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的,一旦人走了又无后人承继,这个非遗也就自然消亡了
■如果许多非遗失传了,我们损失的不只是某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遗中的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血脉,这对社会发展会带来恶果
■上海终于有了地方的非遗保护法,这对上海非遗这颗无形之珠的识与爱是一个重要文本
无形之珠的识与爱
——写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之时
中国古代有“买椟还珠”的故事,作为成语,它一直活在我们的书写和口语中,说明它今天仍有意义。人们容易被外在事物的艳丽所吸引,而不识内在东西的价值,这或许也是人在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弱点。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经常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还是因为人们不识其无形的价值,或者识一点,但不爱。因为更爱有形的新大楼、新商场。有形的珠子可以串成项链,无形的珠子往往容易散落。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到2003年第32届大会又通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以下简称非遗)的提出,让我们知道世界上除了有形的宝贝,还有许多无形的宝贝,它包括口头传说和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多种不同的文化遗产类型。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非遗文化正面临快速消亡和灭绝的境地。许多时候,物的寿命比人长,一块长城砖千余年了,至今人们仍可抚今追昔,但修长城人的歌谣、图纸,那个时代的工艺几乎已销声匿迹,只留下一段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成为千古绝唱。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的,一旦人走了又无后人承继,这个非遗也就自然消亡了。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提出非遗保护的科学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意味着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从有形上升到了无形的高度,也向全世界发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无形之珠的呼唤。
也许有人会问,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古国,除了许多地方的文物、建筑、遗址,还有大陆和台北故宫、各省市博物馆美术馆,藏品无数,典籍丰厚,它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智慧和才华的证明,体现了人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和审美取向,有这些珍宝在,非遗对我们还有那么重要么?举个例子: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在博物馆里,历代书法家的真迹、摹本、字帖不知其数,这是有形的遗产。但如果没有一代代书法家对弟子进行书法艺术的指教,没有民间书法活动的经久不衰,没有传统“文房四宝”技艺的传承,中国书法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并走向世界么?同理,中国的昆剧艺术被列为世界第一非遗保护项目,不只是因为它传统剧本、曲目的存在,而是因为它今天还在舞台上表演、延续了中国传统艺术优雅婉约的美学精神。这种无形的传承证明这个民族一脉独一无二的文化仍然活着、跃动着。反之,我们许多地方戏面对新文娱的冲击,重视和创新不够,观众日减,传承乏人,正濒临消亡的危机。这恰恰说明,传统只有活着才有价值。“非遗保护”的概念就是要让它活起来,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留在博物馆里的东西,那叫保存,属于历史的记忆。或许也可以通过整理文献、典籍,恢复某些失传的技艺,但这与人口心授的连续性、保真度,特别是这些无形遗产在积累、演变过程中的复杂成因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犹如物种的丰富性、相关性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美好生活的基础。当气候、生态、人的恶行造成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时候,人类意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所以就产生了许多“保护法规”、“保护组织”,有了许多“保护基金”。地球不能只有人类,保护其他物种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个道理人也是慢慢懂的,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时也要到自身面临危机时才会觉醒。文化也一样,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两种文化形态,如果只有好莱坞,只有迪士尼,或者只有太极拳,只有孔子学院,都不会是一个美妙的世界。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不能以民族沙文主义的态度来弱化小民族的文化。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人类文化的深厚性,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方文化的原创性为基础的。那些具有天赋和创新价值的非遗项目,承载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演进的信息,是与人的整体性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在没有媒体的古代社会,许多非遗承担着重要的教化和审美功能。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生前就说过,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就是靠京昆等地方戏剧来传播的。如果许多非遗失传了,我们损失的不只是某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非遗中的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血脉,这对社会发展会带来恶果,“横扫四旧”的“文革”就是最大教训。巧的很,就在笔者写此文时,看见李克强总理在人大记者会上回答一个提问:中国有这么多问题要解决,保护文物工作有这么紧迫吗?他说:“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滋养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这段话说了两层关系:1、文物与文化的关系;2、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它们是相关的。道德是要靠文化滋养的,标语口号式的宣传效果常常适得其反;文化是可以治社会病的,这样的药方才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在急着、忙着干许多事的时候,最容易怠慢、疏忽的就是那些无形的文化,因为它不能立竿见影,因为回报需要很长时间。
现在,上海终于有了地方的非遗保护法,这对上海非遗这颗无形之珠的识与爱是一个重要文本。在参与这部法的立法实践中,我目睹了人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从不同角度对上海非遗价值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保护艰巨性的充分认识。文广影视管理局有个前期立法课题报告,他们提供了诸多有说服力的案例。如:“江南丝竹音乐作为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对民族音乐史的研究及戏曲、民俗文化、群众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但时至20世纪60—70年代时,上海的许多传统江南丝竹班社由于后继无人而不得不自行解散。随着70岁以上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如今上海的江南丝竹更是处于后继乏人的境地。”再如:“‘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至今已有132年发展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唯一一个酱油酿造类项目。商务部、文化部要求钱万隆把品牌打造成酱油中的 ‘茅台’。但是由于采用纯天然酿造工艺,生产周期长,成本费用高,销售利润低,保护单位上海钱万隆酿造厂长期处于微利状态。因露天晒制的生产方式与现行食品卫生规定有所冲突,厂方还一度被质监部门要求暂停生产和运营。”类似的情况在“高桥松饼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海派紫砂艺术”等其他项目和领域也同样存在。
可见,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内在的驱动力,与保护非遗的原生态有时会形成尖锐的矛盾。即使在保护的理念下,商业化的侵蚀,有时也会造成对非遗文化内涵的消解。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镇、古村落的过度旅游开发,和一些手工艺项目的批量机械复制,就使这些遗产累积的先人文明以及这种文明的成型过程在渐渐消失。当然,如何让我们的非遗像“爱马仕”那样,时尚地进入现代社会又保持其内核不变,这是一道更加需要花心思去研究的课题。想起中国隋唐时期,有一种传统乐器叫尺八,其音色苍凉辽阔,最能表现东方特有的空灵、恬静意境。后来作为唐代的雅乐传到日本,当地的禅宗寺庙将尺八作为修禅吹奏,继而融入本土音乐,成为日本的传统乐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如今,现代尺八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与多种西洋乐器合配演奏。2008年,澳大利亚悉尼还举办了世界尺八大会。而在它的故乡中国,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尺八?国际研究领域也习惯性地把尺八称为日本民族乐器。这是不是很令人遗憾?
我们常说民族自尊心,这种自尊不仅因为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悠久,而且应该是好的传统、好的文化、好的东西都活着,不仅活着,我们还能海纳百川,美美与共,吸纳外来文化的好东西,我们的自尊心才是踏实的,从容的、优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