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离文学经典有多远?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发出如此喟叹。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尽管浅阅读、碎片阅读的争论不曾休止,但这一社会隐忧似乎也并无缓解之势。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只不过以白纸黑字的调查数据,再次证实了经典阅读存在的忧虑。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相信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太大的分歧。经过时间的淬炼,所谓经典,总是能在其中寻觅到对人之处境的真切关心,对人在这个世界上之命运的周彻认知,对人内心经验之感同身受的体谅,在“立真理”“立人”的层面上让参阅之人认识世界、观照自我。这也正是梁启超先生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的附言中所说的“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总要彻底地了解它,才不至于产生社会意识隔阂”,“另一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应事接物,常常仰仗它给我们光明”。
敬畏经典、阅读经典,在多年的家庭熏陶、学校教育及社会化过程中,早已成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共识。也因此,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下滑,并不是指无经典可读,也不是指不认同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更集中呈现为无心读或者读不下去。
经典中所凝练的深邃和智慧,决定了经典必须是用来“啃”的,相对于畅销书等的“淋漓尽致”,并不能算得上是愉快的体验。加之升学就业的压力、读图时代对传统阅读方式的“碾压”,加剧了经典阅读的失落。功利化、快餐化等趋势之下,加剧了学生群体的时间焦虑,对经典进行边缘化处理,就是虽有无奈却似乎“应然”的安排。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应该才是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问题的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决定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位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生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经典阅读要在重重困境中实现突围,应依赖于整个阅读生态系统的重启或重塑。如果包括高校、出版界等在内的多个链条没有“新动作”,单纯喊口号提倡处于阅读终端的学生群体沉潜经典、专注阅读,想必结果还是“照旧”。让经典阅读的习惯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复归,大学不妨在做好引导的同时善意地施加一些阅读经典的压力,正如克利夫顿·费迪曼在《一个年轻作家的读书经验》中所说“过了17岁以后(有人会延后一两年),就是书来选你,而不是你选书了,你必须在某种限制下去读书”。图书馆和出版社也应担起“诠释经典”的重任,通过创造软硬环境,比如打造经典阅读室、扶持阅读自组织等,在引导方面有所作为。
开卷有益,更何况是经典。每一颗崇尚经典的心都应给予呵护与珍视。经典阅读的危机不应过分夸大,但也要谨防在年复一年的“狼来了”中心生麻木和疲倦。在“大学生离文学经典有多远”的喟叹过后,每一个“局中人”或“局外人”都应再问上一句:“复归经典阅读还有多远?(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