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2016年四大文娱热点前瞻

  报告显示,文化娱乐产业在2020年有望达到一万亿元。在万亿级市场规模的驱动下,文娱产业将呈现出哪些特点?带有哪些变化?记者采访多位专家,选取其中四大热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户外类和歌唱类节目仍占领荧屏

  网络综艺日趋高投入、精品化

  2015年,真人秀节目呈现井喷的态势,仅湖南卫视一家就宣布2016年将有20余档新节目上线。据了解,2016年综艺节目数量将超过200个,单季度综艺节目也将突破50个大关,那么,2016年的综艺格局会有怎样的风云变幻?

  从节目形式来看,易观智库互动娱乐研究中心主任薛永锋认为,户外类和歌唱类节目仍是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打产品,主要是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微创新。整体来看,今年很多卫视推出的新节目都是围绕当下最热门的元素——户外、游戏、体验、选秀等。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提出,音乐节目方面明显的趋势是音乐游戏类的节目开始流行,例如江苏卫视的《蒙面歌王》、北京卫视的《歌手是谁》、爱奇艺的《偶滴歌神啊》等都出现在荧屏上,节目都加入了“对口型、假唱、竞猜身份”等游戏化元素,而2016年这个趋势也会持续。

  同时,文化竞赛类节目也是一股清新势力。《中国成语大会》《最爱是中华》《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人们在娱乐同时收获汉语知识,增加文化底蕴,让人耳目一新。

  薛永锋告诉记者,易观智库年度数据显示,2015年电视综艺节目已经出现了饱和现象。2016年电视综艺将进入瓶颈阶段。相较之下,纯网络综艺有蓬勃发展的势头,一方面年轻人收看习惯转变,网络综艺在制作上脑洞大开、玩法更加新颖,更能锁定95后、00后观众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电视台优秀主持人和制作团队转向网络平台发展,不仅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也成就了一批勇于为互联网原创内容买单的广告主。

  2016年,网络综艺已经进入到了高投入、精品化的阶段。无论资金投入还是制作班底、主持与嘉宾阵容方面,相比较电视综艺栏目有得一拼。

  虚拟现实还有多远?

  VR技术进入初级运用阶段

  试想未来某一天,你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用手机选好了想看的电影,戴上特制眼镜,就进入一个现代的虚拟IMAX影厅,这是你自己的包场。电影开始,你可以选择继续在虚拟IMAX厅观看,也可以选择进入电影场景。如果你选择进入场景,黄晓明或者李易峰可能就在你身边,甚至还会向你点头致意。

  这就是2015年末最热门的概念之一,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即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Jaron Lani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其内涵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这种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不少业界人士声称,VR元年已经到来,2016将是VR爆发成长的黄金时代,VR设备销量2016年可能达到千万套。

  中国在VR领域,紧随世界脚步,目前仍然停留在“概念”阶段。薛永峰告诉记者,2015年底,VR概念的火爆已经体现在了股市上。短短三个月时间,52家A股都套上了虚拟现实的标签,目前A股共计有61家VR概念股。越来越多大公司进入这个领域,国外,Facebook、Google、苹果、索尼等大型国际公司,国内,阿里、华谊、腾讯、百度、联想、乐视、华为、暴风等也相继在VR领域投入资金并成立研发团队。

  日前,腾讯研究院安全研究中心推出《VR行业及生态研究报告》,报告收集了线上调研有效样本1106个,并深度访谈18位消费者及5家厂商。据估算,网民中潜在VR消费人群约为3.44亿。消费者类型分为深入了解型、保持关注型、有所耳闻型,三类消费者占比分别为4.6%、23.8%、71.6%,潜在消费金额分别为2392万元、9647万元、2.23亿元。

  就目前发展来看,VR技术在国内外都属于中级甚至是初级的运用阶段。陈少峰认为,VR技术需要克服三个问题:一是VR技术仍需拓展内容的丰富性,二是VR技术成本较高,三是,体验时头晕(和裸眼3D、4D效果比较)。考虑推广时间在内,估计2017年发展势头会更加迅猛。

  碳排放标准制定

  推动低碳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

  日前,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表示,发改委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去年12月已正式报国务院审议,2016年将加快推进该条例出台。业内人士认为,产业低碳化发展迫切,在众多产业中,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文化产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平台类文化产业,比如互联网平台等等,整体属于低碳产业。另一类,文化娱乐设备制造业,这类型常常出现“高碳现象”。比如,“舞台造碳”主要是舞台灯光的问题,还有转台、升降台、喷烟雾等特技需要。一些院团各自为战,乐队、舞蹈队、舞美队以及服装和器材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这两部分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对于社会环保节能的影响不同,要求我们一方面对于文化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另一方面,改变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造业思维”,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提升技术含量来降低能耗。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认为,一些地方盲目上马文化产业园区、主题文化公园项目,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绝大多数却是亏损的,不仅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种产业开发行为是明显的高碳发展模式。各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大量消耗人文、自然资源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此外,业内人士提出,低碳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广泛应用数字、网络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加快低碳文化的传播和社会影响。将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电动汽车、物联网、智能电网等低碳技术和低碳知识融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去,并在项目的选择和投资发展方面,融合这些低碳技术和低碳科技项目。推动低碳科技知识和低碳文化资源在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传播与影响,可大大促进低碳文化资源的共享利用,进而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转型。

  《著作权法》将第三次修订

  成为推动原创的重要突破口

  2015年1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表示将要推动《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订,通过版权保护来促进音乐产业尤其是数字音乐的有序发展。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稿草案与之前有哪些明显变化?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张春杰律师总结四点,首先,由现行著作权法的六章六十一条调整为八章九十条,体例结构变化较大。其次,著作权的权利内容普遍增加,如出租权、追续权等。再次,对著作权授权机制和交易模式作了重大调整。最后,著作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著作权法》的修订:第一,增加了对版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侵犯著作权的赔偿现行的法定赔偿上限为50万元,草案中增加至100万元。修改稿增加了惩罚性赔偿,两次以上故意侵权,就可以进行惩罚。第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新增出租权。第三,增加了录音制作者享有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第四,增加了表演者的出租权以及在视听作品中获取报酬的权利。最后,新增追续权,延长了摄影作品的保护期。

  当然,在《著作权法》修订设计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争议。比如,关于法定许可问题。“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其他录音制作者可以在法定条件下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即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的规定,音乐界人士联名提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3个月时间根本不足以收回成本,将会严重打击音乐原创的积极性,会直接或间接危及到相关企业的生存。又如,集体管理问题。草案中著作权集体管理向非会员延伸的规定,引起了诸多非会员权利人的质疑,延伸管理的条件未必成熟。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使用,新技术催生出著作权保护的新规则。在修改稿中专门增加了一章: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但是立法毕竟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著作权限制制度在立法技术上应当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如云计算、3D打印技术等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时可能引发第四次法律的修订。

上一篇:[文史]《二进宫》进的是紫禁城哪座“宫”
下一篇:“文化+”融合创新的样本——解读“河北文创上市第一股”创新路径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