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你愿意为付费阅读买单吗

时下,随着互联网环境逐渐成熟,“互联网上的即是免费的”观念正在慢慢被打破,网络付费阅读模式开始被不少用户接受。例如,“得到”App、“知乎”Live、“分答”等网络付费阅读产品广受用户追捧;微博、微信打赏等自主付费的阅读方式也为自媒体盈利开辟了新途径,正在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新现象;一些媒体机构,也希望打破网络新闻长期免费的格局,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付费阅读模式。

互联网媒体平台纷纷试水付费阅读

近日,美国一家科技网站The Information新推出年费高达1万美元的VIP订阅服务,同时也提供了年费234美元的低端学生版订阅内容。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西卡·莱辛表示,这是因为听到了不同用户群体的呼声,他们都非常支持网站的订阅内容,并希望能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资讯。

在国内,为优质网络内容付费的呼声也从未停止,不少互联网媒体平台近年来纷纷试水付费阅读。2014年8月,微博上线“打赏”和小范围测试付费阅读的功能,次年12月,微博又推出头条文章功能,加大对垂直领域作者的扶持力度。据《2015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微博付费阅读成交金额达2930.7万元。而在今年8月,微信也开始内测“付费订阅”的功能。

“付费阅读解决了互联网产生以来的一大痛点。在某些特定的消费场景下,催生了对内容的付费阅读需求。”易观智库互动娱乐分析师黄国锋认为,基于用户本身的使用场景和需求来看,这个痛点是,一方面,网络上的免费信息泛滥且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受众迫切需要快速获取对自己有价值或与自己兴趣相对称的信息。

正如网友“玻尔森·戴德曼”所说,“日常的碎片阅读我不愿意付费。但如果针对一个领域深入研究,我愿意付费去看一些有深度的研究性文章。”

研究显示用户愿为优质内容买单

实际上,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付费模式源于网络文学网站。近年来,随着国内版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完善,在网上,音频、视频、社交、直播、游戏、音乐等数字付费内容的用户在逐年增加。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对数字内容的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进行付费的意愿但是还没有付费行为。而在2014年,数据曾显示有69.7%网民不愿意付费互联网内容,在2015年,这一比例下降了近20%。如今,近半数用户已产生付费行为或打算付费,这也反映出,尽管面对海量免费的互联网信息,但用户仍然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买单。

黄国锋认为,相较于早期的互联网用户,当前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大学生等年轻群体,在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会更加关注个人发展提升层面的问题,因此主动付费的意愿更强,更加认可这种生活消费方式,能够并愿意承担付费行为。

此外,相比于音乐、影视、文学等大众文化,文字资讯付费阅读的限定人群虽然有局限,但不等于没有机会。在黄国锋看来,基于成功的模式,文字信息领域的付费阅读也许会出现一个发展“风口”,不久前“分答”的火爆就说明了这种趋势。“从付费内容的提供者来说,他们只需要把以往已经在音乐、影视、文学领域成熟的付费模式套用在文字信息资讯领域,其实同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新闻付费阅读“还有很长路要走”

       而在新闻资讯付费领域,情况显然更加复杂。“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新闻资讯领域,在我们当前的媒体生态和互联网生态下,还很难想象一个小镇青年会为了在网上获取与自己遥不可及或毫不相关的新闻信息去付费。不能排除也可能有这种需求,但还不足以形成大众化的消费趋势。”黄国锋认为。

       对于媒体机构而言,他们也的确陷于两难之地:一方面,他们希望原创内容可以被广泛阅读传播;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扩张,他们也希望加入移动端付费产品的战役当中。

      在国外,一些报纸已经尝试过在线新闻收费制,但这些基本以失败告终。虽然不乏《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这样成功向阅读在线内容的读者收费的案例,但对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网络新闻的免费”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在国内,试水者同样寥寥。主要原因在于,一旦某家报纸的网络版开始收费阅读,消费者会自然而然地转战另一家——多数消费者并不介意以时间来换取免费的新闻资讯;并且,另一个重点在于,绝大部分报纸所提供的新闻内容并没有具备足够的价值让消费者可以不加犹豫地打开钱包。

     “如果内容提供商想当然地认为,一定会有人为我的内容而付费,这种单纯的想法和模式就是盲目的。”黄国锋表示,无论是付费阅读模式的创新,还是付费阅读内容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要基于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同一内容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必须对目标受众进行分众化运营。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大多数媒体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链接】

      被“叫停”的付费订阅服务

      代表媒体:《泰晤士报》

      10月31日,作为英国《泰晤士报》数字输出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付费新闻App《泰晤士报伦敦周刊》正式关停。

      《泰晤士报伦敦周刊》由《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联合开发,用户可以获得一个月的免费试用,一个月期满后则需要支付每月3.99美元的订阅费用。

      在今年1月,这款面向国际读者的移动新闻App首次推出时,备受业界关注。尽管《泰晤士报》数字部门副总监尼克·皮特里并未透露关停之前的全球用户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款付费订阅服务现在并没有获得他们期待中的成功。

      搭建付费墙,扩大订阅用户

      代表媒体:《每日电讯报》

      11月3日,《每日电讯报》发布消息称,该传媒集团旗下的《每日电讯报》与《星期日电讯报》联合推出了一款新数字订阅服务,致力于为观众提供深入的独家内容,如长篇特写、评论文章、分析报告和独家采访等。

      《每日电讯报》总编辑克里斯·埃文斯解释,尽管现在网络上大部分内容都是免费的,但大量有价值的故事还将留给付费用户,这款应用就是为有深入报道内容需求的观众量身定制的,并期待与之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吴佚 张紫璇)

上一篇:文化传承靠什么?
下一篇:读懂诗意,先要读“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