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歌曲《我的祖国》是如何诞生的
      ■赵征溶
  大家对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耳熟能详,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旋律优美、气势磅礴的曲子,在创作过程中承载着我国音乐工作者的艰辛,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刘炽在电影音乐创作中耕耘出一片天地。1956年,著名电影导演沙蒙拍摄电影《上甘岭》,请刘炽作曲。
  沙蒙是位十分严谨的导演,他对刘炽的作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希望这首歌随着电影的放映传遍全国,而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过了若干年,这部电影不放了,但只要人们唱起这首歌,就会联想到影片中那些动人的场面,从而怀念那些可歌可泣、坚守上甘岭阵地的英雄们。”
  刘炽戏答:“沙蒙同志,世界上神枪手有两种:一是指哪儿打哪儿,一是打哪儿指哪儿。我的作曲是属于后一种的。”但其实,刘炽心里是非常严肃的,他暗下决心,决不辜负导演的希望。
  刘炽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人们到底喜爱什么样的歌。据他调查,1949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人们喜欢唱的歌有20几首。其中,有抒情歌曲《二月里来》《江南三月》《纺棉花》《草原情歌》等;有民歌《五哥放羊》《康定情歌》《小河淌水》《对面山上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放牛》及根据《小放牛》改编的《卢沟问答》等。
  刘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星期。他一遍遍地唱这些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吹累了再唱。就这样反复不断地从中揣摩,体会这些歌曲的奥秘。邻里们都奇怪:“这家伙疯了?一天到晚唱啊、吹啊,翻来覆去,老唱老吹这几首歌。”正是在这“走火入魔”中,刘炽从《卢沟问答》 的第一句找到了 《我的祖国》这首歌的灵感,也就是开始的半句。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写作时,刘炽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对服务员说:“第一,我不会客;第二,有我信你不要给我,你先给我收着;第三,请你允许我不到餐厅吃饭,一天三餐请你给我拿来。”他还在门上贴了一张条子“刘炽死了”,便把门一关,进入了创作情境。
  终于,“一条大河”从刘炽的笔下流淌出来。
  可以说,凡有“龙的传人”的地方,就有“一条大河”的歌声传唱。一位马来西亚的老华侨曾写信告诉刘炽:“我们每每思念祖国和故乡时,就会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
  刘炽没有辜负沙蒙的希望,《我的祖国》这“一条大河”穿越了时空,成了永恒的旋律。
  (摘自《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
上一篇:新年音乐会,不仅是城市名片
下一篇:第九届“廊坊文艺繁荣奖”颁奖典礼举行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