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我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成果纪实

市、县两级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专项资金共计5944.6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302.09万元,撬动各级财政和社会力量文化投入超过20亿元;

全市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家,拥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推进印刷园区建设,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园区总规划面积2860亩……2015年,我市各项文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廊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优势地位,我们必须要‘端得出好菜’,并形成相当的规模,助力文化体验城市建设。”廊坊市委书记王晓东在考察文体设施建设情况时这样强调。

市长冯韶慧也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全市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和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顺利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实现廊坊“四个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面对全市文化资源相对有限的实际,作为文化主管部门的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努力解放思想,坚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体验城市为核心,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积极创新手段,开创了精品文化不断涌现、文化设施日益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锻造城市文明之魂 人民乐享文化硕果

文化,是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灵魂。

为推动各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培育和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典型。2010年12月21日,全国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霸州召开,总结推广霸州经验。成为全国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霸州,对全国、尤其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示范推动作用。


在完成全国“示范项目创建”的基础上,霸州市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宗旨,以强化政府行为为抓手,以常态管理机制为保障,以品牌文化活动为特色,以文化人才队伍为支撑,构筑起“以文惠民、以文聚民、以文育民、以文化民、以文娱民、以文养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实力霸州、活力霸州、绿色霸州、幸福霸州”。

2013年11月,我市正式取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协调联动,开启打造文化体验城市名片、建设文化强市征程。


两年来,我市高标准完成示范区创建标准各项任务,主要发展指标领先中部、看齐东部,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具有廊坊特色、在中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广覆盖、高效能、可持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两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保障;政策、资金支持,人才、技术保障;落实服务评估和工作要求五方面任务,加强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开展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服务权益,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

两年来,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创建专项资金。各县(市、区)落实创建专项资金5945万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302万元……

2016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将进行审核验收。对此,廊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点谋划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市群艺馆改建进度,督促县级完成未达标文图两馆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全面完成乡村两级文化设施达标任务;协调落实乡镇(街道)文化站3名人员编制,每个村和社区有1名文化管理员,有2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做好制度设计落地工作,以三河市为试点,开展“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形成示范效应;市县两级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和培训辅导活动,努力营造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氛围;上线运行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完成二期建设内容,整合文化资源项目,推出在线预约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委托大厂评剧团创编一台示范区创建成果演出剧目,开展各县(市、区)巡演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收集汇总市县乡村四级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统一规范,细化条目,建档立册,辑印成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以督促建、已查促改,督导推动各县(市、区)全面落实各项创建任务。

惠民政策温暖人心 奏响文化民生最强音

公共文化是基本民生。


凛冽寒冬,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和“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为市民送来温暖、增添喜庆;炎炎夏日,“欢乐城乡·文化惠民”系列文化活动,伴市民清凉消暑、愉悦身心……


“十二五”期间,文化惠民政策在我市伴随各类精心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扎实落地,贯穿全年,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陶冶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气质,提升着市民的集体文化素养。


“同筑津冀情·共圆中国梦”廊坊—津南区域文化联动系列活动,“中国梦·廊坊梦·百姓梦”廊坊市优秀美术摄影作品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展、专题座谈会、大型综艺晚会和戏曲专场,“京冀携手 文旅融合”金秋旅游季暨葡萄文化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暨文化志愿者培训班”,“牵手京津冀 欢乐进万家”首届京津冀(廊坊)“京东大鼓书会”,京津冀飞叉交流展演大会,匠·艺——2015北京海淀、河北廊坊非遗项目联展,中央歌剧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国家京剧院《红色经典名家名段演唱会》,“和声廊坊”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以及全市农村文化先进单位和农村文化先进个人“双百双十”评选,“书香廊坊”读书会、“文化沙龙”系列讲座……

这五年,我市坚持“文化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宗旨,充分发挥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公共性,实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全市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这五年,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在重传承、重保护上下功夫,通过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展览、拍摄非遗专题片、申报非遗项目等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碑碣苑”工程和香河金门闸等文物本体修复完成,《廊坊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整理完成,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达2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二;省级76项,市级160项,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这五年,我市坚持“注重导向、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思路,精品带动工程成绩斐然。电影《御前侍卫》在中央6套节目播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大厂评剧团音乐情景剧《农民工之歌》成功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河北梆子《宋相吕端》在央视播出并获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十二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作品奖”;改编评剧《金莲三寸》获“第九届中国评剧节参演剧目奖”,入选“河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现代评剧《寸草春晖》正在参加2015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展演……

同时,打击盗版音像制品、全市歌舞娱乐场所和网吧经营场所安全检查、非法医疗广告专项治理等行动,肃清了文化市场环境,使全市文化市场管理加更加规范有序。

利用特色文化资源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文化是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文化产业是硬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了“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区、中国扇子文化产业基地、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区、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园、永清中国服装文化博览园等一批省部合作、部委授牌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总投资200亿元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正在抓紧建设大剧院和红楼梦圆主题园,投资80亿元的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城已具规模,标志着大城进入以红木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建设的新阶段。投资98亿元的鲁能文化生态区、投资300亿元的固安文化体验示范区、投资50亿元的微软游戏创新中心项目及壹佰剧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拓展规模、提升档次……文化创造财富,产业支撑发展。全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在“文化+”上开辟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文化+科技”促进文化产品上档升级,“文化+农业”增添现代农业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促进旅游品位与文化底蕴双提升,“文化+工业”促进产业升级,带来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融合开辟了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重打造县域文化产业“升级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厂评剧歌舞团每年演出300多场,年创收600余万元,8次获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奖励,荣获“全国扎根基层模范剧团”、“全国三下乡先进剧团”等荣誉称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华影视基地目前已成为我国排名领先的“影视剧制定拍摄基地”。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厂京锐景泰蓝釉料厂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十余种新技术,走出了“绿色景泰蓝”之路。“大厂评剧团”、“国华影视基地”、“京东景泰蓝”、“香河家具”、“大城红木”、“霸州温泉”、“冀派微雕”等城市文化品牌通过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而迅速树立起来。2015年4月17日,廊坊市文化创意产业壹佰孵化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同时,以推动优秀文化企业股权上市为契机,开拓廊坊文创融资新模式……通过打造县域文化产业“升级版”,成就了全市文化产业生动发展、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搭建发展平台助推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打造人才激励环境、招商推介环境、资金扶持环境和品牌推广环境,旨在培育文化产业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我市着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以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通过积极引导改制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服务水平,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特点、发挥社会文化功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文艺院团蓬勃兴起,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文化系统)3167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37家,年增长211家,增速18.7%,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上一篇:三河构建高标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圈
下一篇:2016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五个面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