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
繁荣文化提升精神品位
图为以“流淌在生活 一场通往审美的生命体验”为主题的廊坊非遗美学展开展,来自拉美的学员认真向固安柳编非遗传承人学习柳编制作技艺。本报记者 张泰源 摄
文化,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而言,是灵魂所在,精神所托。
70年来,我市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和文化成果;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有精神生活的充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的文化事业也迎来了春天。尤其是近年来,我市以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城乡百姓乐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我市强力推动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了廊坊市文化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文联美术馆、好人善行功德馆,以及霸州博物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范家坊工笔画院,三河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全力打造“乡镇半小时文化圈”和“农村十分钟文化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擦亮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活动年年有,月月新,渐成风景。我市通过常年持续的品牌活动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丰富百姓生活,不断擦亮廊坊文化活动品牌。
连续坚持23年开展“彩色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连续12年举办“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精心打造“梦想如歌”合唱艺术节、“百名画家画廊坊、百名摄影家拍廊坊”优秀作品巡展、“文化体验小镇”、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博伴我成长”、文化体验大讲堂等十大系列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开展百场以上精品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品牌文化活动蜚声省内外。
近年来,相继原创河北梆子《蒙水桥》《吕端》《宋相吕端》,大型评剧《金莲三寸》、现代评剧《妈妈》《寸草春晖》《秋月》、舞台剧《双河》、大型反腐题材现代京剧《脚印》等剧目,在各类型的戏曲、评剧、文化节等活动中斩获众多荣誉。
持续推出的文艺精品,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惠民盛宴、培育了市民的艺术素养,也给这座城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竞争力。
我市在紧邻京津的“北三县”和廊坊市区,精心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引进动漫游戏、演艺会展、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项目。中信国安影视中心、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中产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燕郊影视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项目落户廊坊。大力推进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形成了产业聚集,先后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5家、孵化器31家,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和创新团队达500多个。
依托文化资源集中文化产业,我市建成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园、大厂微软游戏创新中心等,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12个、市级16个,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亿元,推动了文化产业项目集聚发展、跨界融合。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全面开发各地文化产业潜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小城镇、大产业”发展模式。第什里风筝小镇、威武屯骑行小镇、别古庄核雕小镇、庄络亲子农场小镇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70年,廊坊把文化融进城市发展。廊坊正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京津冀文化体验名城,让城市吸引力越来越强,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本报记者 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