼搏、奋斗。

  除了气势磅礴的长篇小说,作家们也留下了诸多其他体裁的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孙犁、茹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等作家在短篇小说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视角和个人经验,如《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英雄的乐章》(刘真)、《万妞》(菡子)等等。

  艾青、李季、李瑛、臧克家、严辰、张志民、阮章竞、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等诗人纷纷加入到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歌颂合唱中,《向太阳》(艾青)、《向昆仑》(李季)、《李大钊》(臧克家)、《漳河水》(阮章竞)、《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吐鲁番情歌》(闻捷)等都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值得一提的是,贺敬之的《雷锋之歌》在对雷锋这一新中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宣传赞颂方面,发挥了诗歌的特殊作用。

  在散文、报告文学、通讯特写方面,除了产生巨大影响的《记一辆纺车》(吴伯箫)、《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等作品之外,大型丛书《星火燎原》与大型丛刊《红旗飘飘》也成为一代人难忘的记忆。前者清晰完整地反映解放军的出生、斗争、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后者专门向青少年读者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光荣斗争的历史,歌颂近百年来我国历次革命斗争中的先烈和英雄人物,鼓舞青年一代向无限美好的社会主义英勇进军。

  进入新时期以来,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仍一再掀起热潮,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了新的发掘与拓展,产生了《东方》和《地球上的红飘带》(魏巍)、《高山下的花环》(李存葆)、《亮剑》(都梁)、《历史的天空》(徐贵祥)、《解放战争》(王树增)等经典名作。(记者 饶翔)

 红色影视作品:永不消逝的影像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影视工作者励精图治、潜心探索,创作了一大批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历经数十年的岁月淬炼,这些作品已化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记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之中。

  电视剧《亮剑》海报

  从《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中军民一心、与侵略者斗智斗勇,到《上甘岭》《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中战斗英雄英勇无畏、浴血奋战,从《南征北战》《西安事变》《大决战》《大转折》《开天辟地》中重大历史事件跌宕起伏,影响着中国命运的走向,到《烈火中永生》《党的女儿》《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中共产党人机智勇敢,在与敌人的周旋中经受住生死和信仰的考验,再到《小花》《柳堡的故事》《冰山上的来客》《青春之歌》中革命战士在体验个人情感经历的同时,实现精神成长……这些老电影没有震撼视效,不讲求人物容貌颜值,更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有些因为年代久远甚至画面模糊,对白不清,但却如窖藏佳酿,历久弥香,时至今日仍不断给观众带来感动和震撼。

  中国电视剧虽然起步比电影晚,在展现中国近现代史的峥嵘岁月与风云变幻方面却不甘示弱。一批红色题材电视剧精品,仿佛铜器一般,经过时间的反复擦拭,焕发出更加鲜艳的光彩。其中既有展现革命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恰同学少年》《赵尚志》,也有真实再现战争年代艰苦岁月的《长征》《延安颂》,既有以微观视角折射中国革命进程的《乌龙山剿匪记》《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的天空》《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有以浪漫主义情怀、戏剧化的手段呈现谍战风云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敌营十八年》《潜伏》,这些作品运用电视剧艺术的独特手法梳理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挖掘重要历史进程背后的故事,书写新中国诞生艰辛却伟大的历程,诠释“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共产党人的牺牲奉献,才使中国革命获得最终胜利,才让中国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

  梳理这些作品,不仅是对那段历史记忆的回望,更是对我国红色题材影视创作成功经验的总结。红色经典之所以魅力长在,首先在于其穿越时空的精神价值。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在和平年代显示出了不平凡的魅力。红色影视剧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一段段经典的台词,让观众跨越时空与那些革命先驱形象和那段历史岁月深情对望,从而获得对历史的沉思和现实的启示。红色经典影视剧的魅力,还在于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艺术追求。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呼喊着“向我开炮”的王成、视死如归的江姐、拥有“亮剑精神”的李云龙……一个个浓缩着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精神品格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鲜活灵动,真实饱满。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在情节设置、台词表演、插曲配乐、摄影构图等诸多方面精益求精,尤其是导演编剧的创作和演员的表演,都是实实在在深入生活之中体验得来的成果。这种脚踏实地,为艺术创作甘于寂寞、勇于吃苦的品德,尤其值得当下的影视工作者学习。(记者 李蕾)

 红色戏剧作品:跨越时空的舞台魅力

  2015年,诞生于70年前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复排并在全国巡演,第四代喜儿雷佳的成功演绎,让这部红色经典又一次征服了当下观众。同样,1959年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和1964年首演的歌剧《江姐》也一直久演不衰,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则是芭蕾中国化的成功范例。还有被誉为不朽经典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及新时期与之媲美的《复兴之路》——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并在戏剧舞台上发挥着发动群众、鼓舞人民的作用,其质朴和激情以及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1945年诞生的《白毛女》是中国的第一部歌剧,它以群众新秧歌运动和民间舞蹈为基础,讲述了穷佃户杨白劳和女儿喜儿的悲惨命运,其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引人共鸣,1945年在延安公演,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歌剧《白毛女》不仅起到了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作用,而且在艺术上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并为我国歌剧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红霞》均获得了成功,新时期以来又有《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民族歌剧问世。尤其是《洪湖赤卫队》和《江姐》,久演不衰,其经典唱段《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红梅赞》《绣红旗》等,成为最受国人青睐的经典红歌。

  与歌剧一样,芭蕾舞也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却是芭蕾艺术中国化的成功范例。尤其是《红色娘子军》继承了芭蕾的优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芭蕾舞的传统程式,独舞、双人舞、性格舞的处理完全从戏剧发展和人物塑造出发。更为难得的是《红色娘子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多次在国外演出获得好评,国外一些著名芭蕾舞团也曾经演出过此剧。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曾演出过《白毛女》。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于1964年,它通过歌舞概括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东方红》以其宏大壮美的场面,众多的民族表演艺术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又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问世。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艺术地再现了170年的历史画卷。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序曲《我的家园》以及《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五个章节构成,演出阵容大,表演手法多,气势如虹,震撼人心。其美妙绝伦的音乐舞蹈,变化多端的舞美设计以及高科技的声光电,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唱响。它以深刻凝练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曲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歌颂了红军指战员艰苦卓绝、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几十年过去了,《长征组歌》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其中的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此外,话剧《万水千山》《战斗里成长》《霓虹灯下的哨兵》《决战淮海》《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舞剧《刑场上的婚礼》《红梅赞》《铁道游击队》、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评剧《金沙江畔》《母亲》、歌剧《太阳雪》《我的母亲叫太行》等等,这些剧作不但反映了不同革命时期的战斗生活,而且在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探索,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尤其是剧中闪耀着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令人敬佩和震撼,在观赏的同时,亦获得一次灵魂的洗礼。(记者 苏丽萍)




上一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记
下一篇:重读“红色家书”:感受信仰的力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