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本土文化这座文学富矿 |
——对话作家李铮 |
|
本报记者 高原
我市作家李铮多年来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廊坊历史文化资源,先后创作出版了《廊坊大捷》《吕端全传》《董海川》《张华传》四部长篇小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日,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问:在本次书博会上,您的作品《吕端全传》《董海川》《张华传》和《廊坊大捷》在廊坊展区推出,也被花山文艺出版社摆在了显要位置,这说明您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董海川》和《张华传》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是去年出版的,都是七八十万字的大部头,您的创作真是高产。说说您最初怎么定位地方文化进行文学创作的。
答:我第一部接受的是《廊坊大捷》的创作任务,从此走上了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这条路。
问:《廊坊大捷》也是命题作文?
答:是的,本来我对历史题材并没有太大兴趣,2004年夏,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为感谢廊坊电台长书频道对他多年的支持,决定为廊坊说一部评书,有人就想到了廊坊历史上有名的事件,决定请单老说“廊坊大捷”。但廊坊大捷在当时只是个概念,并没有现成的文学作品可供改编,只能找人赶紧创作。单老只有当年的十月份能抽出一个月的时间为廊坊录播《廊坊大捷》,十一月他还要录制评书奥运节目。我记得2004年7月中旬,在新奥贵宾楼召开创作会议,单老也参加了。当时被请来的除了我,还有两位作者。当有人提议我们三人共同来完成廊坊大捷的创作时,我拒绝了,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一部作品如何共同创作。单老出了个主意,让我们三位把自己的创作构思当场讲一讲。那二位比我年纪大,我让他们先讲。最后当我把构思说出来后,单老一拍桌子说:“我看就由李作家执笔吧。”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单老和领导们的信任令我既欣慰又倍感压力。压力成为强大的动力,我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将一部三十六万字的小说交到了单老手里。单老和有关领导看后很满意。单老没想到我会写这么长,他破例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将小说改编录制成八十回的长篇历史评书《廊坊大捷》。2005年元月在廊坊台首播。
问:时至今日仍经常有地方电台播放这个节目。我读过《吕端全传》,感觉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兼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答:《吕端全传》经花山文艺出版社推荐获得了第二届加拿大大雅风国际文学奖。通过《廊坊大捷》《吕端全传》的创作实践,可以说我对历史题材已经可以把握了。
问:最近您又创作了小说《董海川》,我知道董海川有传奇色彩,希望早日在荧屏上一睹这位一代武术大师的风采。
答:影视是综合艺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最后能否成功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问:您最早的作品都是自由创作,并没有涉及本地题材,而这十多年来,致力于挖掘廊坊本土的历史文化。这样一来您的创作面就窄了许多,这会不会对您艺术水平的发挥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以后您还有什么打算吗?是否还将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答:经过我多年的深入研究,发现我们廊坊在历史题材上有三个人物三个事件是具有重大影响的。
问:哪三个人物?哪三个事件?
答:三个人物我写过了,就是吕端、张华、董海川。前两位都官居宰相,而且这两位宰相都曾做出过改变中华民族历史走向的丰功伟绩。董海川虽是民间人士,但他所创的八卦掌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有上千万练习者,其影响也是跨越时代的。三个事件,一个是廊坊大捷,我已写过了。
问:另外两个事件呢?
答:另外两件一是大清河、永定河两岸的抗日斗争,另一件是根治海河。
问:这两个历史事件对廊坊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先说大清河两岸抗日斗争。大清河、永定河两岸主要包括永固霸、文安及雄安新区。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八路军十分区,是斗争形式最为复杂的地区,日伪匪及国共两党在这一带鱼龙混杂,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涌现了魏大光、王山、胜芳商团等英雄人物和英雄团体,也出现了摇摆不定的朱占魁及柴恩波、王凤岗等铁杆汉奸。至今我们还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把这一段历史记述下来。创作一部描写这段历史的文学巨著,一来可以告慰为抗战牺牲的英灵,二来从长远看也是我们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因为抗战不同于义和团运动,它的正义性永远不会受到质疑和否定。我发现过来的几十年,每当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庆祝的日子,我们廊坊都没有多少可说的。其实并不是我们这个地区在抗战中没有作为,而是一直没有人用艺术形式深入挖掘。与我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保定,保定地区的抗战之所以深入人心,有口皆碑,除了它本身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外,与《风云初记》《平原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量文学作品的助推是分不开的。因而,以史实为基础,创作一部反映我市大清河、永定河两岸抗日斗争的长篇文学作品,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问:听您这样一说,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确实意义重大。那根治海河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再说根治海河。如果说抗日是与敌人的斗争,那么根治海河便是与自然的斗争。根治海河是个历时十多年,涉及华北多个省份,动用数百万民工进行的一场浩大工程,它改变了华北的山川面貌,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同时它也将是人类最后一次用传统工具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土石方工程。而这个事件的中心便是我们廊坊地区。根治海河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廊坊人民的大无畏精神。这样感天动地的事件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了。用文学形式将这一事件记述下来,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问:您准备什么时候动笔?
答:因为这两部作品需要大量采访,没有有关部门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当抗日与根治海河两部作品完成的时候,能够代表本土的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和三个重要历史事件便得到了全面展现,精彩的历史便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那时我可以说:这片土地没有白养活我,我以我的勤奋创作回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