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台宽戏好唱幸福——三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扫描

站在“十二五”收官的节点上,回顾三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历程,一份份蕴含希望、温暖人心的答卷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从“十一五”末到“十二五”终,五年的大力投入,三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来之不易——

财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达2.3亿元,其中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26亿元,每年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500万元,业余文艺队伍奖励扶持30万元,培训经费100万元,广场文化惠民经费200万元。

五年的努力,带来三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蒸蒸日上。

高瞻远瞩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成果丰硕

迈入三河市中心的文化广场,北侧就是面积7.4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投资4.8亿元,经过3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68.19亩、总建筑面积7.398万平方米的三河市文化中心现在已成为三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它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规划馆、档案馆、体育中心等十个功能区综合于一体,具备电影播放、文艺演出、节目制作、戏剧演出等多种文化服务功能。为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作用,三河市研究制定了《文化中心管理使用办法》,根据各功能厅室的职能,印制了服务手册,制定了管理制度。城区市民15分钟都能到达市文化中心参与活动,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这里已经成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因地理位置好,这里当初确定改造时曾有众多房地产企业找上门来,希望重金开发房地产项目。三河市委、市政府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广大群众需要一个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

城市建设寸土寸金,但要想让城市建设得有内涵,让群众生活得有品位,就必须舍得为文化留足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远见,三河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内遥遥领先,一方面,统筹安排好了城市的空间架构,根据不同自然区位和功能定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实现自然、文化和城市的有机融合,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保护和利用好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新城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中,

对城市的历史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做到城市建设、文物保护两不误。

资源整合 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

冬月的风已经有些刺骨,但三河市兰各庄村文体活动广场,仍然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1200平方米的广场上设有标准篮球场地一块,午后没人打球,大妈们索性在这跳起了广场舞。广场东侧还有健身器材15件,大爷们正在活动筋骨,人气儿一旺,似乎连阳光也温暖了几分。村民李赛男说:“现在天儿冷,广场上人不算多,夏天的时候,能有一二百人来这玩儿哪!”

广场前的二层小楼比隔壁村委会气派许多,棋牌室、图书室、培训室、多功能厅、乒乓球室内人头涌动,村民们自得其乐,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分外高涨。

兰各庄村是村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小的“节点”之一。三河市共投资1.02亿元,以兰各庄村为模板,建成了102个村民活动广场,每个广场占地2.5亩,建筑面积217平方米,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吸引周边3个村的村民来文体活动广场休闲健身,形成了“一托四”村级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和农村“10分钟文化服务圈”。

而往上一级的镇级文体建设承担着带动村街文化活动、服务城镇居民的重要任务。三河市在原有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试点机遇,按照镇域内标志性、亮点式设计思路,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群众培训、体育健身等功能,共投资2400万元,筹建了4个镇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占地不低于3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每个文体活动中心的建筑“一镇一型”,打造“一镇一特色”,段甲岭文体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太极通背拳为特色,黄土庄文体中心以发扬京东大鼓为特色,李旗庄文体中心以发展评剧为特色,杨庄文体中心以发展群体活动为特色。

统一规划而又特色鲜明的村镇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村镇广大群众品味文化、享受文化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选择。

政府搭台 “七大品牌”活动如火如荼

说起“七大品牌”活动,三河市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主任解树庄如数家珍,“贺新春、彩色周末、文化下乡、民星大舞台、广场惠民、经典戏剧展演、主题展览,每一项活动都少不了文化志愿者的身影。”他介绍,文化志愿者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五千余人,遍布三河各乡镇和社区。拿今年的民星大舞台来说,志愿者的付出十分重要。5月15日晚,燕郊体协老年朋友们自编自演的女声独唱《春天的芭蕾》拉开了2015年民星大舞台的序幕,志愿者或下乡送票、或上台演出、或维持演出秩序,每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在马不停蹄地忙碌着,虽然这一切辛劳看似没有回报,但他们有一颗渴望家乡文化大繁荣的心,三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而像这样精彩的群众文化演出,每周末都在三河市的各大舞台、戏院轮番上演。台上,演员们激情投入,台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民星大舞台自2012年开始举办以来,坚持以“让群众编、让群众导、让群众演、让群众看、让群众评”为宗旨,以培育草根文化,挖掘本地文艺人才、文化精品为目标,着力打造三河老百姓自己的“星光大道”,展示当代三河人的文化艺术风采。

除民星大舞台,于2013年启动的文体界百人培养计划,历时两年,也已初见成效,文体人才纷纷涌现,为各类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河市文化中心四楼书法教室内墨香洋溢,七八名学员正在临摹《汉西狭颂》,一笔一划颇有大师风范,其实三年前他们还都是“零基础”人士,有的连毛笔都不会拿。每周,李旭光都坚持来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已经在一些业余书法比赛上获了奖,并有了自己的粉丝圈。他说:“政府出钱出场地,还请老师授课,能参加这么好的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

据介绍,文体界百人培养计划设有声乐、舞蹈、国画、油画、书法、裁判员、教练员等培训班,专门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邓之英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教授、清华美院杨剑侠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吴毅副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执教。

不仅民星大舞台和文体界百人培养计划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七大品牌”活动中的另外五项也开展得风生水起,贺新春被评为三河市民新年最期待的节目之一;彩色周末、经典戏剧展演、文化下乡活动“好戏连台”;广场惠民、主题展览吸引大批市民走出家门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

上一篇:京津冀文化产业迎来协同发展新机遇
下一篇:京冀文化市场“护城河工程” 联席会议在廊召开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