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开卷有方
  开卷有益。
  开卷也讲求方法。
  这些名家读书,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智慧,但寄寓其中的态度却都一样:真正的阅读,是用心阅读。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读书三到
  一是设问。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以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来写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文,效果会更好。
  二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看多久都不会懂,所以,先跳过去,往前读,读着读着,可能忽然就能明白这个地方的意思了。
  三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十个工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过几遍后,就诵读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十个字盖完,也就把书背出来了。

  邹韬奋(记者、出版家):宝塔式读书法
  邹韬奋读书时总是先浏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上面做个记号,看第二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
  因为认识到读书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邹韬奋主张在选择书籍时,不仅要注意内容,也要特别注意选择文字。他在一篇谈论课外阅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几十个字一停的长句,看得多了,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个人的写作技术,写出来的东西也使人看了不懂,或似懂非懂,使人感觉头痛!”

  季羡林(语言学家):用的是笨办法
  季羡林读书治学,使用的是笨办法,是从基础做起的。通常情况下,他用比较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内容,就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之类,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再分类保存。
  季羡林就是这样既动脑又动手,扎扎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阅读与积累。

  余秋雨(文化学者):寻找“畏友”
  余秋雨对读书的观点是: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但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整理 本报实习生 查锦玲)
上一篇:青年如何经典“悦”读
下一篇:读书是需要主见的事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